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推用合作 促进农机产业转型升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
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年第12期
加强产学研推用合作,促进农机产业转型升级
孔爱民1,张文华2,钱生越2
(1.南京市高淳区农业局,江苏南京 211300; 2.南京市农业装备推广中心,江苏南京 210001)
摘要:我国农业机械化在经历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发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两个迅猛发展的时期之后,进入了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新时期,我国成为农机生产使用大国。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赋予了农机化工作新的历史使命。

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现状,通过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关键论断和适时政策对农机化发展起到的促进保障作用,论述了在新时期通过加强产学研推用合作,促进农机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政策;产学研推用;转型升级0 引言
在制造业遭受全球疫情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国家及时出台惠农政策和措施,我国农机产业强势复苏,逆势增长,在机械工业中表现抢眼。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可预料的挑战时有发生,暴露出国内大市场循环尚未定型给行业发展造成的不确定性,对农机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

1 农机化发展形势前所未有1.1 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三个黄金期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农机化[1]。

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为代表的一批农机研发制造主力企业争先投产,并根据当时实际发展需要,我国设立了统一的农机研发、制造、质检、维修、销售等机构,探索形成了一套扶持指导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统一的管理体制,农机产业迅速成长壮大。

老一代农机人在基础极其薄弱的条件下,短时间创造出农机工业蓬勃发展的全新局面,着实不易。

但由于当时农业机械发展与当时的农村经济发展、人员技术水平不协调,国家对农机行业进行整合,关停并转了部分农机制造企业。

为了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积极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2004年《农机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依法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得到建立,实现了用法律形式确定农机购置补贴、燃油
补贴、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我国农机装备发展创造了空前未有的发展环境[2]。

事实证明,《农机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之后的10年间,农机装备不管是种类还是数量,在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形成了我国农机化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直接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进入主要依靠机械化高效作业的新时期。

2015年以后,政策红利逐渐弱化,我国农机化发展结束了“黄金10年”的高歌猛进,转而进入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期[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8年12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公开发布,《指导意见》肯定了我国60多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的成就,但也指出了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了下一步农机化发展的努力方向[5]。

2019年7月21日,《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发布实施。

《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八项行动,其中:
第一,实施现代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创新行动。

江苏省是农机生产制造大省,已经形成了一批国内知名的品牌农机企业,多以中小型粮食生产机具为主,行业内部竞争激烈。

与本省认可度较高的日本农机品牌相比,大企业在“专、精、特、新”方面表现不佳,品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众多中小农机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与相关科研院所等技术支撑单位联系不紧密,抗风险能力弱。

江苏省已经有20多年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为实施现代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创新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集群发展要有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产业规划布局,不能脱离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引导,通过培育一批多环节环环相扣的农机产业集群,与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将行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77·
工作研究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年第12期业文化、生态文化贯穿始终,形成高质量生态产业链闭环,有效避免外部环境变化影响。

发展农机产业集群,有利于迅速整合行业资源,实现成本风险共担、资源利益共享,创造行业竞争优势;有利于加强企业间联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改善企业之间各自为政、止步不前的现状;有利于对标高端农机市场,全力推动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打响江苏农机品牌,跻身高水平农机装备行列;有利于推进高质量农机装备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我省由农机制造大省向农机制造强省转变。

第二,实施农业“宜机化”作业条件提档升级行动。

我国人多地少,丘陵山地多平原少,这一特点在江苏省表现的尤为突出。

江苏省的人均耕地不足0.06 hm 2,土地碎片化严重利用率低,土地流转、租赁成本偏高,导致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制约。

“宜机化”改造能够有效改善丘陵山区农机作业基础条件,为农机装备提供更好地发展空间,推动农机装备向大型化、智能化、复合式提档升级。

重庆、湖南、山西等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改造,农业现代化程度提升明显,积累了丰富的可借鉴经验。

7月,我省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机“两融两适”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引导培育“宜机化”品种、制定完善“宜机化”标准规范、扎实推进“宜机化”建设和加强基础设施“宜机化”配套等四方面的要求,加快促进良种良机良地良法高度融合。

南京市实施了南京市粮食与蔬菜产业“作业宜机化”条件建设规范项目,对全市粮食和蔬菜地进行“宜机化”改造研究,在尊重当地自然禀赋条件、产业发展前景和广大农户意愿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南京市情农情的“宜机化”改造规范指导意见,制定多部门、多主体协同推进的工作方案,科学高效推动南京宜机化改造工作。

2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农机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工程
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够一蹴而就,也不是依靠某个人的力量就能实现,需要借助新型举国体制的强大优势,统筹推进农机产学研推用多部门多环节深度融合,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正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良传统的重要体现。

产学研推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科技创新园区为平台,产业需求为导向,高校人才为基础,科研院所技术为支撑,推广应用为目的,用户反馈为创新动力,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形成产业闭环,突破核心技术,强化基础材料,优化加工工艺,规范行业标准,抢占行业未来制高点。

2.1 注重产品创新,从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差异化发展
同质化竞争只是一种低水平竞争,部分创新意识不
强,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大量仿制市场上热销的产品,在没有前期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多以降低产品价格的形式抢占市场份额,扰乱了市场秩序,打击了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投入积极性,不利于先进技术和装备的良性发展,也不是企业长久生存之计。

我们正处在低端农机产品过剩阶段,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

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相对与农机产品的价格,用户更关注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差异化发展才是帮助企业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措施。

企业以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寻求技术合作,研发或转化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技术储备库建设,提升或完善现有认可度高、可靠性好的产品的性能来满足更高的个性需求,努力推动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升级。

设施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理念产生了改变,粗放型生产方式逐渐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的发展,要求耕作精细化、功能多样化、管理专业化,通用型机械已经不能满足高质量生产要求,进而对专用机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专用机械针对性强,工作效率更高,作业质量更好,符合市场期许,对用户更有吸引力。

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有效避免被竞争对手模仿,跳出恶性竞争的怪圈,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2.2 适应当前形势,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复式化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简单的机械作业代替劳动力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农民开始向农机装备要效率、要质量。

以江苏省为例,“一项行动两大工程”的实施,促进了主要粮食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的全面推广,进一步丰富了机械种类,但也暴露出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复式作业机具稀少、简单机械使用率低,供给和需求失衡的问题[7]。

我省小麦机械化生产已覆盖全部环节,但多个环节作业质量、作业效率不高,尤其是小麦机械化种植环节,现有机具遇到湿烂田块常出现堵塞、漏播、缠草、镇压辊失效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户。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技术攻关研究,通过组建专家团队、实施科技重大集成推广项目等方式,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强传统机械化技术与现在信息技术融合,着力研发高性能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播种复式作业机具。

通过融合同步驱动技术、精量控制技术等,减少人为和环境对播种施肥精度的影响,实现变量播种、施肥一体化作业,兼备导航作业、漏播及堵塞监控、实时计量统计等功能,提升复式作业机具在恶劣工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78·
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年第12期
使农业科技、金融和信息更加便捷、高效地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建议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农业服务综合共享平台,促进农业经营生产设备和投入品的共享,实现各类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4.4 健全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农业工程学科和专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技能人才。

深化农业职称制度改革,加大对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倾斜力度。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伍军人等返乡下乡创
办领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线农机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李明贤,刘美伶.社会化服务组织、现代技术采纳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J].农业经济,2020,(10):12-14.[2] 杨丹.合作社发展方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中的社企竞争
合作[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9,(03):47.
[3] 彭勃文,杨宇.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趋势及
对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8,(02):149-153.
(上接第75页)
况下的可靠性。

2.3 遵循节能减排要求,向精量、精准方向升级
2020年江苏省发布的年度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中,80%以上的种植业技术都涵盖了绿色、生态、高效、优质的特点,南京市重点推广的“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入选2020年农业农村部10大引领性技术,实现了机械化种植水稻生长期免追肥的效果,节肥25%左右,充分体现了实施“一项行动、两大工程”的成果。

我省农业正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迈进,配套作业装备向节能减排要求进一步靠拢:实现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准施药、实时灌溉等,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向每一粒种子、每一寸耕地要效益,走精准农业路线。

精准农机装备作为精准农业的核心部分,鼓励适度引进和自主研发并行,激励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多学科融合提高农机装备的精准化,农机推广部门高频率、多模式加大减肥节水、减药省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高效新型农业装备的示范推广力度,凸显精准农机装备的引领性地位,倒逼企业向精准农机装备方向聚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同时促进政产学研推用多部门联合规范,制定行业标准化,建立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2.4 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
提高农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已经是国家层面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推动智慧农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重点发展目标。

农业装备智能化是把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装备的发展方向。

随着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实用技术一步步向农业全程全面渗透,智能驾驶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变
量灌溉撒药技术、工况预判技术等正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促进了智能装备持续更新换代,实现了差异化、不间断高质量作业[8]。

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智能决策,预判作业环境,制定实时作业方案,最大限度的提效率、降强度、省成本、保质量、护环境。

目前我国智能化农机装备生产水平整体较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很少,与信息化、智能化的融合还有待加深,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待跟进。

农机装备智能化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们农业生产就是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刻板印象,促进了依靠主观观察总结的经验农业向采用数据分析决策的智慧农业转变。

参考文献
[1] 方师乐,黄祖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
性演变与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问题,2019,(10):36-49.[2] 张圣曼.《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立法背景及落实中的问题对
策[J].法制与社会,2018,(06):24-25.
[3] 张恒,郭翔宇.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作业服
务市场规模的影响——基于2004—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0,41(01):191-196.[4] 刘慧.产品质量亟待提升国产农机发力攻“软肋”[J].农业
知识,2019,(07):31-34.
[5] 李安宁.学懂弄通做实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9-03-04(001).
[6] 潘高翥.农机服务组织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
范大学,2019.
[7] 沈建辉.实施“一项行动两大工程”全力推进农机化全程全
面发展[J].江苏农机化,2018,(01):1+4-6.
[8] 朱春城,黄泽军.农机装备智能化技术探析[J].农业技术与
装备,2019,(11):30-3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