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一、西南喀斯特山区的范围与重点区域
1.范围与地位
我国喀斯特山区,又称岩溶地区,裸露和浅覆盖型共137万km2,约占全国面积的1/7,加上埋藏型的估计达20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

其中,西南地区包括黔、滇、桂、川、渝、湘西、鄂西等地42.62万km2,占全国岩溶面积的31.15%,是全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一片,而且又是纯碳酸盐岩分布最集中之区,占全国的69.83%,即近70%的纯碳酸盐岩分布于西南地区。

夹层(以纯碳酸盐岩为主,夹有少数非碳酸盐岩层)占全国的33.4%,互层(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交替出露)占8.56%,间层(以非碳酸盐为主,间有少许碳酸盐岩)占27.17%.西南地区岩溶中,纯岩溶与夹层面积为73.81%,是岩溶区治理难度最
大与最集中的区域。

2.黔、滇、桂三省是西南岩溶面积最集中的地区。

岩溶区域面积贵州为12.96万km2,云南11.09万km2,广西8.01万km2,四川、重庆1.56万km2,分别占各省面积的73.71%,28.14%,34.08%和2.73%。

把石灰岩山地面积在30%以上的县划为岩溶县,贵州70个县,云南62个县,广西44个县,四川35个县市。

此外湘西有11个县,鄂西8个县,粤北2个县,浙西8个县共计240个县市,其中最集中分布区域为黔、滇、桂三省区域180个县32.06万km2,占全国岩溶面的23.4%。

我国对岩溶地区的研究与治理,将首先注重黔、滇、桂三省区的岩溶问题。

3.贵州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岩溶省。

表10-1 黔、滇、桂岩溶难度分级县数
省区岩溶面积占县、(市、区)土地面积比例% 30-70%的
>30 30-50 50-70 >70
计贵州12 4 9 57 70
云南55 31 21 10 62
广西18 15 10 19 44
总计85 50 40 86 176
贵州是三省中岩溶总面积最大,比例最大的省,73.71%为岩溶区,总县数中岩溶县占85.36%,岩溶比例大于70%的县数贵州有57个县市,占三省同一等级的66.28%。

而贵州山地占总面积的97%,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大坝支撑的纯山地农业省,粮食生产水平、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在全国人均GDP排序中处于末列,可以说贵州是全国名符其实的贫困省,治理三省岩溶地区难度最大的首推贵州,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中央部门重视贵州的岩溶治理与经济发展问题。

二、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辩证分析
1.西南喀斯特环境的优势。

1.气候优势。

本区处于北热带和南亚带(11.89%)、中亚热带(3
2.31%)、北亚热带(27.65%)范围内,高山区有少量的中温带和寒温带(占15.11%)年平均温度12℃-21℃,大于10℃积温3200-7500℃,无霜期220-330天,年降水量800-1400mm,年辐射量96-120千卡/cm2,日照时数1400-2200小时,雨季多在5-10月,农作物以一年二熟为主,南亚热带可一年三熟。

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山清水秀。

农业地带海拔高差在400-2200m之间,“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2.水资源丰富。

大西南地区是我国最的大水源地,地处长江、珠江水系和西南诸河上游,是我国天然的高位水源区,换句话说是我国最大的高位水库,蕴藏着世界最巨大的水能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长江下游,水量丰富,而中西线工程要调长江中上游的水,西南地区生态屏障的水
源涵养能力关系着西线、中线工程的调水可持续性和长江下游、珠江下游的安全。

未来调雅鲁臧布江和西南诸河水改造大西北的沙漠荒漠,提供了开拓中国人生存空间的美好前景。

黔、滇、桂三省地区平均降水量在1100mm以上,多年地表径流为2289.4亿m3。

径流密度平均每km2约51万m3,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多,人均占有水量比全国高出35%左右,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特别丰富,贵州省平均年流量>10L/秒的喀斯特泉有2000余眼,年流量达117.3亿m3,广西喀斯特水资源总量达389.7亿m3,达到地表径流的1/4多。

3.生物资源丰富。

区内有高等植物15000余种,占我国种子植物总数50%以上,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是我国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尤以云南为特别突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如云南、贵州是我国最大的优质烟区,优质茶叶区,重要的油菜产区,广西、云南是我国主要蔗糖,亚热带水果产区,三省都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使中药制药产业成为三省的支柱产业,云南是花卉王国,贵州兰花、奇石已初露头角。

4.旅游资源丰富。

喀斯特岩溶风光,如广西桂林山水,阳朔风光,云南的石林、滇池中甸的香格里拉,丽江古城,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天星桥石盘景,织金洞,马岑河峡谷漂流,最近考察新发现的贵州绥阳世界上最长的溶洞长达72km。

三省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博览王国,加上少数民族风情屯堡文化,名山大川,如梵净山,大娄山,乌江天险,雪山草地,众多高原湖泊,温泉,冷泉,飞瀑迭水,洞穴天生桥,天坑地缝等奇特自然景观,南昭国、夜郎国的文化挖掘,酒乡茅台、烟都玉溪、革命历史名城遵义,三省区的省会都市游,红水河、乌江的梯级开发,加上奇特的动植物王国展示,如贵州的百里杜鹃、云山茶花等,各具特色自然保护区,各种民族民俗生态博物馆,构成神秘的大西南人文生态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待开发的金矿区之一,极具开发潜力,成为三省的新兴支柱产业,
5.能源丰富。

三省地区落差大,降水多,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的理论蕴藏量达到65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量为4950余万千瓦,乌江、红水河的梯级开发已经启动,煤炭保有储量750亿吨。

国家已把西电
东送列入西部大开发的首先启动项目,为三省的的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力。

6.矿产资源丰富。

喀斯特是成矿富集带,全国已经探明的140多种矿产当中,三省地区分布有100多种,其中储量占全国保有储量30%以上的有20余种,是我国重要的煤、磷、铝、锡、汞、铜、锑、铅、锌、锰、铁、钨、金、银、稀土,重晶石等,喀斯特又是成油地层据专家们估计,已知世界石油与天然气矿总储量中约有50%是储存在碳酸盐岩系的油气层中,册亨气田的成功钻探发现展示着西南喀斯特区域存在油气进一步发现的曙光。

新近报道贵州省探明富集的大铜矿。

7.区位优势。

广西有海岸线与越南接壤,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邻近泰国,从陆路方便到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贵州是浅内陆省,从北海、广州出口都不远。

拟议中的东南亚经济共同开发体和10年内启动的中国—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形成后,云贵桂三省的外向型区位优势将更突出,国家已启动的南(南宁)贵(贵阳)昆(昆明)经济带的开发,将加速三省地区工业化的进程,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中央政府支持的政策优势。

三省是我国多民族种类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广西是民族自治区,云南、贵州因少数民族比重高,受到少数民族省的政策待遇。

有中央的民族政策支持,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支持,有山区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支持,交通电力等基础建设力度的加大,山区闭塞,交通不便的条件正在改观。

2.喀斯特导致的资源环境缺陷。

1.成土过程缓慢。

碳酸钙属于化学沉积岩,岩石坚硬,与砂页岩,玄武岩比,很难风化。

CaCO3的溶解度为0.15克/升,其平均风化率为6.18cm/千年。

纯石灰岩(CaCO3)中CaO占56%,CO2占44%。

溶解于水后会完全被带走,因为不含Si、Al、Fe等成土矿物,仅石灰岩含的难溶矿物杂质保存下来形成土壤,纯石灰岩中难溶矿物一般在5-8%,因此成土过程缓慢,大致为0.31-
2.47cm/1万年,黔中地区三
叠系白云岩石灰岩中,碳酸盐类可溶性占95%左右,其风化率为17克/千年.cm2,溶蚀后的残留物仅3克/千年.cm2。

按土壤容重1.3计,此速度则形成1m土层需4.33万年,李庆逵认为627m厚的碳酸盐岩经过1.6-3.2万年才能形成发育1m厚的红色风化壳。

因此,石灰岩成土很难,致使土层很薄,一般在50cm以下。

山体顶部处于最易流失的地方,碳酸盐溶蚀后的残留物的生成率仅为物理侵蚀率的1/3,表层土粒处于负增长状态,造成基石裸露的石山化趋势,连片的石山上植被被破坏后,即形成石漠化的景观,国家应像重视沙漠化问题一样来关心石漠化地区的治理。

2.耕地资源与土壤资源特别宝贵。

喀斯特地区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超过全国人口平均密度3
3.3%,加之喀斯特地区成土十分缓慢,人们以仅存的宝贵的土地资源而生存。

这些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岩层存在夹层、互层、间层的结构。

在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中夹层占27.17%,即碳酸盐岩层与非碳酸盐岩层,如砂页岩、玄武岩、碎屑岩等相间,凡属这类岩层的地区成土过程快,为土山地区,其耕地的比重较大,山上林木较多;岩溶地区还有大量的第四纪红色粘覆盖的地区,其耕地比重也较大,山上森林茂密以马尾松、阔叶灌丛较多。

碳酸盐岩层地面风化演变形成了这样一些主要的喀斯特地貌: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峰岭谷地—→峰林溶盆—→孤峰溶原,这些地貌下可开发的耕地比重逐渐增加。

以上三种因素构成耕地开发的基础,使岩溶地区才有了较大的人口承载数量。

因此与平原地区相比,喀斯特区土壤资源显得特别宝贵。

3.地貌对农业利用的影响。

以平原对农业利用最为有利,沿平原→丘陵→低山丘陵→低山→中山→高山的方向,利用效率递减。

西南喀斯特地区没有著名的大平原,农业利用以坝区、丘陵、谷地和山体缓坡下部耕地利用为主,广西丘陵比重大。

云南大坝子多,丘陵较多,贵州坝子很小,上万亩的大坝仅20个,5000-10000亩的83个,100-5000亩的则有5000多个,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省,陡坡开垦较为严重。

4.水资源的胁迫。

喀斯特地区由于裂隙、漏斗、暗河等地下排水
通道密如蛛网,形成喀斯特皱褶地区地层易漏水,尽管降水丰富,土壤浅薄,保水力差,加上地下漏水,形成西南喀斯特区坡耕地易旱,农作物产量较低。

在受褶皱影响小,平面发育良好的喀斯特地层是不透水层,可以在这类地层上修建喀斯特水库、喀斯特湖,如贵阳的花溪水库,红枫湖均是在这类地层上建造成,可以发展喀斯特地区的工程蓄水功能。

5.基础设施难度大。

西南喀斯特山区,山体较密集,高差较大,修建公路、铁路、城市、水库,供水设施等,难度较大。

所以,这方面的建设,虽有很大进展,但仍处于滞后于全国的状态,西部大开发为改变这种滞后局面带来了良机,开发的条件将会逐步改善。

三、影响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的分析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治理与经济开发为例提出如下分析。

1.山区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优势错位与对策。

山区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存在两个错位,一是地貌范围的错位,如过去有一种说法,“农业要翻番,两眼盯着山”,“山区的优势在山",从占地面积看,山体占山区的比重最大,面积优势在山,但从土地质量看,则优势在坝丘区。

坝子和丘陵是喀斯特山区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域,也是中、小城市,工商业,服务业,教育科研文化产业,绝大多数集中在坝丘区。

根据贵州省农业地貌区划的统计,全省平地面积2263km2,约占总面积的1.3%,丘陵面积41570 km2,占总面积的23.6%,是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山地面积132295 km2,占总面积的75.1%。

第二是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势错位,宜林宜牧地广阔,耕地狭窄,如贵州农业用地中宜林宜牧地1.7亿亩,是现在耕地的2.7倍,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

全省耕地净面积6220.14万亩,其中田2123.91万亩,旱耕地中坡度>25o的占21.09%,即1311.8万亩,25o以上的陡坡耕地全部退耕,可保留耕地4908万亩,因此发展贵州农业必须实行两个两手抓,一手抓发展坝、丘农业,一手抓山区开发,依托坝丘区来开发山区农业。

第二个两手抓,一是要稳定发展种植业,再就是发展适合山区经营的林牧业、发展适合山区的特色农业,提高
林牧业和特色农业的比重,增加山区农民致富门路。

2.石漠化原因的新认识与对策。

1.石漠化扩展的严重性。

石漠化是喀斯特生态脆弱带环境恶化严重的后果.其失去农业利用价值不亚于沙漠化土地.据贵州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的资料,贵州1974年石山面积88.06km2,占土地面积的5%,1985年扩展到13888km2,占土地面积的7.9%。

11年内扩展大5081.6km2,每年平均扩展461.96km2,按此速度推算,又经历18年到2003年,新增石漠化面积8850.42km2,总面积达到22738.42km2,已占总土地面积的1
2.9%。

杨明德(1999)认为石漠化已经达12.8%,数据比较接近.贵州师范大学用GIS技术测定2000年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已达13187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49%,成为难利用土地.轻度石漠化以上的面积达35920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0.39%,尚有43714km2的土地有潜在石漠化趋势。

石漠化正在以每年600km2的速度加速扩展,重视石漠化防治是急待解决的严重生态问题。

2.石漠化的类型。

贵州石漠化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失去植被裸露石灰岩,现在指的石漠化就是这种类型,其水土流失危害较轻。

另一种类型是白云质石灰岩地区失去林木后,山体上仅有很薄的粗砂性土壤,只生长植株矮小的草被,远看是光秃秃的荒山,如凯里周围就是这种类型。

勉强种上柏树,也是小老树,其水土流失危害较严重。

3.石漠化的原因。

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基岩出露形成的石山区,是造山运动和山体突出部位的土壤形成和流失的负增长作用下形成的,即是地质史性的历史产物。

这是喀斯特区石漠化的内因。

将石灰岩基岩出露的石山区森林砍掉,开垦为耕地,在每年1200mm降水的冲刷下,覆盖在基岩上的泥土很快被冲光,基岩更加裸露,出现石漠化景观。

这是喀斯特区石漠化的外因。

我们认为喀斯特区产生大规模石漠化景观的根本原因是石山已有植被的人为破坏。

在喀斯特石山区域是能够有很好的植被的。

因为喀斯特山体有裂缝,有台地和洼地,能够富集少量石灰性土壤,尤其是肥沃的黑色石灰土,加上气候温暖、降水丰富,在石灰岩裸露的石山
区上便能形成以阔叶林为主的植被。

例如贵州荔波就是世界上保持最好的一片喀斯特森林;贵阳市花溪公园的麟山、蛇山等全是裸岩,但却绿树如荫。

又如黔灵山的茂密森林也是生长在喀斯特地貌上的。

贵阳市是一个岩溶面积占90%以上的地区,但贵阳市四周环绕着两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图云关与长坡岭),有顺海、扎佐、孟关、林科院等大型林场,其山头均已绿化而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林城。

应该注意到,若这些树林被砍光,贵阳将处于石漠化包围之中。

4.石漠化治理的对策。

已石漠化的地区,水土流失并不严重,也无土可流。

最经济有效的治理方法,是利用贵州丰富的水热条件来克服缺土的缺陷,利用生态学的最小冲击原理,采取严格的封山育林,现正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能最经济有效的起到生态保护作用。

如贵阳花溪中学后面的大将山(喀斯特石山),在文革期中,每年均发生山火,文革后加强保护,经过28年已恢复成密茂森林植被。

又如镇宁的天生桥景区,在70年代发现时,其植被稀疏,经过建立风景区管理后,现已形成迷人的、典型亚热带植被。

其次是大面积人工造林,包括飞播造林(独山贵州南部地区),能更快加速石灰岩地区的植被恢复,如贵阳天河潭风景区,原为裸岩区,经过强化植树造林,已成为风景秀丽的景区。

贵州在石漠化土地经济利用也走出了一些路子,如大关、板贵模式,开石平地集土造田改变了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的,但花工大,难度大,效益一般,不宜大力提倡。

比较好的生态经济利用模式,既有生态效益,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称为生态经济性产业。

如贞丰县顶罐模式,在花江河谷石漠化土地上利用岩旮拉土和裂缝土种植花椒、安龙县德卧模式,在石漠化土地上种植金银花等。

此外在全省石漠化土地上种植较多的经济林有油桐、乌桕、香椿、核桃等。

3.水土流失治理问题。

1.贵州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从50年代的14.2%,60年代的19.9%、80年代28.4%,90年代的43.5%。

水土流失面积
达7.67万Km2,80年代全省河流悬移质输沙量为6625万吨,平均输沙模数为376t/Km2,其中喀斯特发育强烈的乌江流域1990万吨(应注意到乌江除洪水季节外水为清色),南北盘江江水河年输沙量2760万吨,合计为4660万吨。

据1998年省水电厅资料,全省土壤侵蚀总量(包括推移质和悬移至)已达2.8亿吨,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上升为3650T/Km2,全省有33个县为水土强烈流失县,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最为严重,水土流失地域占全区总面积的55.5%,侵蚀模数达到5000T/Km2。

2.水土流失的策源地。

水土流失主要来自于抗蚀能力差的砂页岩、紫色页岩碎屑岩、玄武岩地区。

一种观点认为贵州水土流失来源与喀斯特,其实裸露的喀斯特也无土可流。

以贵阳为例,花溪河从石灰岩地区流出,流到小河其水仍然是清水,而流砂岩的小黄河从水头流经陈亮到小河,全年水是浑的。

可见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罪魁祸首主要是抗蚀能力差的砂页岩、紫色页岩碎屑岩、玄武岩地区。

水土流失主要来自旱耕地。

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比较,水土流失主要来自耕地,水田与旱地比较又主要来自旱耕地。

全省土地垦殖率最高的是毕节地区,垦殖率高达46.38%,依次为六盘水43.96%,安顺市43.04%。

全省旱耕地比最大的是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人口密度,垦殖系数和旱耕地比重三者均与水土流失均有高度的相关性。

人口密度低、森林覆盖率低的地区,如黔东南南部与黔南州的荔波、三都等县是全省的林业县,水土流失最轻,森林覆盖率与水土流失成反比。

据朱安国等研究,粗骨性土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河流输沙模数增加1.74个单位,旱耕地降低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增加一个百分点,河流输沙模数减少4.77个单位,当每平方公里人口增加1人时,河流输沙模数增加0.76个单位。

笔者曾在六枝特区的箐口乡作过考察,该乡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石灰岩。

石灰岩山区由于难于开垦,仍有林木,森林复盖率不到5%,而碎屑岩区则可开荒到山顶,使得所有耕地均是25o以上的陡坡耕地,没有基本农田,没有稳定水源,泥石流严重,造成箐口街上逐渐被泥石流淹没,乡政府也搬离该地,群众无安
全的住所。

从贵州师大用GIS成图的贵州土壤侵蚀图与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分布图看,两者的极强度、强度区域分布明显错位,土壤侵蚀极强烈和强烈区主要分布于六盘水、毕节地区、正安和乌江下游的沿河、德江等地,而石漠化极强度强度区主要集中于六盘水、安顺市、黔西南州和黔南州的偏南地区。

3.水土流失治理策略。

着重抓三条,一是治理旱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就抓住了水土流失的牛鼻子。

25o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25o以下的坡耕地要进行坡改梯。

为了提高坡改梯保持水土的效果,要有栏山沟、沉沙沟、沉沙地、小水窖等设施,使泥沙沉淀于沟池,沟池内的泥土重新运回土中;推广覆盖少、免耕法,减少水土流失。

第二是大面积的绿化造林,增加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少暴雨泾流强度,以减轻土壤水蚀,停止铲土皮灰等破坏草被的行为。

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让泥沙不出沟。

4.增加工程蓄水问题。

贵州处于湿润带,年降水量平均1200mm,多的到1400mm,但岩溶地区漏水,大江大河深切割300-500mm,很难为农业利用。

全省现有灌溉面积98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0.3亩,居全国末位,蓄水、引水、提水等工程供水量77.49亿m3,水资源利用率为8.3%,与全国20%的开发利用率相比,仍居末位。

增加工程蓄水是改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惠水涟江水利工程、平坝龙里羊昌河灌溉工程、安顺桂家湖等,对改变当地农业面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贵阳市的发展得益于阿哈水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红枫湖、百花湖,这头上的五盆水起了重要作用。

普定夜郎湖的修建为普定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对西电东送的骨干企业安顺电厂的建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目前,贵州的人均工程蓄水量远低于周边省份,是值得十分重视的问题,除继续修建小型水库、小水窖、小提水站、小拦河坝引水、
小山塘五小工程外,要重点启动黔中调水、黔北调水、黔西南调水工程。

改善城镇供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5.重视喀斯特地区人口超载与劳动力转移问题。

喀斯特地区由于石山体占据了大量的面积,耕地比重少,人口承载力低。

贵州在80年代曾大力强调人口—粮食—生态问题,目前粮食生产水平为1100万吨,上了一个大台阶,按人均400kg标准,仅能承载2750万人,按人均350kg标准,仅能承载3142.8万人,而目前贵州人口问题依然严峻,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全国前例,总人口约为3837.26万人,已超载694—1088万人。

预计2020年贵州人口将达到4900万,把科技对农业的进步因素考察在内,预计粮食生产潜力本世界中叶可达到140—160亿公斤,末期可达到240亿公斤的最大潜力,中叶的人口应控制在4000万以下,最好不要超过3000万,远期宜在4000万以下[9]。

从这角度看贵州控制人口的任务艰巨,应当引起高度觉察,除总人口不到200万的少数民族外均应该实行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从严控制人口恶性增长。

此外,还要加速向沿海发达地区、西北的新疆、青海等人口稀少的地区转移农业劳动力。

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降低农业人口数量。

6.传统农业不能自动转入现代农业。

因为现代农业是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的资本密集型农业,称为高资本性农业。

在人均1亩耕地手工操作下的传统农业,必然是以自给为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低,仅能解决温饱,再投入能力低,积累资本的能力弱,构成农民结构性贫困,它自身没有自动转入现代农业的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扶持,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只有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工业,第三产业城市化能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加强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更多的国家财力,城市公商资金,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投资农村,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小康的建设加快。

当前特别需要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基础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推广方面的力度,改善农业市场环境等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