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篇】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歪头崮八十五勇士
1943年,日军集结重兵在山东沂蒙山区加紧推行“蚕食”计划,实行罪恶的“三光”政策。
八路军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坚持进行敌后抗战。
2月25日夜10时许,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一营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徐福的带领下,悄悄在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扎营休整。
该营营长王子固则带领三连在另外一个地方活动。
“徐营长,有情况……”侦查员突然跑过来向徐福报告,“东……东面,发现了很多日军……”原来,日军白天侦察到有八路军小股部队在沂水北活动,就连夜调集了3000人马,兵分数路包抄过来。
徐福命令部队马上向沂水河方向转移,于半夜时分到达沂水河畔。
徐福同二连连长齐之顺碰头后,决定马上上山。
他们刚爬到半山腰一个叫桃花坪的小山村时,就发现日军的马队已经到了山下。
不一会儿,山下升起了几发信号弹。
忽然,左侧的山沟中冒出来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二连刚要准备战斗,发现是营长王子固带领的三连和附近的几百名老百姓。
这时,日军的大炮和机枪开火了,大批日伪军在火力掩护下冲了上来。
“两个连不能一块往外冲,这样两个连和几百名群众都会有危险,必须留下一个连断后,掩护另一个连带领群众转移!”营长王子固说道。
他和副营长徐福短暂商议了一下,迅速作出决定: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 83 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王子固见三连和老百姓走远了,立刻命令二连朝敌军开火,把敌人牢牢地吸引在周边。
天亮时,他们同敌人几经周旋,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歪头崮。
此时,三连和百姓已安全脱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嚣张——________ 商议——________ 带领——________
(2)文中第二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A. 表示重复词语
B. 表示语意难尽
C. 表示意在言外
D.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3)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4)营长王子固在危急关头做了什么决定?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答案】(1)跋扈;商讨;率领
(2)D
(3)1943年2月25日;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
(4)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果断勇敢,身先士卒。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嚣张:邪恶的势力、不良的风气增长;放肆。
商议:指为了对取得一致意见而
进行讨论、建议。
带领:引导;领导;指挥。
(2)考查省略号的作用,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第一问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第二问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跋扈、商讨、率领
(2)D
(3)1943年2月25日;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
(4)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果断勇敢,身先士卒。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第一问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第二问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课内阅读。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为什么说是碰壁碰的呢?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你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谈一谈你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理解。
(4)“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一说大家为什么笑呢?
【答案】(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谈自己的理解,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阅读训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________。
(2)“碰壁”指的是________。
(3)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答案】(1)旧社会的黑暗
(2)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3)四周黑洞洞的,当然容易碰壁了。
【解析】【分析】(1)、(2)理解文章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
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故答案为:(1)旧社会的黑暗
(2)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3)四周黑洞洞的,当然容易碰壁了。
【点评】(1)、(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阅读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
”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农作物到了该长得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这段话说明了________也在长得道理。
(2)根据课文理解“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意思。
【答案】(1)人
(2)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最后一句找到答案。
(2)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1)人
(2)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了班长马宝玉的什么品质?
(2)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五壮士怎样选择?
(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________的决心和________的精神。
朗读这两句话时要读得________。
【答案】(1)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表现了班长马宝玉坚
定果断、毫不犹豫的品质。
(2)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五壮士向棋盘陀走去。
(3)坚定不移;不畏牺牲;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表现了班长马宝玉坚定果断、毫不犹豫的品质。
(2)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五壮士向棋盘陀走去。
(3)坚定不移、不畏牺牲、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词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6.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_______使人惊叹,_______叫人舒服,__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_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1分)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1分)
________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________
(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
(7)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________
(8)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9)一碧千里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1)景;人
(2)文中写出草原的绿。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天际、绿毯、绿色、渲染。
(4)广阔无边的大草原;羊群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用骏马和牛这些实际景物引起的。
(6)作者来到了草原上。
(7)都是描写的绿色景物。
(8)既|又|既|又
(9)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的。
本文形容草原的无边无际,非常广阔。
【解析】分析:这一自然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
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
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
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
点评: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7.课外阅读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照样子写词语。
无忧无虑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句子串起来,使意思连贯。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________老实,________贪玩,________尽职。
(3)这段话主要写猫具有老实、贪玩、尽职三个特点,其中“尽职”是猫的主要特点。
按要求填空。
________写出猫尽职的程度;________写出猫的神态;________写出猫尽职的时间;________写出了猫尽职时的决心。
【答案】(1)无时无刻;无影无踪;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2)既;又;还
(3)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解析】【分析】(1)照样子写词语:无时无刻、无影无踪、无忧无虑、无穷无尽。
(2)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句子串起来,使意思连贯。
既老实,又贪玩,还尽职。
(3)“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写出猫尽职的程度;“闭息凝视”写出猫的神态;“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写出猫尽职的时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写出了猫尽职时的决心。
【点评】做好阅读题,就必须读懂课文,边阅读边思考,仔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带着问题阅读,完成每道题。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
他正闭目(观赏玩赏欣赏)_______楼上(优良优美优秀)_______的钢琴声。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
忽然,“滴”的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
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
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
③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⑤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⑥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句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你不要(搅扰打扰干扰)_______他,我自己看看吧。
⑨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
琴边放着一盆水。
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啊!原来贝多芬苦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
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
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⑩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赞美赞颂)_______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文中的横线上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填空回答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第八自然段的“他”是指________。
(3)默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句子实在事物和由此产生的联想分别是什么?
(4)文章通过一位旅客在旅店里的所见所闻,赞美了贝多芬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1)欣赏
;优美
;打扰
;赞叹
(2)住旅店的客人
;贝多芬
(3)实在事物: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高亢
由此产生的联想: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4)刻苦勤奋,专心弹琴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对词语的掌握,(2)考查的是对文中他的理解,(3)考查的是产生的联想,(4)考查的是中心思想。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9.课外阅读
小草
很多人爱花,因为花朵娇艳多彩;不少人爱柳,因为柳树柔美多姿。
然而,我却爱那平凡的小草。
小草是报春的使者,它最早把春天到来的信息报告给人们。
不信你瞧,冰雪刚刚融化,大地还未脱尽冬装,这时你如果用手拨开紧贴地面的枯草,就会看到一棵棵、一簇簇的小草,已经钻出针尖一样的嫩绿的尖儿,它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再过些日子,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小草却默默地躺在万花丛中。
那绿油油、软绵绵的草地,可供孩子们游乐,供大人们休息;那鲜美柔嫩的茎叶,是牛羊虫鸟的美餐。
你别看它的身躯是那样柔弱,而生命力却是惊人的。
狂风暴雨休想摧毁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镰刀锄头,把它拦腰折断,车轮把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从地下倔强地挺直身躯,开始了新的生长。
多么可爱的小草!我要高声赞美它,赞美它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1)写出第四小段的段意。
________
(2)写出开头与结尾照应的句子。
________
(3)短文赞扬小草________。
【答案】(1)你别看它的身躯是那样柔弱,而生命力却是惊人的
(2)开头:我却爱那平凡的小草。
结尾:多么可爱的小草!我要高声赞美它,赞美它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3)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风
一年四季都有风。
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
________它们都是风,________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
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
草儿绿了。
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
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即使有点风也是暖烘烘的。
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们身上凉丝丝的。
黄色的树叶纷纷地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
高梁红了,稻子熟了。
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
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
清晨,路上行人稀少。
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
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________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
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①________它们都是风,________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②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________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2)有“Δ”划分段落,写出段意。
(3)抄写两个拟人句。
【答案】(1)虽然;但是;因为
(2)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
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
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
(3)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
②风都和我们捉迷藏。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虽然……但是……”;②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故选“因为……”
(2)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
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
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
(3)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
②风都和我们捉迷藏。
故答案为:(1)虽然……但是……②因为(2)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