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北通琢郡之渔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
其为利也博哉!”此话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
A.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沟通了涿郡和余杭
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有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凿大运河,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2.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以下措施哪些体现了他关注民生:
①轻徭薄赋,让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
②注意戒奢从简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本题以“贞观之治”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
【解答】由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时期,重视发展生产;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所以①②③是正确的选项;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不符合题意,④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3. 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特征的是()
①澶渊之盟
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③忽必烈建立元朝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统一与疆域.【分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特征,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宋元时期两宋军民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使中原和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
持续发展环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崛起扩展之际,也在不断的汲取中原先进文明。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
所以这一时期最大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的碰撞与交融。
①②③都能反映这一特征。
④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与题目不符。
故选:A。
【点评】注意识记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是民族政权的碰撞与交融。
4.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光芒四射”。
下列对隋朝之“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隋朝”所制定、推行的一系列措施,()
A.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B.顺应了中国统一历史的发展趋势
C.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改进
D.扩大了国家选拔各类人才的范围
【考点】隋朝大运河;隋朝的建立;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以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光芒四射”为切入点,考查隋朝的统一、隋朝大运河、科举制度。
【解答】隋朝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隋朝的统一,顺应了中国统一历史的发展趋势;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扩大了国家选拔各类人才的范围。
因此ABD正确。
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改进不是隋朝的措施,C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隋朝的统一、隋朝大运河、科举制度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 党中央多次重申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贯彻“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的要求。
在古代,就有一位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从简”,并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他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考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统治,把握中国古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皇帝就是唐太宗。
【解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劝谏”,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重用魏徵等,出现了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故选:B。
【点评】注意扎实掌握唐太宗的主要统治措施。
6. 2016年以来,随着“中华诗词大赛”亮相电视荧屏,经典诵读已成为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下列唐诗的佳句中,最能直接反映唐朝国力达到鼎盛阶段的一句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D.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
【考点】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玄宗开元盛世。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
【解答】最能直接反映唐朝国力达到鼎盛阶段的一句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
盛世”。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7. 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他)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
”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唐明皇”,应该是指历史上的()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考点】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玄宗。
唐玄宗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后期出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解答】毛泽东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后半辈子不会做。
”这样评述唐玄宗。
这样的评述是基于他统治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
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安史之乱涉及的人物与影响。
8. 如图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解答】解读图表可知,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应归功于科举制,科举制不注重家世门第,而是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使平民子弟通过考试可以步入仕途,大大提高了平民子弟在官员群体中的比例。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科举制的主要史实。
9. 唐太宗被周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原因是()
A.唐太宗积极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B.唐太宗重视官吏的整治,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任用少数民族官吏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密切、和谐的联系
D.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鼓励农耕,减轻人民赋税,开发边疆地区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以“天可汗”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相关知识.
【解答】唐太宗统治时期,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密切、和谐的联系,赢得了各族的拥戴,被各少数名族称为“天可汗”。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唐朝的民族关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10. 民族友好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
吐蕃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以唐朝疆域图为依托,考查的是唐与吐蕃关系的知识。
【解答】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生活于青藏高原地区。
唐朝疆域图中的①所指的正是青藏高原地区。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唐朝疆域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唐与吐蕃关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第11题7分,第12题7分,第13题6分,共20分.
11. 无数史实证明:“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真理。
但历史的进步、发展,往往与杰出人物的努力与贡献也密不可分,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帝王之一。
他常常借用古人的话,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发出一些令后人深省的“名言”“名句”。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意: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意:如果)损百姓、以奉(意:奉养、满足)其身,犹(意:好比)割股以啖(dàn 喂饱)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三…,自古皆(意:都是)贵(意:以……为高贵、尊贵)中华、贱(意:以……为低贱、落后)夷狄(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总称),朕(zhèn 皇帝专有的自称)独爱之如一。
材料四以铜为鉴(意:镜子),可以正(意:整理)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国家)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个人)得失
(1)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这一治国理念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治国理念是深受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思想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推行一种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最能体现这种民族政策的重大史实是什么?
(3)材料四中,唐太宗常以“三面镜子”来自勉。
这体现了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时,采取了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分析】本题以无数史实证明:“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真理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由材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表明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核心是仁政。
这一治国理念是深受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思想的影响。
(2)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待周边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视同仁,这赢得少数民族的认可和爱戴。
题目中“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就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体现。
唐太宗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如,唐朝初年,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因为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故答案为:
(1)仁政(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儒家。
(2)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
(3)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虚心纳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12. 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历来是中国古代经济最重要的地区,它们的开发、变迁与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重大。
材料一:传说中的炎帝、黄帝等都是活跃于黄河上游的较大部落,……炎帝与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秦汉王朝时期,均以黄河地区的长安或洛阳作为都城。
材料二:……汉朝以后,长江流域的开发加快,至南朝后期,江西赣江一带已成为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几百年,北方战乱频繁、动荡不安,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大批移民开垦丘陵荒地、围湖造田,极大改变了长江流域的地貌。
材料三:南朝《宋书》有一则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指:以农为本),一岁或(意:有时)稔(rèn 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ráo 丰富),覆(意:覆盖、满足)衣天下。
材料四: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日记里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意:仰仗、依靠)东南财赋,而吴中(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的地区)又为东南更柢(dǐ树根)。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或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依据材料二,简要归纳概括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从材料三、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当年的江南经济有什么特点?在材料三与材料四中,哪一句原话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4)综合分析四则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考点】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1)本题以黄帝、炎帝的传说为依托,考查的是人文初祖的知识。
(2)本题以江南地区开发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知识。
(3)本题以南朝《宋书》和陆游日记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
(4)本题以黄帝、炎帝的传说、江南地区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的知识。
【解答】(1)由材料“传说中的炎帝、黄帝等都是活跃于黄河上游的较大部落……炎帝与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秦汉王朝时期,均以黄河地区的长安或洛阳作为都城。
”可知:从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时期,一直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经济政治中心。
(2)由材料“……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几百年,北方战乱频繁、动荡不安,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大批移民开垦丘陵荒地、围湖造田,极大改变了长江流域的地貌。
”可知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
北方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大量荒地被开垦。
南方地区战乱较少,比较安定。
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3)由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和“……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更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可以看出当年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话是:苏湖熟,天下足;江南之为国盛矣;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4)由材料一可知:从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时期,一直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经济政治中心。
由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因此说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的变化是:我国古代经济政治中心由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即由北方扩展到南方。
故答案为:
(1)黄河流域自炎黄至秦汉均是我国经济政治中心。
(2)南方安定战乱少;北方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技术,大量荒地被开垦。
(3)经济重心南移;苏湖熟,天下足(或江南之为国盛矣;或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4)我国古代经济政治中心由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或由北方扩展到南方)。
【点评】本题以黄帝、炎帝的传说、江南地区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3.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国力强盛,劳动人民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由此诞生了一批巨大的人工工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上述材料是指哪两大古代人工工程?各是在哪一朝代最早修筑的?
(2)这两大古代人工工程在修建之初,就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那么,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积极影响?又有什么共同的消极影响?
(3)对于上述的分析,你又有什么样的“新”想法?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隋朝大运河;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的史实,主要考查秦朝的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考
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解答】(1)依据材料一图示“绵延着的长龙”,可知材料一指的是长城,长城由秦朝最早修建。
为了安定北方边疆,抵御匈奴的入侵,秦朝统一后,修筑了一项举世闻名的城防工程--万里长城。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依据材料二“流淌着的动脉”可知,材料二是大运河,由隋朝最早修建。
(2)这两大古代人工工程在修建之初,就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中积极的影响分别是:长城抵御匈奴或巩固统一政权;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但长城和大运河也是也是暴政的体现,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这是它们共同的消极的影响。
(3)对于上述的分析的“新”想法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等。
故答案为:
(1)长城;秦朝最早修筑;大运河;隋朝最早修筑。
(2)积极影响:长城抵御匈奴或巩固统一政权;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消极影响:长城和大运河也是也是暴政的体现,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3)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等。
【点评】本题以“古代中国科技发达、国力强盛,劳动人民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由此诞生了一批巨大的人工工程”为切入点,考查秦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