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上第26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六上第26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并初步感受梦境的美好。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并初步感受梦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课文《慈母情深》《牛郎织女(二)》《桥》《穷人》的相关图片。
2.谈话导入:我们读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它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
(板书:好的故事鲁迅)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故事和散文诗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1)引导:同学们,鲁迅先生大家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上节课才学过他的文章。
那么,大家还记得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吗?
(2)出示鲁迅相关文学常识练习。
填一填:
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以及大量杂文。
《好的故事》选自《》。
预设:周树人革命家《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野草
2.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勾画出来并跳过去。
3.初读反馈
(1)随文识字:随文认读课文中含有拼音的词语。
膝髁(kē)乌桕(jiù)伽(qié)蓝蓑(suō)笠参(cēn)差(cī)
胭(yān)脂泼剌(là)皱蹙(cù)虹霓(ní)色
(2)开火车:检查重点词语的认读。
预告烟雾昏沉错综澄碧荡漾解散退缩瘦削浮动瞬间凝视骤然凌乱陡然
(3)练习:送词语宝宝回“家”:削铅笔、削除、剥削、削减、削面、瘦削。
点拨:“削”是多音字,用于合成词或成语时,读作“xuē”,如“削除”“剥削”“削减”“瘦削”等;意思是“用刀平着或斜着去掉物体外面的一层”时,读作“xiāo”,如“削铅笔”“削面”等。
(4)教师指导,把句子读通顺。
①(出示第五、七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提示:
点拨1:“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中的“并”是“同”的意思,后面要停顿。
点拨2:“复/近于原形”中的“复”是“又”的意思,后面要停顿。
点拨3:“夏云头”“水银色焰”“泼刺奔迸的红锦带”这些词语要读得紧凑些。
②学生自由练读第五、七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课生僻字词较多,初读后集中解决部分字音问题,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
三、问题探究
过渡:同学们,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不容易读懂,但读这样的文章就像翻越一座高山,翻过去了你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攀登这样一座高山吧!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再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并想一想:“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探究方法
(1)全班交流,试着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词语。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初步梳理文章结构。
3.探究活动
(1)全班交流,理解词语。
引导: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
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分组出示)
①有些词语可以先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意思,再借助注释准确理解,如:“石油”“蒙胧”等。
(板书:联系上下文)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预设:联系上下文中“灯火”“熏得灯罩很昏暗”等词句,可猜测“石油”是灯油的意思,结合课下注释“石油:旧时指煤油”,可明确词语的意思。
“蒙胧”结合上文“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可知,“我”此刻处于一种要睡未睡,半醒不醒的状态,“蒙胧”现在写作“蒙眬”。
教师相机点拨:“蒙眬”指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朦胧”指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②有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猜出具体的意思,如:“鞭爆”“繁响”“四近”“膝髁”“夏云头”“皱蹙”等。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预设:这句话的意思是鞭炮的回响在附近。
“鞭爆”指鞭炮;“繁响”指回响;“四近”指附近。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预设:“膝髁”联系上下文是“膝盖”的意思。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预设:云头,大概指看起来成团成堆的云。
夏云头,应该是指夏天成团成堆的,边缘参差不齐的云朵。
◇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预设:联系上下文能猜出“皱蹙”是收缩的意思。
③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不用反复琢磨,联系上下文知道大致意思即可,如:“乌桕”“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等。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
预设:联系上下文“乌桕”放在“新禾”“野花”这些植物的前面,且生长在岸边,大概是一种植物。
教师出示“乌桕”的图片,相机点拨:我们不仅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乌桕”的大概意思,也可以联系“桕”字的偏旁来猜测它的意思。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预设:联系上下文可以猜出“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也是植物。
④有些词语联系上下文也无法理解,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借助网络搜索帮助理解,如:“伽蓝”“蓑笠”“泼刺”“奔迸”等。
(板书: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预设:
伽蓝:寺庙。
蓑笠:蓑衣和斗笠。
泼刺:拟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奔迸:表示水的动态的动词。
教师相机点拨:“泼刺奔迸”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应该分开理解。
“泼刺奔迸”描绘出了大红花倒影被拉长时的声音和动态。
(2)教师引导,初知大意。
①想一想:“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预设:“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②说说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
(出示第二、三、十自然段)
点拨:学生默读句子,找出说明“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的词语。
如“闭了眼睛”与“睁开眼”的呼应;“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与“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的呼应;“蒙胧中”与“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的呼应。
③梳理文章结构。
提问:谁能借助图示,说说本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内容?
预设: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二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是第三至九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第三部分是第十至十二自然段,写“我”
骤然惊醒,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相机板书)
点拨:作者采用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带领读者从现实逐渐进入梦境,又从梦境骤然回到现实。
设计意图:本文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再读课文时,要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集中解决词意理解的难点。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说一说,这个梦境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并理解概括地描写梦境的句子。
2.过程安排
(1)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说一说,这个梦境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
(2)找出概括地描写梦境的句子,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借助图片来理解它。
3.探究活动
(1)说一说:这个梦境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提示:圈画关键词。
预设: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这就是梦境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2)指名反馈,找出概括地描写梦境的句子。
(3)引导学生边读边抓关键词理解该语句。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
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
以至于无穷。
①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云锦”。
点拨: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②引导学生观察云锦图片上交织的图案,理解“错综”。
③教师相机点拨:“万颗奔星”“飞动”“展开”“无穷”等词,说明梦境是变幻无穷、绵延不断的,进而理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4)理解后,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云锦”一词的教学十分关键,是读懂这个梦境的一把钥匙,理解了它,“错综”等词语的理解就都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这一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关注了这些汉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搁综澄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陡
点拨:
(1)“搁、综、澄、漾、焰、瞬、凝、骤、掷、陡”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窄右宽。
“瞬、凝、骤”三字笔画较多,可利用熟字及拆分部件的方法记忆,如“瞬=目+舜”“凝=冫+疑”“骤=马+聚”。
书写时,“瞬”
要注意“舛”左边的“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第二笔是撇折;“凝”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骤”的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2)“削”也是左右结构的汉字,但左宽右窄。
“⺌”稍小,“冃”的第一笔为垂露竖。
(3)“萍、藻”是上下结构的字。
书写要注意:“艹”舒展,遮盖下半部分,下半部分中的“氵”窄而长,和“平”“喿”高度相当,这样整个字才能显得平稳。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作品供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结构复杂、易写错的字较多,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
写字指导是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的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等方法尝试理解了课文中难懂的词语,也通过课文朗读和分析,知道“好的故事”指美好的梦境,“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感受吧。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预告烟雾昏沉错综澄碧荡漾解散退缩瘦削浮动瞬间凝视骤然凌乱陡然
2.课后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好的故事》。
【板书设计】
《好的故事》教学方案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朗读品味,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能借助“阅读链接”等相关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朗读品味,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难点】
能借助“阅读链接”等相关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字词检测。
shòu xuē
(1)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chéng bì dàng yàng
(2)梦里()的小河里,萍藻和鱼儿随着波浪一起(),河面
shùn jiān cuò zōng
( )又恢复了平静。
所有景物()起来,像一幅美丽的画。
níng shì dǒu rán zhòu rán
(3)我正要()他们时,水波()起立,()间凌乱了,再也找不到它原来的样子,但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预设:(1)瘦削(2)澄碧荡漾瞬间错综(3)凝视陡然骤然
2.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也知道在鲁迅先生的心中,这故事“美丽,幽雅,有趣”。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体会梦境的美好吧!(板书:好的故事鲁迅)设计意图:首先,字词练习导入,检测、巩固学生的重点字词掌握情况,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着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2.过程安排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运用勾画批注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研读成果。
3.探究活动
(1)全班交流,抓重点句学习。
Ø聚焦景物:第五自然段第一句。
①播放这一段文字的音频,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学生思考:作者没有作任何具体描绘,只是将景物一一罗列,给你什么感觉?
②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相机点拨:这样的名词连排,不仅语句简洁,而且很有画面感,读着这段话,我们的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长卷,真是美丽、幽雅、有趣。
③学生朗读句子,读出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
Ø聚焦倒影:第五自然段第三句。
①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预设:写水中景物的倒影。
②出示水中景物倒影和夏云头图片,对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③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这句话把水中诸物的倒影比作夏云头,从形状和色彩两方面具体描写了水中倒影的样子,美丽、幽雅,又有趣。
Ø聚焦“红花”:第七自然段第四、五句。
①出示语句,并标记“红锦带、带、狗、白云”等词语。
引导:读一读,并说说语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字词。
②追问: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共同点:都是写水中的倒影;都是水乡景物;景物错综迷离……
预设不同点:第五自然段写景物随着水波变幻,第七自然段写景物与“大红花”交织……
预设问题:“我”的梦境中为什么会出现水乡景物?为什么这些景物如此变幻迷离?
②师生交流预设问题。
a.我们的问题1:“我”的梦境中为什么会出现水乡景物?
出示句子: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
出示“山阴道”注释:指浙江绍兴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
预设1:鲁迅的家乡在浙江绍兴,梦中的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这些水乡景物会出现在他的梦境中。
b.我们的问题2:为什么这些景物如此变幻迷离?
预设2:梦境是美好的,但鲁迅心里明白它像倒影一样虚幻易碎,遥不可及。
(3)配乐朗读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整体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品读描绘梦境的语段,借助关键词句,感受梦境的美好。
其中对比阅读的活动设计,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发现内容上的特点,产生“‘我’的梦境中为什么会出现水乡景物”等疑问,而这样的疑问有助于学生发现文章的深意,产生进一步读懂文章内容的内在需要。
(二)合作探究
过渡:学完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同学们发现了许多问题,看来要读懂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可真不容易。
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读懂文章呢?对了,我们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文学评论等拓展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1.探究任务
结合相关资料,思考:①为什么作者说真爱这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②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2.过程安排
(1)结合《野草》相关资料,再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2)阅读“阅读链接”,结合阅读体会,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3.探究活动
(1)出示《野草》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①出示《野草》相关资料:
本文选自鲁迅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该散文诗集共有23篇作品,作于1924年至1926年。
这期间,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先是女师大风潮,接着是“三一八惨案”,这中间贯串了他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
《野草》虽然也蒙上了阴暗的气氛,夹杂着颓唐的干扰,但其基本精神是积极的,体现了人民的情绪和希望。
《野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诗情和哲理的结合,是《野草》艺术上的第二个特征。
《野草》艺术上的第三个特征,是语言精练、隽永而富于生命力。
点拨: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记录再读感受即可,不做交流。
另外,正如刚刚看到的资料所述,《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②引导:同学们,读完这段材料,请你再次默读课文。
你是否对有些语句产生了新的理解或感受?可以简单批注在课文旁边。
(2)出示课堂练习题,小组合作,阅读“阅读链接”,结合阅读体会完成课堂练习。
①出示课堂练习题。
(相机板书习题图示)
②学生阅读课后“阅读链接”相关资料,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引导:你从课后“阅读链接”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两则材料都发掘了课文的深刻内涵,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预设2:第二则材料阐释了文中“昏沉的夜”和“美好的梦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补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厌恶。
预设3:结合“阅读链接”和《野草》相关资料,我知道,“昏沉的夜”既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也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
预设4: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
“美好的梦境”象征着作者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景。
教师相机小结:同学们谈得很好,“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鲁迅先生只能借着这样一场梦,来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迷茫。
③学生结合阅读体会完成课堂练习。
(相机板书习题图示答案)
选词填空。
A.美好愿景(理想)
B.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C.黑暗社会(现实)
D.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E.对故乡的眷恋
预设答案:A BDE C
设计意图:在课堂练习的作业设计环节,采用“图像化策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篇文章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就是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拓展延伸
1.过渡:同学们,散文诗集《野草》洋溢着鲁迅先生的人格力量,激荡着批判的浪花,磅礴着无畏的气概,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充满了向上的精神,响动着“求索”的鼓点。
让我们再读其中的一首散文诗《秋夜》,再次感受一下鲁迅先生的人格力量吧!
秋夜①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②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③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
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④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⑤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⑥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⑦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
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
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
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
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⑧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⑨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⑩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2.出示批注,帮助学生理解这首散文诗。
①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叙事兼抒情的散文诗。
②以奇特的重复修辞凸现枣树,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手法强调了两株枣树傲然独立、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风貌。
③这一段既是对深秋夜空自然景色的描写,又用拟人手法巧妙地勾勒出夜空阴险丑恶的神情,象征了北洋军阀统治及一切恶势力的黑暗、残忍、狡诈和冷酷。
④对小粉红花的描写,不仅寄寓了作者对弱者深深的同情和鼓励,而且有力地衬托了枣树的刚强性格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⑤写枣树饱经沧桑但清醒冷静执着于现实的战斗。
⑥正是有这样的无畏而富韧性精神的战士,貌似强大的敌人天空“不安了,仿佛想离开人间,避开枣树”。
⑦夜游鸟“哇的一声”叫如一道闪电,撕开了厚重的夜幕,如一声惊雷,震响在渺渺长空,陡增战斗者的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