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兴化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苏兴化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
它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我国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原始社会开始,它就一直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就是民间歌谣。
那时没有文字,民间口头歌谣是唯一的诗歌形式。
正如《淮削子》中所说的:“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yo)杭育派”,这就是原始劳动的节奏和韵律。
这些自然的呼声,如果填上实词,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容,就是歌谣。
《吴越春秋》所记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远古时代,最早也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它所描写的只是几个连续的动作,所使用的是竹弓、土弹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八个字,四个停顿,术语简单的一反一复的节拍。
其大意是:截断竹子,用弦索把它连接起来;飞射土弹,逐击那奔跑的鸟兽。
这是一首反映狩猎过程的原始歌谣。
到了农耕时代,歌谣的内容也就不同了。
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据传这是伊者氏蜡祭时的祝辞。
从内容到句式,都比《弹歌》复杂一些,但章法有些相似,都是用四种相同事物的并列,在同样句式的反复中来表达中心思想。
这一特点,是由于劳动动作的反复而产生的节奏所决定的。
到了夏商时代,歌谣由描写劳动生产开始转为揭示社会面貌,成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的工具。
歌谣从此具有阶级性质,题材的内容也大大扩展了。
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向封建经济过渡的时期,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小部分就是民歌,其数量占《诗经》的一半左右。
其后的《乐府诗选》、《汉魏六朝民歌选》,又展示了民歌创作的又一高峰,其题材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广阔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形式从四言到五言,从五言到七言,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的《明清民歌选》明冯梦龙的《山歌》清杜文澜的《古谣谚》李调元的《粤风》等,都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秀的民间歌谣。
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通过歌咏表达自己的心理和愿望,针砭时政,传达感情,交流经验,调节劳动。
民歌是劳动人民心上的话,是他们斗争的武器、精神的食粮。
人民群众热爱它,保卫它。
“刀刀子拿来头割下,死不了还是这个唱法”(甘肃“花儿”);“只有嘴巴抢不去,留着还要唱山歌”(云南民歌);“唱到云开日头出,唱动天地口不渴”(安徽民歌)。
唱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劳动唱歌,各种礼俗仪式唱
歌,谈情说爱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
我国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歌会,都有相当的规模,一直流传到今天。
(摘编自《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歌和民谣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头韵文作品,但是它们都属于民间歌谣。
B.我国民间歌谣历史悠久,在我国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C.随着原始劳动内容的转变,农耕时代和远古时代的民间歌谣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D.周代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因而诞生了《诗经》这样的民间歌谣经典之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列举我国不同时代的民间歌谣作品简要地展示了我国民间歌谣的发展概况。
B.文章引用《淮南子》和《弹歌》,旨在论证民间歌谣和原始劳动有着密切关系。
C.文章最后引用民歌唱词,目的是论证人民群众热爱民间歌谣并誓死保卫民间歌谣。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歌谣在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并占有重要地位,是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B.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时期,民间口头歌谣是诗歌的唯一形式,它们都产生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
C.我国的民间歌谣能够展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图景,常常起着开启一代诗风的作用,对诗歌发展产生影响。
D.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劳动唱歌,休息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事事有歌,时时在歌。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火庐州
洪放
一城灯火,便是人烟处。
庐州灯火,在暮秋的夜色中,打开了这个江淮之间亦称合肥的城市。
如果你注意听,那灯火之中有不尽的故事。
当然,你最好是仔细地看。
看着,看着,灯火庐州,便清晰地呈现出一幅水墨长卷。
这是一幅四十年的长卷。
这长卷里既有已经消失的地名、建筑与事物,更有正在成长的道路、广场与绿地。
这长卷里写满四十年的一朝一夕,留存着对城市的乡愁与期冀。
这长卷之首便是灯火。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桐城来到庐州。
夜晚,庐州的灯火是两条并不算太长的龙灯。
一条是长江路,一条是金寨路。
我借住在大东门的交通旅社,晚上站在旅社露台上观望,两条路上的灯火形成断断续续的光带。
九点以后,大街上已是人影稀疏。
我下了露台,沿长江路行走。
店面已经关门,在三孝口和四牌楼边上,有一两家小吃店半掩着门。
没有顾客,灯光照着,颇有些清寂。
折过路口,再往南,一些大学所在地,灯火依然灿烂。
而那时,正有人盛传:中科大要搬走。
说合肥太小,容不下,确实,那时,灯火隐约的庐州,如同一个没有伸展开来的小子,青涩,而且过于婉约。
二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十七楼的心情》。
写我出差住在黄山大厦十七楼所见。
也是夜晚,从十七楼往外看,灯火已比十几年前扩大不少。
合肥这个从前没伸展开来的小子,现在有了筋骨,正在捣腾。
灯火绵延中,除了长江路、金寨路,还有了美菱大道,黄山路和桐城路也在往两端延伸。
灯火随着道路生长,那些以前散落在城市外围的大小工厂,也都被串起来。
近处,市府广场一带,人流与车流,也逐渐多起来。
城市的气息,已开始弥漫出繁华之意。
然而,我总感到这庐州还是一块碧玉。
甚至,我感到它如同一条蚕,卧在巢水边上。
它是不是太静了?或者说,它是不是太小家了?
站在十七楼,我有所感叹。
那些年,我已经跑过一些更大的城市,看过更多城市的灯火。
庐州灯火,或许是肩负太多的历史,或许是缺乏更大的抱负,给人感觉走得太慢,以至让人担心它将被遗忘。
古往今来,有多少城池消失,有多少灯火黯淡?庐州,也会成为其中的一个吗?不到十年,庐州城给了回答!而在庐州城回答的那些年里,我因为公事频繁地出入庐州。
每到夜晚,我还是喜欢站到酒店的高处,看灯火,看人烟,看这个城市的前生今世,看这座大湖名城的拔节成长。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庐州城一下子伸展开了手脚。
也仿佛就在一瞬间,城市的眉额抵近巢湖,抵近董铺,抵近东大圩……灯火也随着城市的眉额,点亮从前那些阡陌。
国际上对一个城市发展的评价,有一条指标是用电,通俗地说就是灯火,灯火亮起,便是人烟,有人烟,有活力,有动力,有生活,有日常。
有了活力、动力、生活与日常,城市使有了生气,有了拓展,有了前途,有了幸福。
庐州的火,照亮了这座城市的灵魂,让这个江淮之间合二水而肥的古老城市,厚积、锐发,好火又好像犁铧,犁开这个城市的发展篇章,站在高处看灯火,你可以想见那些工厂、流水线,那些大学、科研所,那些被城市化的乡村……
灯火之中,庐州四十年。
前不久,夜晚散步到百花井边,我问那个坐在井边的老人:一直住这儿?
老人答:七十多年前,我就出生在这里。
五十多年前,我离开这儿到外地谋生,二十多年前,我退休后又回到这里。
十几年前,城市大发展,我跟着儿子搬到滨湖。
这不,现在又回来了。
我跟老伴两人回来了,住在老宅子里。
看着这井,闻着这桂花,多好!
我说:怎么个好法呢?
老人答非所问,但有道理。
他说:滨湖那边晚上都是灯火了,我们回来,这老巷子里便也亮了。
没了
灯火,哪还叫城市?哪还叫家?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7日,有删改)[注]本文系“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由“一城灯火”引出暮秋夜色下的庐州,在庐州灯火中可听故事,可赏水墨长卷,并由“长卷”引起下文。
B. 文章以“灯火”为线索贯穿全文,行文按照时间段依次展开,再现了庐州四十年的发展进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叙事简洁,但意蕴丰厚。
写盛传“中科大要搬走”一事既突出当时城市之小,也表现了对城市发展慢的担忧。
D. 文章语言活泼,颇具特色,如“灯火又好像犁铧,犁开这个城市的发展篇章”,比喻巧妙新奇,令人联想,美不胜收。
5. 文章结尾叙写“我”与老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6. 文章叙写庐州城的发展主要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功能。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式”家庭包括三代人:祖父母、父母和子女。
在这种家庭单位里,家长把后代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孩子也把家看成最坚强的后盾。
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相对西方来说亲情更浓厚。
长辈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很重视,相应地,孩子也更愿意照顾和陪伴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
(摘编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材料二:
传统中国家庭中个人与家庭是荣辱与共的。
古代刑法中有“连坐” 或“株连”制度,一人犯事,家属亲友甚至上下好几代都跟着遭殃。
社会将每个家长权下的集体看成一个整体,他们都是家长的附属,家长对他们有管理处分的权力,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婚姻不是男女之间的私事,而是关系整个家庭或家族兴衰的大事。
所以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当自己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
这些规矩维持了一个家庭内部的秩序, 而如果每个家庭的男子都能“齐家”,整个国家也就安定团结。
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和父母辈
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门户。
单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独立生活。
个人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
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渴望独立和自由, 认为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家庭和父母,血缘对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不是特别大。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对传统家庭观念也构成了冲击。
在封建社会,女性经济上附属于家庭,不可能独立生活,而现在, 她们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不需要再依附于男人或者家庭。
再加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身。
(摘编自《传统家庭观念在瓦解?》)材料三:
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当然多数亲代和子女分爨生活后仍保持着较密切的日常联系。
不过,也应承认,小型化的居住方式往往需要有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作为依托。
中国城乡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初期,社会服务结构、水平尚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这将会给独居老人、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带来困难。
因而,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机构的网点布局要合理,方便快捷,收费合理;家政服务也有待改进,需要有一批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员从事这一行业。
(摘编自《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与特征》)材料四:
现在的独生子女,好多都是隔代抚养长大的,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护着。
老人们都疼隔辈人,孩子上学时管接管送:放学进了家门,有削好的水果,有可口的饮料;饿了,有及时端上来的饭菜,吃剩下没关系,爷爷奶奶帮着打扫。
其实,按照中国人过去的规矩,老人没有上桌,晚辈是不能先动筷子的。
现在则是孩子随便吃,吃剩下的一家人打扫剩饭。
当然,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从一个家庭来讲,它就不“齐”了,因为规矩被破坏了。
从小被宠坏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极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
如何让孩子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参与人生呢?我们还要回到齐家的这个“齐”字,家里要有规矩、有秩序。
(摘编自《中国人为什么家庭观念重?》)
7. 下列关于中国家庭变迁情况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一般包括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而现代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
B. 传统中国家庭中,亲情浓厚,关系亲密;而进入现代社会后,父母与子女的日常联系不再密切。
C. 传统中国家庭中,子女个人利益应服从家庭利益;进入现代社会后,子女有了更多的个人自由。
D. 传统家庭中,女性附属于家庭,不能独立生活;现代社会中,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经济能独立。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子女被父母看成自己的私有物,而每个家庭又被社会视为一个整体。
B.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个人和家庭荣辱与共,所以刑法中会有“连坐”或“株连”的制度。
C. 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是我国三口之家、单身青年出现的主要原因。
D. 虽然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家庭观念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该继承并发扬。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现代社会家庭小型化的利与弊。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相
(宋)苏洵
古之善观人之国者,观其相何如人而已。
议者常曰:将与相均。
将,特一大有司耳,非相侔也。
国有征伐,而后将权重;有征伐无征伐,相皆不可一日轻。
相贤耶,则群有司皆贤,而将亦贤矣;将贤耶,相虽不贤,将不可易也。
故曰:将特一大有司耳,非相侔也。
任相之道与任将不同。
为将者大概多才而或顽钝无耻,非皆节廉好礼不可犯者也。
故不必优以礼貌,而其有不羁不法之事,则亦不可以常法御。
何则?豪纵不趋约束者,亦将之常态也。
武帝视大将军,往往踞厕;而李广利破大宛,侵杀士卒之罪,则寝而不问。
此任将之道也。
若夫相,必节廉好礼者为也,又非豪纵不趋约束者为也,故接之以。
礼而重责之。
古者相见于天子,天子为之离席起立。
在道为之下舆,有病亲问,不幸而死,亲吊待之,如此其厚。
然其有罪亦不私也。
夫接之以礼,然后可以重其责而使无怨言;责之重,然后接之以礼而不为过。
礼薄而责重,彼将曰:主上遇我以何礼,而重我以此责也,甚矣。
责轻而礼重,彼将遂弛然不肯自饬。
故礼以维其心,而重责以勉其怠。
而后为相者,莫不尽忠于朝廷而不恤其私。
吾观贾谊书,至所谓长太息者,常反复读不能已。
以为谊生文帝时,文帝遇将相大臣,不为无礼,独周勃一下狱,谊遂发此。
使谊生于近世,见其所以遇宰相者,则当复何如也?天子御坐,见宰相而起者有之乎?无矣。
在舆而下者有之乎?亦无矣。
天子坐殿上,宰相与官趋走于下,掌仪之官名而呼之,若郡守召胥吏耳。
虽臣子为此亦不过。
然尊尊贵贵之道,不若是亵也。
夫既不能待之以礼则罪之也吾法将亦不得用何者不果于用礼而果于用刑则其心不服。
且吾闻之,待以礼而彼不有效以报其上,重其责而彼不自勉以全其身,安其禄位,成其功名者,天下无有也。
彼人主傲然于上,不礼宰相以自尊大者,孰若使宰相自效以报其上之为利?宰相利其君之不责而丰其私者,孰若自勉以全其身?安其禄位,成其功名之为其福,吾又未见去利而就害,远福而求祸者也。
(有删改) 10.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皆不可一日轻轻:忽视
B. 则寝而不问寝:搁置
C. 彼将遂弛然不肯自饬自饬:严格要求自己
D. 然尊尊贵贵之道尊:尊敬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接之以礼而重责之常以身翼蔽沛公
B. 天子为之离席起立儿之成,则可待乎
C. 然其有罪亦不私也失其所与,不知
D.若郡守召胥吏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只要看看宰相是什么样的人就行了,本文开头就强调了任相的重要性,并对“将与相均”的说法,加以辩驳说明。
B. 本文认为任相之道与任将之道是不同的,担任将领的人都富有才干,没有愚笨无耻的,因此要用礼貌来优待他们。
C. 作者认为“礼”与“责”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平日敬之以礼,那么,如果他有过失,即使重责,也会没有怨言的。
D. 全文以“任相以礼”作为统筹之线索,议论如何任用宰相的问题,用典广征博引,议论层次循序渐进,颇有说服力。
1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既不能待之以礼则其罪之也吾法将亦不得用何者不果于用礼而果于用刑则其心不服
1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将特一大有司耳,非相侔也。
(2)使谊生于近世,见其所以遇宰相者,则当复何如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
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没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体现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描写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万箭齐发的战斗场面的两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荡在浩渺的江面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根据寓言意思,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与画波浪线句内容相呼应且句式相近。
一只饿狼路经一户人家,听到有小孩的哭声,接着又听见一个老太婆的声音:“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喂狼。
”狼心中大喜,便蹲在墙角等待,谁知直到天黑也不见小孩被扔出来。
这时,狼又听到老太婆说:“宝贝快睡吧,别怕,狼如果来了,咱们就把它杀掉煮了吃。
”狼大吃一惊,吓得一溜烟跑回了家。
它心有余悸地对同伴说:“老太婆说话不算数,幸亏我跑得快,才捡回一条命。
”
生活中,我们既不要因他人随口说说的允诺而心怀幻想,也不要,而要学会自己思考,做出判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够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
贵校校庆将于6 月15 日~20 日举行。
我们鼎力邀请各位领导、老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参加。
届时,您会感受到思想的碰撞,欣赏到优美的舞姿,聆听到悠扬的琴声。
这里充满着智慧的火花,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更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母校在召唤,孩子在期待,同行在相邀,我们期待
您的惠顾!
2018年5月10日
八一中学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才中学高二年级各班正在召开班会,号召大家向“最美奋斗者”们学习。
大家纷纷上台发言,有的同学说要向袁隆平学习,因为他“用一辈子,守护好中国饭碗”;有的同学说要向杜富国学习,因为他立起了“让我来、勇担当”的时代丰碑;有的同学说要向于漪学习,因为她正是教育行业“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还有同学说要向钟南山学习,因为危难关头,“他以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
对此你怎么看?请从“最美奋斗者”中任选一人,给他(她)写封信,体现你对“奋斗”的认识、思考和选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头韵文作品”偷换概念,表述错误。
根据文意,“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
它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作为文学样式,民歌和民谣都是民间歌谣,而非两种不同类型的作品。
C项,“本质上的不同”表述错误。
综合文章第一、二段的内容可知,两个时代的民间歌谣内容上虽有些不同,但句式和章法上有相似之处。
D项,“《诗经》这样的民间歌谣经典之作”表述错误。
根据文意,由“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小部分就是民歌”等文字可知,《诗经》是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不是民间歌谣经典之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过程的能力。
C项,“目的是论证人民群众热爱民间歌谣并誓死保卫民间歌谣”表述错误。
分析文章可知,末尾引用唱词的目的是论证“我国民间歌谣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歌谣对人民群众的特殊意义,不仅仅是热爱它和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