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浅埋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控制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56Vol.2 No.32
高速公路浅埋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控制技术
罗 江
(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陕西 宝鸡 721000)
摘要:高速公路建设环境复杂,当遇浅埋软弱围岩时,会在施工的扰动性影响下易出现变形现象,因此需采取针对
性的控制技术。

鉴于此,文章以隧道工程为例展开分析,并根据浅埋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的实际情况,在采取初支外侧增设护拱、优化工字钢的规格、增加初支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增加二衬厚度、加强监控量测等手段后,有效解决了软弱围岩大变形的问题,能够给隧道施工创设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公路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处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32-0056-02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施工里程为K29+600~K36+630,全长7.03 km,其中齐云隧道为特长隧道,左幅起讫里程K32+097~K36+630,长4 533 m ;右幅起讫里程K32+055~K36+585,长4 530 m。

隧道施工现场的围岩有两类,即Ⅳ、Ⅴ级围岩,自稳能力不足,易在施工期间发生变形现象;并且,隧道所在区域的断层数量较多,地下水含量丰富,不利于正常施工,潜在诸多安全隐患和质量隐患。

2 处治方案
2.1 原设计初期支护及施工方案2.1.1 原初期支护设计
左幅K32+126~K32+210段采用SF5e 型衬砌支护。

超前支护采用φ42×4 mm 的热轧无缝钢管,单根长度为4.5 m,在衬砌拱部120°范围内环向设置。

隧道初支支护采用湿喷工艺,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厚度29 cm,并布设φ8双层钢筋网;钢架支撑采用I22b 工字钢,间距为50 cm。

隧道两侧边墙处设置2排φ108×6 mm 钢管桩,纵向间距为50 cm,在钢管内放置钢筋笼,利用该装置提高桩的刚度。

超前支护和钢管桩进行注浆作业,浆液为水泥净浆,利用超前支护对前方岩体进行固结,利用钢管桩抵抗纵横向荷载作用,减少位移和变形。

2.1.2 施工方案
开挖施工采取的是业内主流的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按照要求先组织上台阶弧形导坑的开挖作业,再及时完成初期支护;随着上台阶开挖作业的持续推进,达到5 m ~9 m 后,进入中台阶开挖环节,并及时完成初支支护;期间要密切关注中台阶的开挖情况,达到5 m ~9 m 后,可以进入下台阶施工环节,并及时完成初支支护,再按照此方式持续推进,同时将开挖支护工作落实到位,从而满足仰拱和衬砌步距卡控要
求。

由于隧道开挖量较大,因此为提高施工效率,以机械开挖的方式为主,由施工人员利用风钻修边,上台阶循环进场控制在1 m 内。

施工过程中加强排水,以免因积水而导致墙角变形、底鼓等问题。

左幅K32+126~K32+210段的围岩具有破碎、强风化、层间结合差的特点,在开挖的扰动作用下易松散,且遇水时易变软,故而若缺乏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则极易出现围岩大变形现象。

在初期支护施工中,受竖向荷载的作用,初期支护会存在较大的沉降,待仰拱闭合成环后,初支变形加剧,可见初支表面开裂、混凝土掉块、仰拱纵向裂缝等问题;而根据二次衬砌的观察结果可知,也存在较明显的斜裂缝。

2.2 护拱设计及初期支护变更
左幅K32+126~K32+210侵限段施工中,按60 cm 的间距设置I18工字钢护拱,每侧拱腰处分别设置6 m 长Ф42×4 mm 的注浆小导管(数量均为3根),挂设15×15 cm 双层Φ8钢筋网片,再于该处组织C25混凝土的喷射作业。

为精准测定围岩与初支的压力,在两者间埋设接触压力盒,并为之适配高精度的频率读数仪,及时采集数据,根据数据的反馈,准确判断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施工方法。

增加护拱后监控量测点变化图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增加护拱后监控量测点变化图
作者简介:罗江(1987- ),男,四川西昌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高速公路土建施工方面研究。

产业科技创新 2020,2(32):56~57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57第2卷 第32期
2.3 监控量测
以隧道施工现场的围岩级别以及洞室埋深为主要参考,合理选择支护类型,并展开理论分析与验算,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支护衬砌参数方案。

施工期间加强监控量测,根据所得数据加深对实际情况的认识,再合理优化开挖方法以及支护参数,达到动态化管控的效果。

经现场监控量测后,及时采集并汇总数据,对支护的力学状态以及稳定程度做出客观的判断,再进一步确定二衬施工时间。

各监控量测项目的配套仪器不尽相同,用收敛计测量周边位移,用水准仪测量拱顶下沉。

此外,在初支混凝土内埋设压力盒,该装置可满足荷载监控的要求。

根据前述的图1可以得知,在增加护拱后,隧道可维持稳定的状态,原因在于护拱可以有效地抑制围岩变形,使其保持稳定,由此也说明护拱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

2.4 换拱施工方案
2.4.1 换拱方案
换拱施工期间,全面暂停掌子面的掘进作业,掌子面喷C25混凝土,厚度控制在8 cm~10 cm,目的在于有效封闭掌子面,给换拱作业提供安全保障,以免因掌子面暴露时间过长而出现垮塌事故。

对换拱区采取反压回填处理措施,高度为C单元上50 cm。

经回填处理后,精准确定换拱位置,于该处打设φ42×4 mm 小导管,并制备浆液,用于注浆施工。

小导管呈0.5×0.5 m梅花形布置,单根长度统一按4.5 m控制;浆液按0.5∶1的水灰比制备,注浆压力稳定在2 MPa~3 MPa。

根据前述分析可知,在原设计方案中,SF5e型衬砌的钢支撑采用的是I22b工字钢,施工中将其调整为I25a工字钢,以保证衬砌的施工质量;C25混凝土喷射施工中,厚度调整为31 cm;二衬支护中,环向主筋的直径调整为28 mm(原方案为25 mm),并采用C35防水混凝土(原方案为C30防水混凝土)。

2.4.2 施工方案
逐榀复测侵限段的钢支撑,利用红油漆标记侵限值,每三榀钢支撑设置依次超前支护,随着施工进程的推进,用破碎锤拆除护拱。

逐榀拆换侵限段钢支撑,经过拆换处理后随即采取支护措施,密切关注实际拆换距离,待该值达到12 m时,可以组织二次衬砌的施工作业。

3 软弱围岩的稳定性分析
软弱围岩的完整性不足,强度偏低,在隧道施工期间易出现围岩失稳的情况,需展开稳定性分析,判断围岩情况,采取控制措施。

在稳定性分析工作中,采用的是MIDAS/GTS数值计算软件,取Ⅴ级围岩段,根据该部分的地质特点,创建模型,明确在台阶法施工过程中围岩、初支、二衬的实际情况(重点考虑受力和变形量)。

建模工作中,围岩和初期衬砌均为实体单元模拟,初期和锚杆为梁单元模拟,引入Mohr-Cou-lomb准则,其它均考虑弹性状态。

地层沉降位移的发生位置主要集中在施工部位周边,拱顶处为主要的下沉区。

纵观整个施工流程,地层沉降等值线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对称分布特点。

每步施工中,最大沉降量的分布区域均具有一致性,即隧道中心线处。

在完成所有的上台阶支护工作后,拱顶沉降依然存在,该值约为总沉降量的66%;与之存在区别的是,在下台阶支护后,沉降基本完成。

二次衬砌施工过程中,最大轴力产生于拱腰处,达到107.2 KN。

经过开挖后,最大弯矩分布在拱脚处,达到3.28 KN·m。

轴力突变对正常施工的破坏性较强,应有效保证该处的锁脚锚杆可维持正常使用的状态,同时加强对拱脚的处理,可采取喷射混凝土的方法(适当加厚)。

锚杆轴力未超过8 kN,相较之下以两侧锚杆的轴力较大,发生于拱脚处,为1.04 KN。

而对于二次衬砌的受力情况,则存在拱脚处应力集中的特点,压应力、拉应力的最大值分别达到87.3 kPa、3.7 kPa,但均未超出许可范围,因此满足要求。

经过监控量测以及计算后,确定拱顶沉降量和净空水平收敛量,从所得结果来看,沉降值无急剧增加的情况,整体变形趋于稳定,说明浅埋段围岩的支护效果较佳。

4 结语
(1)对于存在大变形的围岩段,在采取增设I18工字钢(设置在初期支护外侧)、增设φ42×4 mm注浆小导管以及挂设钢筋网片等方法后,可以有效改善施工状态,抑制初期支护的变形,有助于提高初期支护乃至隧道施工现场各结构的稳定性。

(2)对于未施工段落的初期支护,在原支护方案的基础上做出调整,由I22b工字钢转为I25a工字钢,同时加强对接触压力(初支与围岩间)、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的监测。

从所得结果来看,隧道初支施工方法具有可行性,可满足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因此具有可参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郝志喜.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进洞新工法数值模拟及支护
参数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67(21):92-
96,107.
罗 江:高速公路浅埋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控制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