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探究 课件(19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 (3)答案:(1)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 墨(就事论事,“墨梅”。);重视神韵而不 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 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 (2)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 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 造诣。命题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 的,字去非,号简斋,汉族, 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 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 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 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 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 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张规臣,字元东,是陈与义的中表兄弟。这组 诗是陈与义的成名作。
8
2.答案: (1)【解析】选C。“寻鹰去”“射雁归”是对少年的正 面描写,而非侧面。 (2)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2分) 不同的是:①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分)后者则 是英雄垂暮,悲叹壮志难酬。(1分) ②本诗尾联借少年之口,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 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1分)辛词也说想要替 君主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 无奈“白发生”。(1分)——联系诗歌解释
1
每日检查
1.议论文三要素 2.论证严密性的分析角度 3.平实、有韵味的具体阐释 平实: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 有韵味:内容丰富,含义隽永。
2
•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
《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阳关三 叠》),千古传诵,脍炙人口。此诗是中华诗 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 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 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 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 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 矣。顾云:后人所谓《阳关三叠》,名下不虚。
•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 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 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 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 之达耳。
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 参考二:(1)含意: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阳关在中国外,安 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 此意须微参。
•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送别诗要 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作也。
4
• 此诗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纳入乐府三叠而成为“阳关 曲”,被后人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胡应麟《诗薮》内编 卷六、黄生《增订唐诗摘抄》卷四、王士桢《带经堂诗话》卷 四等)。
秀出真我,展现风采 积累:红船精神
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 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 民的奉献精神
由来意义: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 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 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 巍巨轮。”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 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精神”, 铸就了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成为我 们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 (2)A 【命题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 【解析】B.选项对应的是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意思是纵使将纯白 的梅花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 这是夸赞梅花的气质和风韵,而不是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 C.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前一句把美人之面与高洁的 梅花融合在一起,衬出梅花的意态。后一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 画,出自画师生花之笔。这是突出画师画技的高超,而不是“表 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后两句。这两 句说画师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而不求颜色一致。正如善于 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总体而言, 第二首诗是通过赞美画师的高超技艺来侧面描写梅花的,与“艺 术来源于生活”无关。
3
•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过这样一番话: “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 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 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 出四章之右者矣。”沈德潜认为,王之涣的 《凉州曲》,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 白的《早发白帝城》、王昌龄的《长信怨》并 列为四首唐诗绝句的压卷之作。
• 清代钱良择《唐音审体》:刘梦得诗云“更与殷勤唱渭城”, 白居易诗云“听唱阳关第四声”,皆谓此曲也,相传其调最高, 倚歌者笛为之裂。
5
1.答案:(1)C 【命题点】赏析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 【解析】“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分析错误。第一首 诗提及桃李是为了衬托出梅花的风韵之美,不是“对比”;且第 二首诗并未提及桃花、李花。
9
• 3.(1)C 【解析】命题点: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解析: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 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 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 画作”。
• 2. • 参考一:“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
【作者简介】张祜(约785—849?), 字承吉,邢台清河(一说山东德州) 人,唐代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 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 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 (3)答案:(1)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 墨(就事论事,“墨梅”。);重视神韵而不 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 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 (2)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 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 造诣。命题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 的,字去非,号简斋,汉族, 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 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 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 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 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 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张规臣,字元东,是陈与义的中表兄弟。这组 诗是陈与义的成名作。
8
2.答案: (1)【解析】选C。“寻鹰去”“射雁归”是对少年的正 面描写,而非侧面。 (2)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2分) 不同的是:①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分)后者则 是英雄垂暮,悲叹壮志难酬。(1分) ②本诗尾联借少年之口,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 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1分)辛词也说想要替 君主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 无奈“白发生”。(1分)——联系诗歌解释
1
每日检查
1.议论文三要素 2.论证严密性的分析角度 3.平实、有韵味的具体阐释 平实: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 有韵味:内容丰富,含义隽永。
2
•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
《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阳关三 叠》),千古传诵,脍炙人口。此诗是中华诗 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 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 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 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 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 矣。顾云:后人所谓《阳关三叠》,名下不虚。
•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 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 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 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 之达耳。
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 参考二:(1)含意: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阳关在中国外,安 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 此意须微参。
•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送别诗要 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作也。
4
• 此诗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纳入乐府三叠而成为“阳关 曲”,被后人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胡应麟《诗薮》内编 卷六、黄生《增订唐诗摘抄》卷四、王士桢《带经堂诗话》卷 四等)。
秀出真我,展现风采 积累:红船精神
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 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 民的奉献精神
由来意义: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 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 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 巍巨轮。”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 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精神”, 铸就了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成为我 们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 (2)A 【命题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 【解析】B.选项对应的是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意思是纵使将纯白 的梅花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 这是夸赞梅花的气质和风韵,而不是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 C.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前一句把美人之面与高洁的 梅花融合在一起,衬出梅花的意态。后一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 画,出自画师生花之笔。这是突出画师画技的高超,而不是“表 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后两句。这两 句说画师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而不求颜色一致。正如善于 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总体而言, 第二首诗是通过赞美画师的高超技艺来侧面描写梅花的,与“艺 术来源于生活”无关。
3
•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过这样一番话: “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 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 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 出四章之右者矣。”沈德潜认为,王之涣的 《凉州曲》,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 白的《早发白帝城》、王昌龄的《长信怨》并 列为四首唐诗绝句的压卷之作。
• 清代钱良择《唐音审体》:刘梦得诗云“更与殷勤唱渭城”, 白居易诗云“听唱阳关第四声”,皆谓此曲也,相传其调最高, 倚歌者笛为之裂。
5
1.答案:(1)C 【命题点】赏析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 【解析】“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分析错误。第一首 诗提及桃李是为了衬托出梅花的风韵之美,不是“对比”;且第 二首诗并未提及桃花、李花。
9
• 3.(1)C 【解析】命题点: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解析: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 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 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 画作”。
• 2. • 参考一:“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
【作者简介】张祜(约785—849?), 字承吉,邢台清河(一说山东德州) 人,唐代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 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 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