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曾国藩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曾国藩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céng guófān]朝代:清代描述:晚清名臣简介:(1811 ~1872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
湖南湘乡(今双峰)人。
道光十八年(1838 )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Z-5582 5582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 ),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丁母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湘军)。
1854 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 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 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守南昌。
1858 年6 月,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 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方大权。
次年9 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
11月,加太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旋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
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
至1864 年7 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
朝廷褒功,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 年5 月,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故事1.少年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白杨坪的一户普通农家,白杨坪是一个山冈起伏、沟壑深邃的地方,平凡却养出了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
曾家世代务农,家道不昌,到曾国藩曾祖父曾竟希时才算有了点家业。
曾家家境好转,曾竟希就把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送去念书,希望其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
可玉屏却是懒惰人物,不思上进,好逸恶劳,经常与那些纨绔子弟厮混。
后幸其浪子回头,悔过自新,痛改前非,维持了父亲留下来的基业。
曾玉屏刚正不阿,是一位闻名乡里的大人物,对曾国藩的影响也最大。
曾国藩常说:“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性格刚毅倔强,胸怀大志,这也是深得祖父之益。
曾玉屏治家极严,“男必耕读,女必纺织。
”,要求家人努力实行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邻。
曾玉屏所倡明的家风,的的确确对早就了后来曾国藩一生的品行秉性。
曾国藩的父亲天资平平,屡试屡败,未能实现曾玉屏学而优则仕的愿望。
好在有了个天资聪慧的曾国藩,曾玉屏、曾麟书均对其悉心培养。
曾国藩六岁时,玉屏为其设了塾一所,并请了一个私塾先生教他读书识字。
在这一年,曾玉屏也去世了。
次年,曾麟书屡考不中,便回家办了一家私塾。
曾麟书对曾国藩督求甚严,悉心教导,曾国藩不到两年的时间便读完了“五经”。
曾国藩天资聪颖,一心向学,又有韧性,再加上祖父、父亲不厌其烦的督责,学业大进。
2.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十四岁时,曾国藩随父到省城长沙应童子试,成绩甚佳。
十六岁时,再度应童子试,名列第七。
从长沙回来后,曾国藩仍然跟着父亲,父亲自感所学有限,恐误其前程,便让他到外县遍访名师。
先后跟着汪觉庵先生、刘元堂先生学习。
曾国藩原字伯涵,后改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以新的姿态面对人生。
二十三岁时,曾国藩。
曾国藩名言名句

曾国藩名言名句曾国藩名言名句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1、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曾国藩2、听言当以理观。
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曾国藩3、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曾国藩4、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曾国藩5、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曾国藩6、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曾国藩7、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曾国藩8、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
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曾国藩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曾国藩10、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曾国藩11、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
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曾国藩12、居官四败曰: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覆多诈者败。
——曾国藩1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曾国藩14、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曾国藩15、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
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
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曾国藩16、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曾国藩17、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
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曾国藩18、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曾国藩19、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曾国藩20、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
此之谓才。
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曾国藩21、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曾国藩22、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曾国藩23、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
曾国藩经典语录

曾国藩经典语录
曾国藩是清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品格被后人誉为“忠良之士”、“忠良曾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典语录,给后人启迪与指引。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曾国藩经典语录: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注重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首先需要自律,才能有能力管理家庭、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国藩提倡读书学习,认为广泛的知识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才华,使其在写作创作时能够获得灵感。
3. 以诚待人,以信为本:曾国藩倡导诚信为处世准则,认为只有真诚待人、守信用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
4. 克己复礼,敬天怀人:曾国藩主张自律自强,强调恪守礼仪,尊重天命,尊重他人,推崇“敬天怀人”的胸怀。
5. 为政不在多令旨,而在行率令行:曾国藩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对下属的影响,认为领导者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地推动工作。
6.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曾国藩主张海纳百川,接纳不同意见和文化,相互包容,共同进步,才能打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7.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曾国藩认为,只有尊重和爱护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在精到神通:曾国藩主张脚踏实地地向前,循序渐进地学习,追求博学多才,使自己能够具备高深的智慧和见识。
以上是一些曾国藩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蕴含着他的深邃思想和哲学智慧,对于当代人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秉持这些价值观,成就更为美好的人生。
曾国藩简介及八大金句

曾国藩简介及八大金句
曾国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他曾在洋务运动中负责创办了中国的现代工业,并在此过程中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以下是曾国藩的八大金句:
1.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2.为人不可过于聪明,锋芒太露易遭明枪暗箭。
3.做好人,修好身,死有余辜。
4.史鱼秉直,恶似奸臣;长蛇封豕,难为福兆。
5.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
傲字致败。
6.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7.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8.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这些金句都表达了曾国藩的哲学思想和处世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的处事和做人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关于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名言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
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
曾国藩简介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默默付出的努力,曾国藩让每一位入伍的士兵熟知礼制,通读古典经学,湘军在当时素质奇高,队伍作战时更是整齐划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部队执行力高,应变能力强,自然常打胜仗。
作为一名政坛上的大人物,曾国藩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
曾国藩家中没有当官背景,所以当他成为官员后,格外重视对自身品格的培养,个人修养的确给曾国藩带去了很大的帮助,他做人表里如一,不给人抓住把柄陷害自己。
他对所有人都保持尊敬的态度,他内心纯洁不存邪念,曾国藩每天都要花时间静坐思索,从不说空话,没有把握之事绝不轻易答应。
除此之外,曾国藩热衷于研究文学,在早期就将易经读通,其中的阴阳变法更是手到擒来,曾把一切顺利的诸如事业、富贵、地位等归在阳里,将一切不利、坎坷归在阴里。
掌握了这种平衡之后,处理事情能十分果断。
曾国藩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
在天津教会案发生之后,曾国藩屈从法国,受到舆论谴责,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
之后积极筹备费用,送学童前往美国留学,为洋务运动输送人才。
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
曾国藩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清朝的政权稳定和他密不可分。
曾国藩名言作为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除了留下丰功伟业外,他的一些名言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且其中的内容对于现在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人们道德培养上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们对于其中几条做一个解释。
为什么在各方面不如你的人却做的比你成功,曾国藩给出的解释是: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
曾国藩总结一生的名句

曾国藩总结一生的名句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鼎新,号樟亭,湖南衡阳人,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化名流,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其中许多名句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以下是对曾国藩一生的名句进行的总结。
1. 必先苦其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曾国藩认为,只有经过艰苦的长期锤炼,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成就。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是曾国藩的座右铭,他认为一个人要不断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
3.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句话是曾国藩对于时间的看法,他认为时间不等人,应该趁年轻时追求梦想,否则等到老年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4. 知难而进,勇毅而行,不怕困难,不惧挫折。
曾国藩认为,只有敢于面对困难,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克服一切难关,取得真正的成功。
5. 不求华丽,但求朴实,不求富贵,但求清廉。
这句话表达了曾国藩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他认为真正的成功和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和荣誉,而在于内在的品格和精神追求。
6. 不恤其疾厉,不避其死难。
曾国藩表达了站在岗位上,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家和人民不惜生命的奉献精神。
7. 不问收获,只管播种。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不图回报,不图名利,只是为了日后如花般绚烂的收获播下良种。
8.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曾国藩认为,自立自强,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在逆境中不胆怯、在前进中不疲惫。
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是曾国藩的人生观,他认为,一个人对于历史的贡献,不是取决于他的生死,而是取决于他心中的热忱和信念。
10.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曾国藩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保持求知的乐趣。
总之,曾国藩的名言虽然简短,但却深入人心,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不断奋斗,就能在世界上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给后人以启示,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曾国藩代表作著名诗

曾国藩代表作著名诗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曾国藩代表作著名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曾国藩诫子书朝代:清朝|作者:曾国藩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
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
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曾国藩家训(一)——,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家训(一)——,无一日不读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这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
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图1)众人都说曾国藩事业惊寰宇,功名震天下,小时候定是天纵奇才。
不然长大后哪能有那么大名头,惹得后世那么多人崇拜。
毛泽东年轻时,最佩服曾国藩。
读完曾文正公全集之后,说了一句名言。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死后谥号是文正公,曾文正即是曾国藩。
毛泽东那话是说,近代所有先贤,我毛泽东眼里只看中一个,那就是曾国藩。
说来也巧,毛泽东平生的对手,一生的生死冤家蒋介石,最佩服的人也是曾国藩。
据说,蒋介石在床头只放两本书,一本书是《圣经》,因为宋美龄信基督教,那本《圣经》是取悦老婆的。
另一本书,就是《曾文正公全集》。
他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用曾国藩的治兵方略做教学课本。
但不能说曾国藩后来成就很大,不能说毛泽东、蒋介石都非常佩服他,就得说他小时候是天生奇才,禀赋过人。
实际上,他是一个笨小孩。
不仅有史料证明,还有很多后人的评论,都有提及。
(图2)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是怎样成长为日后的中兴名臣、一代大儒?是谁拯救了这个笨小孩?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用一个关键词来说,就是自我教育。
教育家向来认为,最富有成效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曾国藩资质平常,有跟普通人一样的各种缺陷。
但他有一个大多数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拯救了笨小孩,成就了曾国藩。
这个优点就是,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的不足、缺点,都能做到认真地反思、反省与学习。
人们也许都可以这样做,但很少有人像曾国藩那样,做得那么自觉,那么实在。
不仅反思、反省,而且以一个崇高的信仰为镜,严格要求自己,并身体力行。
这个崇高的信仰,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
曾国藩慎独的故事

曾国藩慎独的故事篇一: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在自己的思想中非常注重“慎独”,认为一个人只有独处时才能反省自我,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
曾国藩的慎独故事如下:有一次,曾国藩在书房中读书,突然听到窗外有一位老人在敲门。
他很好奇,于是打开门一看,发现是一位他的朋友。
这位朋友告诉他,他的父亲突然生病,需要他前去探望。
曾国藩虽然很高兴能够和朋友的父亲见面,但他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忽略自己的责任。
他告诉朋友,他必须马上离开书房,前去探望他的父亲。
他告别朋友后,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否忽略了朋友的父亲,是否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他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不是他能够自己解决的,于是他决定采取“慎独”的方法,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从此以后,曾国藩每天都花时间独处,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的想法。
他相信,只有在独处时,他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
拓展:曾国藩的“慎独”思想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实践,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独处时,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自我反省的机会。
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来许多思想家和名人,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佛家的禅宗等,他们都认为独处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篇二: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个人修行方面,曾国藩提倡“慎独”,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反省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曾国藩的“慎独”故事如下:有一次,曾国藩在书房里读书,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好像是从房间的角落传来的。
他立即停下了手中的书,向声音的方向走去,却发现声音来自一只灯笼的灯芯。
曾国藩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认为灯笼的灯芯不应该发出声音。
他于是开始仔细研究灯笼,发现灯笼的灯芯是由细线缠绕成的,而细线在缠绕的过程中会发出声音。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字子孝,号忠介,湖南湘潭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一、早年经历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读书人,对于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
曾国藩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家乡读书,后来考入了湖南的府学。
在府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成绩优异,被誉为“府学之冠”。
二、官场生涯曾国藩在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官职,以及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斗。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被誉为“曾铁军”。
他的军事战略和组织能力使得太平天国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打击,为清朝政府稳定了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在官场上也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
他坚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受贿赂,不徇私情。
他对待下属也非常宽容和关爱,深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
三、教育事业曾国藩在官场上的成就之外,他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
他在任职地区积极推行教育改革,提倡普及教育,兴办学校。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曾国藩还创办了“曾氏书院”,为后来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曾氏教育”。
四、晚年生活曾国藩在晚年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他退休后回到家乡,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继续读书、写作,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智慧和思考,他的著作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于1872年逝世,享年63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他的忠诚、正直和勤奋的品质,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总结曾国藩的故事是一个充满传奇和辉煌的故事。
他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走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成为了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是名副其实的儒家.欧阳兆熊说曾国藩一生三变:早年讲理学;办理团练军务时讲申韩;后学老庄。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
但自文化大革命后学术界政治气氛下降后,对曾国藩的评价日趋活跃,不乏赞誉之声。
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藩实际上死于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击。
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简介资料

曾国藩简介资料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曾国藩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曾国藩家训一

曾国藩家训一1、至于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使自己做成大事,内心决不能缺少一股倔犟的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在生活中,人人都想争强,因为都有血气。
但遇到挫折,有人立即脆弱成一摊烂泥,望天长叹,退步不前。
曾国藩终生的信条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
曾国藩在给沅弟的信中强调《中庸》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点就是要使愚蠢的变得贤明,柔弱的变得坚强。
其意是说,一个人要想在困难面前成为一个强者,光有勇气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也就是说必须从“明智”的“智”字做出来。
这个“智”可以是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也可以是不畏困苦的毅力,或者是另辟出路的智谋。
只要能够自始至终都不屈服顺从,而不是一味强硬地去做,那便是明智之举。
2、凡郁怒最易伤人曾国藩一生经历了很多逆境,来自官场内部的忌刻,疑谤和攻击,多于来自同僚的真枪实弹。
这使他养成了一种“忍”字当头的性格。
曾国藩对弟弟们常说,“忍”是走出逆境的良方,处之泰然,行若无事。
此外,曾国藩认为“忍”也是保养身体的重要因素。
他说:“凡郁怒最易伤人。
”他主张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要少恼怒就必须忍。
3、满招损,谦受益曾国藩为官多年,一直遵循祖父星冈公的训诫:满招损,谦受益。
因而他为人谦虚谨慎,无论对上级还是对手下,丝毫没有半点傲慢的样子。
也正是因为他这种谦虚谨慎的美德,他才能在官场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于不败之地。
在曾国藩看来,无论军事失败还是达官贵人家的落魄,都是因为骄傲和懒惰其中一点所造成的,所以他认为去掉傲字为第一重要。
同时他还认为不论是聪明绝顶者,还是大仁大智者,都是有欠缺的,不可能完美无缺。
相反,愚笨至极的人也有可取之处。
曾国藩之所以成大事,有一条重要的秘诀就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与曹操的名言“吾任天下之智力”的意思差不多。
可以说,曾国藩是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
骄傲自满是人生的大敌,盛气凌人是人际交往中的败笔。
《尚书.大禹谟》曰:“侮慢自贤,反道败德。
曾国藩处人处事方法(一)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处事方法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曾国藩处人处事方法的相关内容:1. 以诚待人曾国藩强调诚实待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可信赖的关系,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曾国藩坚持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努力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好关系。
2. 知人善任在任用人才方面,曾国藩十分注重知人善任。
他认为,要善于辨别人才的潜力和能力,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其发挥所长,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曾国藩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平台和机会,因此得到了许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3. 勤奋好学曾国藩本人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榜样。
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这离不开他一直以来的勤奋和好学。
曾国藩认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此,他提倡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4. 善于思考曾国藩提倡善于思考,注重理性分析和冷静思考。
他认为,只有经过深入思考和周密考虑,才能作出明智的决策,才能在复杂的局面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因此,曾国藩在工作中注重思考,不轻易妄下结论,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5. 善于沟通曾国藩擅长沟通交流,他认为,良好的沟通能够化解矛盾,凝聚力量,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因此,曾国藩在工作中注重与下属、同事和上级的沟通,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做到对内团结对外统一,为自己的事业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6. 以身作则曾国藩以身作则,他认为,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下属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引导下属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曾国藩本人就是以身作则的榜样,他勤勉励志,廉洁奉公,为人正直,深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总之,曾国藩处人处事方法是一套经典的管理理念,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诚实待人、善于任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善于沟通、以身作则等多方面的处事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
曾国藩的名词解释

曾国藩的名词解释曾国藩,中国清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军事战略,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以其个人品质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和崇拜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的名字从他的字面意义的解释中,我可以发现他的家族是一个地位显赫且有着深厚根基的家族。
他的姓“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从西周时期就有其记载。
据传他是曾子的后裔,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国藩这个名字也值得我们仔细解读。
国指的就是国家,而藩指的是宋代的制度,在当时代表地方行政区域,类似于现今的省级政权。
曾国藩的名字暗示着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尽心尽力为国家的繁荣作出努力。
曾国藩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也是一位重要的军事家。
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以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策略,帮助清朝政府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叛乱。
曾国藩创立的“捻军剿匪”战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反叛战争的典范之一。
曾国藩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他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
他提出了“以学为本、国以文教为先”的口号,坚信只有通过教育的发展,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他自己亲自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教育体系,并在自己的家乡湖南建立了数所学校,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思想家的代表人物。
他深深研究了儒家经典和传统思想,但同时也密切关注西方的进步和现代思想。
他提倡学习借鉴西方科学和技术,为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曾国藩的名字代表了他作为一个伟大人物的使命和担当。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中国的历史繁荣和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教育领域,他都是一个杰出的典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总结起来,曾国藩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多重身份的名字。
从他名字中的字面意义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他来自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并且他的名字也暗示了他对于国家的贡献和奉献。
曾国藩生平简介

书法造诣
从人物关系看处世之道
• 与左宗棠的爱恨情仇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与李中堂师徒情深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影响一代伟人
•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 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的剿匪之路
• 咸丰三年(1853年),组建湘军,自行购置武器装备,摸索训练 方法和战术,同时筹建水师。 • 咸丰四年(1854年)2月,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在道义上 取得了多数人的支持,湘军全军出击,共计大小船舰240艘,水 陆大军17000人,挥师东下 • 3月,岳州首战不利,4月,在靖港水战中又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 败,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幸被幕僚章寿麟所救 • 在失利后不断地自我反思,曾国藩改善了湘军的管理体系,军队 战斗力逐渐上升,自此,作战不在是只有失败。
家庭背景
• 祖辈世代在湖南乡下务农
• 祖父曾玉平——见多识广的农民 • 父亲曾麟书——家中长子,四十三岁举秀才, 乡间塾师
• 兄妹共九人,四个弟弟,其中曾国华、曾国荃、 曾国葆后均加入湘军,四个妹妹,幺妹不幸痘 殇
• 家境较为富裕,家风严整
鲤鱼跃龙门——从农民到进士
• 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 道光十年(1830年),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 入湘乡涟滨书院。 •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 •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 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 试。 •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 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 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千古一士 一士千古--曾国藩

感悟
• • • • •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 首先是立坚定不拔之志。 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 起重物,看谁坚持的时间长。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 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 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 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 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 多举一会儿。 •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 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 分钟。
• 北京聚集了当时最顶级的人才,而翰林院 更是精英之渊薮。一入翰苑,曾国藩见到 的多是气质不俗之士,往来揖让,每每领 略到清风逸气。 •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 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 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 正是在三十一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 “学作圣人”之志。
(四)廉
• 清末时,官贪,吏也贪。对于外官来说, 贪实在太容易了,反正天高皇帝远,我的地 盘我做主。而对于京官来说,以权谋钱就难 得多,因为在京城,高官比比皆是,谁会买 你的帐?所以京官的日子就相对过得清苦一 些。不过京官也有找钱的路子。这路子一是 外官的馈赠。外官要找靠山、通消息,总是 要有京官为其服务。如外省官员送给京官的 礼品,有别敬、冰敬、炭敬、车敬、书敬、 门敬、妆敬、文敬、印结等等,路子也不算 少。如想过富足生活,便得收索地方官员的 礼物银钱,这些陋规被粉饰性地称为各种 “敬”、“仪”。
三、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治学
修身
进德
“四条遗嘱”
•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 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 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 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
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故事及其启示

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故事及其启示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历史上的他是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曾国藩的“笨拙”故事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
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
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
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凤。
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
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
太平军起,举国束手无策。
只有他独僻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
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际,曾国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
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
剿灭太平军之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他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
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他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
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曾国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际,朝廷令李鸿章协助进攻。
李鸿章一方面不想夺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买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氏,因此私下到处解释,做了很多小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毅
年轻时的曾国藩就曾被一件事深深困扰,这件事 就是戒烟。曾国藩十七、八岁在父亲曾麟书的影 响下开始吸烟,从此上瘾,年纪轻轻人送绰号 “枪棍”。他21岁就读于湘乡涟滨书院,院长刘 元堂十分赏识他,但对这个有为青年吃烟过猛看 不顺眼,一日抽烟被刘逮了个正着,众目睽睽, 刘毫不留情,怒斥于他,曾国藩自尊心受了很大 的刺激,痛定思痛,决定戒烟,为示决心,他将 自己的号“居武”改为“涤生”,取意“涤者, 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 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 生’”。
曾国藩的勇
不怕牺牲,屡败屡战。曾国藩带兵打仗并不像他 早年考试升官那么顺利。开始与太平军交锋,在 岳州、湘潭、靖港等地连吃败仗。他很灰心,也 曾经投水自杀,想一死了之,幸亏被身边人救了 上来。朝中有不少人耻笑他,但一想到自己的使 命和清廷、师友、百姓、官兵的期望,他的精神 又振作起来了。他让幕僚向朝廷写奏折,禀报在 湖南率军与太平军作战的情况。幕僚如实地把这 几仗写成“屡战屡败”。曾国藩看到了,提笔就 改成“屡败屡战”。据说,曾国藩在率军向湖北 进发与太平军决战时,曾嘱咐弟弟在家为他准备 棺材,发誓不打胜仗不生还。
曾国藩的毅
此次虽言辞锵锵,动作很大,但只坚持一两个月, 以失败告终。24岁时他转学至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他以为摆脱了旧环境及昔日同学“烟友”的诱惑影 响,再次重树“戒烟大旗”,当着新同学的面,砸 毁了烟具,并大造舆论“我戒烟了”,广而告之, 请诸人监督,然而此次仍未坚持多久,复以失败告 终。戒了又吸,几经反复,欲罢不能,曾国藩烟瘾 非但未戒,且整日吞云吐雾,“水旱鼻潮”样样在 行。
曾国藩的勇
后来,他在湖北武昌、汉阳连打了(1860年)在浙赣边界的祁门县城,曾国藩与李 秀成大战。在形势最为危急的时候,一些人准备 逃离,他忽然下命令说,形势如此,有想暂时回 家的,可先发三个月的薪水,等事平之后再回来, 我不会介意。一下子就稳定了人心。当大敌不惧, 受重创不馁,才是真正的英雄。曾国藩把“好汉 打脱牙,和血吞”作为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也真 是“打脱门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曾国藩的毅
一天清早,正襟危坐窗前的曾国藩,严肃认真 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自戒烟以来,心神仿 惶,几若无言。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 沉舟之势,诺有济哉!”他彻底认识到:一个堂 堂翰林,这一辈子如果连戒烟这样的小事都做 不到,还谈什么经世伟国呢?曾国藩立誓的第 二天,果然付诸行动了。他默默地举起锤子, 铿锵几下砸烂了那根心爱的白铜杆水烟壶,又 抱出那捆金黄色头等烟叶子将它们付之一炬。 这一次曾国藩终于将烟彻底戒绝,一直到去世 都没有再吸过。
毅勇侯曾国藩
1214 3
曾国藩的毅
若论曾国藩的意志毅力,怕是没有人摇头持否定 的,多少大人物、大英雄也是推崇备至,赞誉有 加。梁启超说过,“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 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 之大人也已”,“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 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免而行,历百千艰阻 而不挫屈”。能得梁先生如此青眼,十分溢美, 绝非常人。那么,这样的人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能 轻易地说到做到呢?也未必。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