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自动保存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人教141班张凯捷14120145
李鸿章,晚清名臣,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用李鸿章自己的话来说:“予少年科弟、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遥”,可见他本人认为参与洋务是他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洋务也使他的地位愈加显赫。

但他也与各个帝国列强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谥号文忠。

在清政府这座擎天巨塔缓缓倒塌的时代,他抗争过,他创新过,他也妥协过,他是中国过渡时代重要的的过渡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锋人物。

近代化是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

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而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近代化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等几个方面:
军事方面:
一、建立中国第一支海军
李鸿章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关注了海防问题。

他把海防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加强海防。

之前的海防思想重点在改善水师与岸炮的质量上,而李鸿章将重点从陆上的防御转化为了海上的军队。

在他的努力下,1888年北洋海军建立,这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中国清代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

二、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在向西方列强采购先进武器的同时,李鸿章不仅注意到了武器装备的更新,而且还认为,如果不强化训练,那么就算建立了近代化的军队,其战斗力也可想而知了。

所以他决定以更新武器装备为起点,以训练改革为重点,两者结合来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他大量雇佣外国军官担任教练顾问,帮助培训士兵,增强了清军的实力。

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向西方采购新式武器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很多西方人的歧视与嘲笑甚至欺压,所以李鸿章决定将引进与自制结合,自造枪炮,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为此,李鸿章先后创办了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等各种近代军事工业。

这些军事工业生产出来的轮船、枪炮、弹药,不仅为清军的近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为清朝编练了近代海军和新式陆军提供了装备。

四、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李鸿章深知清朝军事制设和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要开展近代化的军事改革,必须从人才的培养入手。

清政府重视军事人才建设表现在派送人才出国留学与建立新式军事学校。

1880年李鸿章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用来培养新式水军中炮船、快船和铁甲舰所需的技术人才。

此后,李鸿章在天津、威海卫等地还创办了船政学堂、水师学堂、鱼雷学堂等一批新式军校。

中国新式军官教育的先河就这样开始了。

经济方面:
一、创建轮船招商局
在中国轮船制造业逐渐强盛起来之时,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李鸿章决定创建轮船招商局。

虽然在创建的过程中受到了传统的保守势力以及外国侵略势力的打压,但他仍旧没有放弃,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支持招商局,终于使得招商局成功建造,开创中国近代轮船运输产业,最终取得了较大成就。

而中国能独立自主地建造船舰在当时对激励人民爱国主义情感,增进自立自强信心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揭开中国自行建设铁路的序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更好地在中国掠夺原材料,同时也能推动国内工业的加速发展与就业问题的缓和,开始计划在中国修建铁路,但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

1872年李鸿章提出修铁路的主张,因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而作罢。

1874年,李鸿章又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修铁路的建议,但还是被搁置了下来,这一放就是8年。

对这样的结局,李鸿章感到忍无可忍,于1880年擅自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用于开平煤矿的煤炭外运,建成通车后才上奏朝廷,几经波折,朝廷最终同意了铁路的运行。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完整意义上的铁路。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事业之艰难。

三、开创中国近代电报
19世纪60年代初,西方列强为及时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情况,拓展中国市场,企图在华开办电报业务,侵夺中国电报主权。

对于电报这种先进技术,李鸿章认为应积极加以利用并由中国自行创办。

为此他不顾守旧势力反对,坚决主张中国必须兴办电报,还列举了三大理由:第一,电报通消息于数万里之外,旦夕往还呼应。

中国洋务、海防诸大端,事机紧要,非此不能灵捷;第二,商民之转输贸易者亦可借此以速至有无,有利于商业发展;第三,中国若不设立电报公司、自行创办电报,“无以度外人之狡谋,保我自有之权利。

”他将时的社会情况分析的淋漓尽致。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信息不通、指挥不灵的弊端给朝廷的印象尤为深刻,因而创办电线被提上了日程。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赴台视事的机会,提议设立台湾电报,此提议得到了李鸿章的支持。

1877年8月18日动工,至10月11完工,电报线全长95里。

这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修建并掌管的电报线,开创了中国电信业的新篇章。

教育方面:
一、培养现代化人才
李鸿章深知要达到中国富强的目的,仅仅引进西方科技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中国国内大量培养精通西学的有用人才,“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

他认为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是改革现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虽未被清廷采纳,但对于近代教育事业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李鸿章还极力主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这一措施能极大地促进西学东渐,对推动中国近代化建设产生重大作用和积极影响。

外交方面:
一、开展近代化外交活动
自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经常参与外交事务,逐步认识到了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进入国际外交的必要性。

于是他奏请清政府将具有一定外交才能的三四品京堂大员,分别派驻日本、美洲、欧洲各国。

1875年12月,清政府正式任命陈兰彬、容闳为外交使节,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1876年11月派候补侍郎郭嵩焘,刑部员外郎刘锡鸿出使英国。

当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守旧派掀起狂风恶浪攻击李鸿章,但他却又连续保荐具有近代外交知识和外交才能的李凤苞、曾纪泽、张萌恒、薛福成等人出使世界各国。

这些近代中国第一批外交使节,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利益方面,都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虽则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犯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其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也曾镇压农民起义,代表请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过不平等条约,这也许是他对于一个时代的悲剧,但他在甲午战争前三十余年间所从事的近代化建设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为后来的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强国之道,复兴民族之方的进步政治家之一。

李鸿章在其不利的历史条件下,保守势力占绝对优势的政治环境中,为使中国由弱变强,免遭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凌辱,坚持走中国近代化道路,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
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的现代化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然而作为主管清廷外交的重要的人物,李鸿章也被任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法之战不战而败,到甲午一战水师倾覆,接下来是《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最后是《辛丑条约》赔款利息合计9.8亿两白银,如此多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奇耻大辱,但是他又能怎么办呢?他只能在战败求和谈判中,尽可能的把损失减到最小,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也无能为力了。

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他总是被清廷任命前去签订条约,等到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被签订后他又被国人视为卖国贼。

但国人可曾想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若是清朝统治者能够清明的统治、重视民生、致力改革、加强教育、加强军力,会被西方列强逼迫签订吗?在清廷统治者的暗许下,他作为签订条约的人,他自己也会遭受到多少伤痛与心痛的折磨。

这其中的困处,除了亲身经历,我们是切切不能知晓的。

但无疑,李鸿章肯定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在无比艰难的环境之中迈出了第一步,尽管这一步很小,却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也为中华历史注入了新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