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联合性测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联合性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
1. (2分) (2020高三上·贵溪月考) 《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材料反映了()
A . 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 . 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 . 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2. (2分) (2019高一下·合肥期中) 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耱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耱”来耱平地面和耱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

后来,则在耕耱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

“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
A . 春秋时期
B . 西汉时期
C . 魏晋时期
D . 明清时期
3. (2分) (2020高二下·东莞月考) “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

据此可知()
A .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 . 司法判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C .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 . 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
4. (2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 .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B . 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 . 江南与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 . 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5. (2分)下列各选项中,中外作品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 . 魏源《海国图志》与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B .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但丁《神曲》
C . 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 . 曹雪芹《红楼梦》与贝克特《等待戈多》
6. (2分)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

……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7. (2分) (2018高一上·温州期中) 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宋朝
8. (2分) (2019高一下·南宁月考) 在宋代,所谓“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现象相当普遍,出现了“(佃)客虽多而转徙不定”的情况。

这反映了()
A . 地主对佃农的剥削严重
B . 土地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 . 人地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D . 农民对国家依附关系减弱
9. (2分)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 . 人口大量南迁
B . 宋朝社会生活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苏杭生活富足
10. (2分)(2019·湖北模拟) 《清史稿》评价康熙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下列表述符合该评价的是()
A . 平三藩,开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 驱除荷兰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
C . 设置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D . 通过对蒙藏民族首领的册封、结盟以维护边疆稳定
11. (2分) (2019高一上·连云港月考)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表明明朝政府()
A . 重视商品市场管理
B . 限制对外贸易发展
C . 保障农民生活水平
D . 固守重农抑商传统
12. (2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 .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3. (2分)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 . 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 . 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 . 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14. (2分) (2020高一下·任丘开学考) 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

从材料可知()
A .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 . 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 .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 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15. (2分)(2020·杨浦模拟) 德国《前进报》在1900年6月的社论中指出:“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

”这里的“中国人民运动”是指()
A . 禁烟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洋务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16. (2分) (2020高二下·河北月考) 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的思想,但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

这显示出维新思想()
A . 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
B . 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
C . 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
D . 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5分)
17. (15分) (2020高三上·庄浪月考) 无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分权”形式,但其权力主体、分权方式和社会性质各有不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些充任宰相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很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

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宰相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商定,最后由皇帝裁决实行。

群体的宰相,协同议事,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二在雅典的政治制度中,政府机关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分组成,各部分有着明确的职能和分工。

——《试论古代雅典的立法和民主政治》
材料三对于美国《1787年宪法》,马来西亚史学家黄枝连评价道:“从美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新宪法才是一个进步的,有革命意义的,合乎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他们创造出一个今后几十年到一两百年,可以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最有效服务的政治形式”。

——《<1787年宪法>和美国政体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的职能划分及该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与雅典的“分权”在本质上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革命性”与“有效性”。

18. (15分)(2019·山东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毋)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

……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


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

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进行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 (5分)材料:僧一行(公元683—727),原名张遂,河北巨鹿人,从小“博览经书,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因躲避权贵,剃度为僧,取名一行。

出家后,先在嵩山普寂学禅,后又师从善无畏、金刚智等学习密法。

为了精研数学和天文,长途跋涉,到浙江的天台山和湖北当阳玉泉山求师问教,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和数学知识。

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召一行入京,命令一行“考前代诸家,改撰新历”。

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后,编制成《大衍历》。

后来,一行和梁令瓚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天仪,组织了规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测量,用实测数据彻底地否定了历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理论,提供了相当精确的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

——据《大唐新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僧一行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僧一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5分)
17-1、
17-2、
17-3、
18-1、
19-1、
1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