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以西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图书为基础(1)明史中华书局 197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287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

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

(2)明实录中研院史语所上海书店特藏展厅 K248/064 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

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

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

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

《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3)明会典中华书局 1988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D691.5/113 明申时行撰申时行(1535年-1614年)明代官员。

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

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历官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以累朝典制,散见于简册卷牍之间,百司难以查阅,民间无法悉知,故□儒臣分馆编辑,弘治十五年书成,称《大明会典》,共180卷。

明武宗正德(1506~ 1521)年间重校刑行。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续纂,然未颁行。

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重修,至十五年二月书成,称《重修会典》,题为申时行等撰,共228卷。

故今存《大明会典》有内容简繁不同的两种版本,一般称引的《明会典》多指万历本。

《明会典》主要是根据明代官修《诸司职掌》、《皇明祖训》等书和百司之籍册编成,记载典章制度颇为完备,凡明史所未载者,会典均有交代,为后世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

(4)明会要中华书局 1956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 323.16/692 清龙文彬撰,龙文彬(1821年-1893年),字筠圃,江西永新人。

少从刘绎游。

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进士,改吏部主事,光绪元年充棱穆宗实录加四品街。

《明会要》,清•龙文彬撰。

共八十卷,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动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外蕃等十五门,子目为四百九十八事,可供检索明代制度资料之用,一般认为史料价值不及明代官修的《明会典》。

(5)国榷古籍出版社特藏展厅 922.6/625 清谈迁撰谈迁是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

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

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

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

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 清谷应泰撰谷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

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

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

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

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

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

该书详於政治﹐略於经济和典章制度﹐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7)明通鉴中华书局 1959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清夏燮撰夏燮(1800-1875),字嗛甫,又字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人。

《明通鉴》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结晶。

他不满记载颇失其真的官修《明史》,决意从事明史的研究。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参证群书,考其异同”,乃写成此书。

全书共一百卷,二百万字,记载明朝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历史。

《明通鉴》一书,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材料丰富,考订详实。

夏燮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的办法,另撰“考异”,并按照胡三省注《通鉴》的办法,收“考异”分注于正文之下。

他在《明通鉴》和“考异”中所引用的资料,有的已经散佚了,但在此书中却保存着,为我们研究明史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8)明书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清傅维鳞撰傅维鳞,原名维桢,字个臣(一字飞睹),号掌雷。

河北灵寿县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卒于清康熙六年(1667),享年60岁。

明壬午科(崇祯十五年)举人,清丙戌科(顺治三年)进士,仕顺治、康熙两朝,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全书正文171卷,目录2卷。

作者明崇桢举人,清顺治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其任职清翰林弘文院编修,分修《明史》时,纂辑明代遗书、家乘、文集、碑志三百余种,参以实录,草成此书。

记事起于元天历元年 (1328),迄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是第一部明代史书。

其所记万历以前的史事十分详备,诸项典章亦较《明史》为详,但天启以后三朝史实则多有缺略。

(9)明史稿文海出版社 1984年版特藏展厅 K248.06 清王鸿绪撰王鸿绪(1645-1723),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鸿绪。

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江南娄县(今上海金山)人。

成书早于《明史》。

共310卷,包括本纪19卷、志77卷、表9卷、列传205卷。

清康
熙十八年(1679),史馆开始编纂明史。

三十年,完成初稿 416 卷。

三十三年,王鸿绪任总裁时,又与当时监修张玉书、总裁陈廷敬各任一类,继续纂修。

王鸿绪承担列传,请万斯同于其家负责编写和修订,前后历时八年。

乾隆初年,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之《明史》,是以大多出于万斯同之手的《明史稿》为基础,增损编次而成的。

两书瑕瑜互见,详略不一,是了解和研究明朝历史的基本史籍,可参照使用。

(10)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 1962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 830.6/452 明陈子龙选辑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

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

南直隶松江华亭人。

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

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

明人文集选编。

原名《皇明经世文编》。

明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等选编。

成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

五百零四卷,又有补遗四卷。

编者从松江以及全国各地搜集文集千种以上,然后从四百二十余人的文集和奏议当中,“取其关于军国济于实用者,上自洪武,下迄皇帝改元,为经世一编”。

该书以人物为纲,以年代先后为次。

在同一人物的文集中,又以代言、奏疏、尺牍、杂文为序排列先后。

其内容十分广泛。

对研究明朝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但该书篇幅浩繁,存在着选文重复,断限不严,去取不当的缺点。

尤其有关三案、东林党以及农民起义的内容,大多未收。

(11)明臣奏议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清纪昀选辑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明臣奏议在乾隆皇帝的倡导下编成,收录有明一代有关国计民生的奏议,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2)明儒学案中华书局 1985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B249.31/617 清黄宗羲撰(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

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

遍学天文、地志、历算、音律,九流百家。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著作,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3)明文海中华书局 1987年版特藏展厅 I214.81 明黄宗羲撰共四百八十二卷,参考明朝各家文集二千多种,费时二十六年。

黄宗羲著作极为宏富,据统计,他一生的著作有六十余种,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

收录明人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4)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明夷待访录》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

《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公元1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日:“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人攸往,主人有言。

”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

“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

《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15)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 Z429.49/549 清顾炎武撰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16)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中华书局 2008年版社科新书借阅室K204.1/Z343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17)皇明诏令文海出版社 1984年版特藏展厅 K248.06/039 明不著编人著收录有明一代的诏令,极具史料价值。

(18)续藏书中华书局 1959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 921.19/147 明李贽撰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

《续藏书》表现出对下层民众与达官贵人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

书中不仅辑录了王侯将相的事迹,还有学士庶人、方外缁黄、庸仆妾妓等。

对王侯将相并不一味褒扬,对下层民众则有赞美之意。

《续藏书》继续发扬了李贽“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理性觉醒。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把孔子学说神话化为万古不变的教条,更把宋明道学家的四书五经注释尊奉为“行赏罚”的“定本”,只准信仰,不准怀疑。

而李贽却以自己的见解来评定历史人物,从而对孔子学说提出了质疑。

(19)明史列传台湾学生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K248/380 清徐乾学撰将明代人物以传分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0)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 2007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 I242.1/S381 明沈德符(1578—1642)撰德符字景倩﹐明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

家世仕宦﹐随父寓於京邸。

同当时士大夫及故家遗老﹑中官勋戚多有交往。

该书记述起於明初﹐迄於万历末年﹐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典故遗闻﹑阶级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纷争﹑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山川风物﹑经史子集﹑工艺技术﹑释道宗教﹑神仙鬼怪等诸多方面﹐尤详於明朝典
章制度和典故遗闻。

所记大都博求本末﹐收其是而芟其伪﹐常者固加详﹐而异者不加略﹐内容翔实﹐在明代笔记中堪称上乘之作。

为研究有明一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21)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 1985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 K248.06/M810 明王世贞撰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记录明朝史事的私人著述。

明王世贞撰。

成书於万历十八年(1590)。

弇山
堂为王世贞堂号。

作者以诗文为正集﹐以此无当於经术政体﹐故称别集。

因该书记载明朝典故﹐时人比之一代实录。

全书共一百卷﹐计皇明盛世述五卷﹐记诸帝功德﹔皇明异典述十卷﹐记典制沿革﹔皇明奇事述四卷﹐记稗史异闻﹔该书记述丰富﹐考订周详﹐可补实录会典之阙。

(22)西园闻见录华文书局 1969年版特藏展厅 C51/045/42 明张萱辑张萱字孟奇,别号西园,广东博罗人。

万历十年(1582)举乡试辑录明朝洪武至万历时期史事的史书,授殿阁中书,历官户部郎中,平越知府。

万历三十九年罢归后,积二十余年辑成该书,凡一百零七卷。

上起洪武,下迄万历。

分为三编:内编以表德行,专重行谊;外编记载政事,依官为次,自内阁、宰相、六部、台谏以至外官内臣,分众事而归隶之;方伎、鬼神、灾祥等无所归属者,则为杂编。

书中节录的大量奏疏多出邸报,史料价值较高,有助于研究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职官制度之演变。

其中兵事部分多达三十二卷,对建州女真记载尤详。

(23)皇明纪略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明皇甫录撰该书可补史料之不足,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4)皇明通纪中华书局 2008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 K248.043/C465 明陈建撰陈建(1497~1567)《皇明通纪》,简称《通纪》,是一部明史专著,它上起元末至正十一年农民起义爆发,下迄明武宗正德末年(1351-1522)。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明代通史著作。

它产生于危机四伏的嘉靖中叶,并以救危面目出现。

《通纪》比较真实地展示了明朝政治演变轨迹,能引导读者关注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

《通纪》出版后,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它产生于危机四伏的嘉靖中叶,并以救危面目出现。

《通纪》比较真实地展示了明朝政治演变轨迹,能引导读者关注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

(25)菽园杂记中华书局 2007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明陆容撰陆容
(1436-1494)。

容字文量,号式齐,太仓州人。

成化二年(1466年)的进士,曾授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参政。

容以其博学卓识著称于世。

本书是关于明代朝野掌故的史料笔记,多有可与正史相参证并补史文之阙者。

书中还有众多的有关作者故里太仓的人事、方言和风俗的记载和考辨。

还可以读到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以及明代浙江的银课数量、盐运情况等。

(26)鸿猷录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明高岱撰刑部郎中高岱经过多方搜集洪武至嘉靖朝史事,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著成《鸿猷录》十六卷。

书中记朱元璋起义至嘉靖朝兵事,对明初统一战争及正统、成化、正德年间明军的主要战事,都有所记述。

每事各为一篇,所据多为当代人的传志、奏疏、案牍,史料比较可靠。

(27)治世余闻中华书局 2007年版知行学院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6/C444 明徐学谟撰《治世余闻》成书于正德十六年(1521),专记弘治一朝见闻,分上下两篇,“上篇事关朝庙,下篇则臣下事也”,多为一时所见所闻。

(28)继世纪闻中华书局 2007年版知行学院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6/C444 明徐学谟撰《继世纪闻》则记正德一朝的见闻,书成于嘉靖初年。

两书内容均翔实可靠,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关这时期朝政、吏治、边疆等的资料。

(29)松窗梦语中华书局 2007年版知行学院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6/C444 明张瀚
撰《松窗梦语》为明人张瀚所撰,是作者晚年追忆一生见闻经历之作,全书共八卷,三十三纪。

涉及各地风物与人情、边境边疆、工商财政、漕运等内容。

此书在明史研究界相当有名,书中材料屡屡被中外学者所引用。

(30)皇明名臣经济录文海出版社 1984年版特藏展厅 K248.06/039 明黄训撰收录明初至正德末年奏疏,分为开国、保治、内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九目。

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1)见闻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6/277 明李乐撰李乐字彦和,别号临川,浙江桐乡人。

隆庆戊辰(一五六八)进士。

由江西新淦知县,官至江西东河道参议。

是书记洪、永以后,万历以前人物史事、吏治、地方风俗。

由于作者历官甚久,所接触的人物事迹相当广泛。

所以该书记载与明史他书相引证比较,是有采取价值的。

(32)玉堂丛语中华书局 1981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6/684 明焦竑撰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山东日照(今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人。

明万历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

本书所记述的内容,许多是作者的耳闻目睹,有些采自有关人物的传状、碑铭和年谱,也有些出自文集、笔记和杂著,凡引他书,皆一一注明出处。

其所引各书,有的已经亡佚,其中的史料赖以流传。

这部书保存了不少有意义的真实史料,可作为研究明史的参考。

(33)今言中华书局 2007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 248.06/Z454 明郑晓撰今言四卷,明郑晓撰。

郑晓字皇甫,浙江海盐县人。

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皋乡试第一。

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郎登进士第。

初授职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牍,尽晓天下阨塞、士马显实强弱之敷,迭撰九边图志。

后丁父忧,久归不起。

许赞任吏部尚书,召为考功郎中。

因改忤严嵩意,被贬为和州同知。

后又迁太仆丞,历南京太常卿,拜荆部右侍郎。

不久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

又因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遥南京吏部尚书。

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

不久又拜刑部尚书。

郑晓学问淹博,经济宏深。

又久历国家耍职,谙悉本朝掌故,所以他的著作多涉国政朝章、兵戎邦计。

今言就很有这方面的特点。

(34)典故纪闻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明余继登撰余继登一生为官,累迁至礼部尚书,对明代列朝实录烂熟于胸,并以此为据,写下了这部不朽的野史名著。

此书“凡关国家大政大本则书,非大事而于世为急则书,非大非急而为异闻则书,非异而事所从起则书”。

典故纪闻一书,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有用的史
料,有些史料不见于它书的记载,或它书记载不详,就更值得重视了。

(35)甲申传信录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45/385-7 记述明清一代之际的有关史实,价值巨大。

(36)平寇志中华书局 198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1/658 明彭孙贻(1615~1673) 撰孙贻字仲谋,一作羿仁。

号茗斋,自称管葛山人。

浙江海盐人。

曾以明经首拔于两浙,入清后不仕,博览诸书,闭门著述。

该书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编年体史书。

明末清初彭孙贻撰。

该书十二卷,始于明崇祯元年(1628),迄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

顺治元年以前史事,按年、月、日记叙颇详;顺治二年以后史事较为简略。

取材广泛,又据邸报和传闻,力补诸书之遗缺,辨诸书之歧异,系统地记述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经过,也记述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所提出的各项主要措施。

有的资料为他书所不载,颇有价值。

书内间附按语,多系撰者对史事的评论。

但该书记事有的前后矛盾,也有因见闻未周所致的误载之处。

(37)豫变纪略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06/350 明郑廉撰郑廉是明末河南归德人,十五岁时,李自成进攻河南,郑廉因此被农民军俘虏,在农民军中多年。

郑廉七十多岁时完成《豫变纪略》。

《豫变纪略》记载明末的农民起义,相较于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吴伟业的《绥寇纪略》的间接报道,《豫变纪略》是一部较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收入《三怡堂丛书》。

(38)明季北略中华书局 198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53/040 清计六奇撰记载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北方地区史实的史书。

清初无锡计六奇(1622~?)撰。

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江苏无锡人。

全书共二十四卷,起自万历二十三年(1595)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东北,止于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尤详,李自成入京后史事,几乎按日排比。

每年之中,又以纪事本末体逐事标立名目,内容大多涉及晚明农民战争、阶级矛盾、民族关系等,取材广泛,记事有序。

因成书于康熙初年,上距明亡为时不久,史事大多无误,但也有传闻、迷信不实之处。

(39)明季南略中华书局 198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4/J153 清计六奇撰本书凡十六卷,上起清顺治元年(1644,明弘光元年)五月、止于康熙四年(1665)二月,记述南明史略与郑成功事迹。

其序曰:“虽叙次不伦,见闻各异,而笔之所至,雅俗兼收,有明之微绪余烬,皆毕于是矣。

”《明季南略》与《明季北略》几乎是同时进行编写的,二书资料来源广泛,标明出处的史料就有《野乘》、《野记》、《遗闻》、《国难录》、《史略》、《甲乙史》、《幸存录》、《无锡记》、《无锡实录》、《江阴野史》、《闽事纪略》、《安龙纪事》、《粤事记》等七十余种。

李慈铭认为《明季南略》所记多为亲历,“以闻见较亲,故大端无误”。

(40)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 2006年版知行学院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6/L308 明李诩撰本书是明代笔记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记载了有关明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保留了宋元人和明代人物言论行事及其诗文、书信;记述了明代的社会异闻。

此书是他晚年的笔记,也间或对于学术上的问题进行了辨析,在一些问题的考订上颇有见地。

(41)北游录中华书局 1960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9.06/T088 清谈迁撰,《北游录》是记述他1653年到1656年去北京期间的经历见闻,和他写的一些诗文。

真实地记录了北京的气候、地理、景观、百姓生活状况以及知名的历史人物的活动情况等诸多方面。

全书共九卷,内纪程、纪邮、纪泳、纪闻各二卷、纪文一卷。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爱国的历史家,为了完成他的《国榷》这部著作,在搜集史料,考订史实过程的辛劳。

(42)崇祯长编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45/385-4 记明崇祯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

清初汪楫撰。

楫字丹次﹐江苏江都人﹐康熙时曾任纂修明史翰林院检讨﹐後官至福建布政使。

原书足本至今尚未发现﹐卷数不详。

现存六十八卷。

其中前六十六卷为汪辑所著﹐後二卷未见作者署名。

该书仿实录体裁﹐以崇祯帝活动为中心﹐按年月详细记述崇祯朝时事大要。

前六十六卷﹐起自天启七年(1627)八月﹐止於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

後二卷起自崇祯十六年十月﹐止于十七年三月。

书中保存了许多朝廷公文﹑奏疏等价值较高的史料﹐而出於当时的讳忌﹐书中对清兵的活动记载较为简略。

(43)永历实录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45/385-2 明王夫之撰记载南明永历朝之历史,可补正史之不足。

(44)蜀碧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45/385 清彭遵泗撰,四卷。

彭遵泗,字磬泉,四川丹棱人,乾隆二年进士,官翰林编修。

此书记载明末张献忠军在四川的活动,起自明崇祯元年,止于康熙二年,对于研究明末民变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记事多据传闻,因而所记不尽可信。

本书有《借月山房汇钞》和《明清史料记编》等版本。

作者虽然立足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采用仇视农民起义的观点,难免失之偏颇,但它仍不失为研究明朝末年四川社会状况特别是张献忠入川活动最重要、最权威的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45)虎口余生记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45/385-1 明边大绶撰
(46)守郧纪略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45/385 明高斗枢撰有关明末农民战争的史料。

(47)辫围湿襟录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45/385 明白愚
撰关于明末农民战争中双方关于争夺开封的史料。

(48)客滇述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45/385 明顾山贞撰记明末川贵之乱的史料。

(49)平吴事略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045/385 明南园啸客撰有关明清易代的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