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控制用钢量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控制含钢量措施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尽量避免含有短肢墙的剪力墙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控制在
Q C =1/1000~1/1050之间,周期控制在T 1=(0.2~0.3)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乘以折减系数0.85 =0.85×0.008=0.68%。
一、18层以下,高度≤60m ,剪力墙抗震等级四级,底部加强区高度为H/10即
嵌固端至二层顶。
1、墙体配筋,采用HRB400钢筋。
A 、剪力墙配筋率≥0.2%(一般部位)
B 、顶层、楼梯间、电梯间、端开间纵墙及端山墙≥0.25%且间距≤200mm 。
① 基础至三层顶200厚
A 型配C 8@250,拉结筋A 6@500;
B 型配
C 8@200,拉结筋A 6@600 ② 三层顶~十一层顶200(180)厚
A 型配C 8@250(C 8@270),拉结筋A 6@500(A 6@540);
B 型配
C 8@200,拉结筋A 6@600
③ 十一层顶~屋面200(160)厚
A 型配C 8@250(C 8@300),拉结筋A 6@500(A 6@600)
B 型配
C 8@200,拉结筋A 6@600
2、连梁配筋
跨高比不大于1.5的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连梁顶面及底面单侧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
①连梁的实配钢筋面积不应大于计算配筋面积的1.05倍。
l,且不应小于600mm。
②连梁顶面、底面纵向水平钢筋伸入墙肢的长度≥
aE
③连梁箍筋沿全长间距@100,直径≥6mm。
④顶层连梁纵向水平筋伸入墙肢的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间距≤150mm,
直径同连梁箍筋直径
⑤连梁两侧面腰筋:跨高比≤2.5的连梁,其两侧腰筋的总面积配筋率不
应小于0.3%
A、跨高比>2.5的连梁,且梁高>700mm时,共两侧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此种情况与墙厚无关,均采用C8@200。
B、跨高比>2.5的连梁,且梁高≤700时,其两侧腰筋同剪力墙水平腰筋。
3、(暗柱)构造边缘构件
注:Ac为构造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即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①底部加强部位,配筋0.5%A
c
,4C12 ,取大者,实配纵向钢筋配筋控制
在0.5%A
c ≤A
g
≤0.53%A
c
,箍筋直径≥6mm,间距≤200mm。
②其它部位,配筋0.004Ac,4C12 ,取大者,实配纵向钢筋配筋率控制在
0.4%Ac≤Ag≤0.48%Ac,箍筋直径≥6mm,间距≤250mm。
③暗柱配筋
④箍筋
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应大于300mm,不应大于竖向钢筋间距的2倍。
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矩形墙肢的厚度不大于300mm时,应全高加密箍筋。
4、楼板
板的最小厚度取100mm,钢筋直径≥6mm,阳台挑出长度>1500mm时,应采用挑梁,内外板厚相差应≤20mm。
①采用HRB400钢筋,当混凝土采用C25时,最小配筋率为0.159%。
②采用HRB400钢筋,当混凝土采用C30时,最小配筋率为0.179%。
③单向板时,垂直于受力方向的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15%,且不少于受力方向的钢筋的15%。
④对于大跨带小跨的现浇板,在采用PKPM程序计算时,应做适当的弯矩调幅。
大跨跨中调幅后的弯矩M=M
1+(M
2
-M
3
),按调整后的M计算配筋,并应满足强度
要求。
⑤屋面板及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小于0.10%,间距不应大于200mm,可利用板负筋拉通,也可另行配置与板负筋间隔布置。
5、楼层框架梁
抗震等级为四级,采用HRB400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0%和(45f
t /f
y
)%两
者的较大值。
梁实际配筋不应大于计算配筋的1.05倍。
当为单跨时,支座为铰接,顶面通长筋为2C12,当为连续跨时,端支座为铰接。
二、25层以下,高度≤80m,剪力墙抗震等级四级,底部加强区高度为H/10即嵌固端至三层顶。
1、墙体配筋
A、剪力墙配筋率≥0.2%(一般部位)
B、顶层、楼梯间、电梯间、端开间纵墙及端山墙≥0.25%且间距≤200mm。
①基础至十层顶200厚
A型配C8@250,拉结筋A6@500,B型配C8@200,拉结筋A6@600
②十层顶至十八层顶200(180)厚
A型配C8@250(C8@270),拉结筋A6@500(A6@540)
B型配C8@200,拉结筋A6@600
③十八层顶至二十五层顶200(160)厚
A型配C8@250(C8@300),拉结筋A6@500(A6@600)
B型配C8@200,拉结筋A6@600
2、连梁配筋
跨高比不大于1.5的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0.5</b l h ≤1.5 0.25,55/t y f f
连梁顶面及底面单侧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
① 连梁的实配钢筋面积不应大于计算配筋面积的1.05倍。
② 连梁顶面、底面纵向水平钢筋伸入墙肢的长度≥aE l ,且不应小于600mm 。
③ 连梁箍筋沿全长间距@100,直径≥6mm 。
④ 顶层连梁纵向水平筋伸入墙肢的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间距≤150mm ,
直径同连梁箍筋直径
⑤ 连梁两侧面腰筋:跨高比≤2.5的连梁,其两侧腰筋的总面积配筋率不
应小于0.3%
A 、跨高比>2.5的连梁,且梁高>700mm 时,共两侧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 ,间距不应大于200mm ,此种情况与墙厚无关,均采用C8@200。
B 、跨高比>2.5的连梁,且梁高≤700时,其两侧腰筋同剪力墙水平腰筋。
3、(暗柱)构造边缘构件
注:Ac为构造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即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①底部加强部位,配筋0.5%A
c
,4C12 ,取大者,实配纵向钢筋配筋控制
在0.5%A
c ≤A
g
≤0.53%A
c
,箍筋直径≥6mm,间距≤200mm。
②其它部位,配筋0.004Ac,4C12 ,取大者,实配纵向钢筋配筋率控制在
0.4%Ac≤Ag≤0.48%Ac,箍筋直径≥6mm,间距≤250mm。
③暗柱配筋
3、箍筋
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应大于300mm,不应大于竖向钢筋间距的2倍。
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矩形墙肢的厚度不大于300mm时,应全高加密箍筋。
4、楼板
板的最小厚度取100mm,钢筋直径≥6mm,阳台挑出长度>1500mm时,应采用挑梁,内外板厚相差应≤20mm。
①采用HRB400钢筋,当混凝土采用C25时,最小配筋率为0.159%。
②采用HRB400钢筋,当混凝土采用C30时,最小配筋率为0.179%。
③单向板时,垂直于受力方向的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15%,且不少于受力方向的钢筋的15%。
④对于大跨带小跨的现浇板,在采用PKPM程序计算时,应做适当的弯矩调幅。
⑤屋面板及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小于0.10%,间距不应大于200mm,可利用板负筋拉通,也可另行配置与板负筋间隔布置。
5.楼层框架梁,抗震等级为三级,采用HRB400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0%
和(45f
t /f
y
)%两者的较大值。
梁实际配筋不应大于计算配筋的1.05倍。
当为单
跨时,支座为铰接,顶面通长筋为2C12,当为连续跨时,端支座为铰接。
三、32层以下,高度≤100m,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底部加强区高度为H/10即嵌固端至四层顶。
1、墙体配筋
A)剪力墙最小配筋率0.25%。
B)顶层、楼梯间、电梯间、端开间纵墙及端山墙最小配筋率0.25%,且间距≤200mm。
①基础至三层顶250(200)厚
纵筋C8@150(C8@200),拉结筋A6@600(A6@600)
②三层顶至十六层顶200厚
纵筋C8@200,拉结筋A6@600(A6@600)
③十六层顶至二十四层顶200(180)厚
A型:纵筋C8@200(C8@220),拉结筋A6@600(A6@440)
B型:纵筋C8@200,拉结筋A6@600
④二十四层顶至三十二层顶200(160)厚
A型:纵筋C8@200(C8@250),拉结筋A6@600(A6@500)
B型:纵筋C8@200,拉结筋A6@600
2、连梁构造要求
跨高比不大于1.5的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连梁顶面及底面单侧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
①连梁的实配钢筋面积不应大于计算配筋面积的1.05倍。
l,且不应小于600mm。
②连梁顶面、底面纵向水平钢筋伸入墙肢的长度≥
aE
③连梁箍筋沿全长间距@100,直径≥6mm。
④顶层连梁纵向水平筋伸入墙肢的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间距≤150mm,
直径同连梁箍筋直径
⑤连梁两侧面腰筋:跨高比≤2.5的连梁,其两侧腰筋的总面积配筋率不
应小于0.3%
B 、跨高比>2.5的连梁,且梁高>700mm 时,共两侧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 ,间距不应大于200mm ,此种情况与墙厚无关,均采用C8@200。
C 、跨高比>2.5的连梁,且梁高≤700时,其两侧腰筋同剪力墙水平腰筋。
3、(暗柱)约束边缘构件
基础顶至五层顶(加强区向上延伸一层),此区域边缘构件为约束边缘构件。
五层顶至顶层顶为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基础顶至五层顶,抗震等级三级。
λv —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
μN —墙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 下的轴压比,不应大于0.6。
当μN <0.3时,可不设约束边缘构件。
翼墙长度小于3倍墙厚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墙厚2倍时,视为无翼缘或无端柱。
体积配筋率:c
v v
yv
f f ρλ= 符合构造要求的墙内水平分布钢筋,可计入体积配筋率,但计入的量不应大于总体积配筋率的30%。
图中阴影部分的竖向钢筋除满足正截面受压(受拉)承载力计算要求要求外,其最小配筋率为1.0%A C ,且不少于6C14。
实配纵向钢筋控制在1.0%A C ≤A g ≤1.05A C %,箍筋直径≥6mm ,间距≤150mm 。
①其它部位构造边缘构件
最小配筋率:0.5%A C 且不少于4C12。
实配纵向钢筋控制住0.5%A C ≤A g ≤0.53%A C ,箍筋直径≥6mm ,间距≤200mm 。
②暗柱配筋 4、楼板
板的最小厚度取100mm ,钢筋直径≥6mm ,阳台挑出长度>1500mm 时,应采用挑梁,内外板厚相差应≤20mm 。
①采用 HRB400钢筋,当混凝土采用C25时,最小配筋率为0.159%。
②采用HRB400钢筋,当混凝土采用C30时,最小配筋率为0.179%。
③单向板时,垂直于受力方向的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15%,且不少于受力方向的钢筋的15%。
④对于大跨带小跨的现浇板,在采用PKPM 程序计算时,应做适当的弯矩调
幅。
(用于约束边缘构件)
⑤屋面板及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小于0.10%,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可利用板负筋拉通,也可另行配置与板负筋间隔布置。
5、楼层框架梁
抗震等级为四级,采用HRB400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0%和(45f t /f y )%两者的较大值。
梁实际配筋不应大于计算配筋的1.05倍。
当为单跨时,支座为铰接,顶面通长筋为2C12,当为连续跨时,端支座为铰接。
四、短肢墙跺配筋
短肢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墙厚不应小于200mm ,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80mm 。
当58l
t
<≤,1158l t <≤同时2258l t <≤时,为短肢剪力墙。
轴压比限值(墙垛)
最小配筋率(全截面)(墙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