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下孤独症儿童康复校本模式的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5
B
08/2018
Daniel, the Most Beautiful Young Volunteer, was born in 第二步:同伴互助交流。

写作要求提出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进行交流了。

交流之前,教师可以帮学生明确一下交流主线,重点应该强调写作者的身份以及写作内容等,不需要强调细节,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讨论的方向是准确的,同时又可以给予学生以较大的交流空间。

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学生有这样的一些想法:一是小记者的兴趣爱好与小记者身份本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可以忽视小记者的身份而直接描写兴趣爱好?二是必须以小记者的身份去写作,那在构思作文的时候,就需要考虑作为一名小记者,会如何处理表格中的感人事迹;三是未来计划中的宣传环境保护与“以后有机会时”会怎样,包括成长感悟中因为“业余时间少了,但……”,这是涉及到对未来生活畅想的,这个仍然要注意写作者的角色。

明确了这些,学生的交流就是有效的。

因为笔者发现,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颇有创意: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从网络或纸质媒体上找一些小记者的文章,看他们写文章的思路是怎么样的;有学生认为,可以想象自己是小记者,这样可以不受成规约束;也有学生认为,小记者的身份很重要,但记者的职业要求更重要,因此可以先了解一下记者会怎样阅读、怎样思考、怎样报道、怎样描述自己内心的想法等。

在这样的讨论中,有些佳作就会逐步出现。

第三步:反思同伴互助过程。

互助之后必须让学生知道自己怎么会提高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反思同伴互助过程。

笔者指导的重点是: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哪几个细节最能引起你的重视,请把这个细节回顾一下,并尽量写出来。

这是指向英语写作品质的教学,
非常有必要实施。

实际上就有学生发现,在回顾了同伴互助过程之后,在描述了该过程之后,有一些认识深刻了。

比如说有学生说,英语写作一定要有“设身处地”的意识,这样写起来才真实,写作难度也会小一些。

这一描述其实很有道理。

三、同伴互助在写作能力培养中的注意点
同伴互助其实同行们并不陌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同伴互助就是客观存在的。

只是当将同伴互助作为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手段时,才会发现其蕴含着的更多价值。

在实施中,这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同伴互助是为了汲取他人之长。

同伴是互助的主体,互助是交流的目的,只有大胆表达才能互通有无,才能达到互助的效果。

在互助的过程中,只有努力发现他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想到的,才能汲他人之长处,补自己之短处。

其二,同伴互助要注意保持自身特色。

互助也不是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思考,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纳他人之长,且在作文中只有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才能得到更好的评价,这一点必须明确。

四、结束语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同伴互助来培养学生包括写作在内的各种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需要在实践中坚守、探究并有所发现。

参考文献:
[J]邵清娟.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4,(16).
[2]施建刚.同伴互助学习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培智学校 汪海玉
融合教育下孤独症儿童康复校本模式的实践研究
融合教育主要是根据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创设合适的教学活动,为各类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做长期、中长期及短期计划,并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灵活组合成各种融合形态,使每一位特殊儿童都能在活动中受益。

这里所提出的“融合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而是与以往单一的智障教育相对而言的。

这里是说,
现在的培智班级,不仅有智力障碍学生,也有其他障碍的学生,还有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学生,是多种残疾类型的融合。

但由于孤独症儿童有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缺陷以及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使得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思考针对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
摘 要: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目前的安置形式主要是,在培智班级中接受一般的特殊教育。

在融合教育理念下,要立足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和培智班级实际教学状况的特点开展教育康复研究。

校本康复模式是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孤独症儿童与教学环境相融合的模式;“以孩子为本”,进行课程上的融合,开展有效的融合教育的组织形式,包括课程设置的结合性,训练方法的多样性,训练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及时地评估孤独症儿童融合训练效果。

探究出一条孤独症儿童在培智班级教学中得到有效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效果,提升老师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康复的实践技能。

关键词:融合教育;孤独症儿童;校本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8B-0115-03交流平台/案例 反思
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对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设置适合孤独症儿童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式。

我们应探究在融合教育理念下,让孤独症儿童在培智班级中得到有效训练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以更好地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效果。

一、校本康复模式是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于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因为他们脑功能的特殊性,对其实施康复教育,就不能照搬智障儿童的教育方式,而是要针对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设置孤独症儿童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式。

融合教育理念下,应立足于我校实际教学状况和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身心特点,来开展教育康复研究,努力探究适合孤独症儿童康复的融合教育,构建教学评估、教育环境、教育安置、课程设置、课程类型等多重融合的校本模式。

(一)以融合教育理念为指导
“融合”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越来越重视残障人士的受教育权利。

对于残疾人教育,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提倡“融合”而非“隔离”。

作为缔约国之一,我国一直积极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

孤独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认为,融合教育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和老师要紧密配合,应充分利用这样的融合环境,来帮助孤独症孩子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和其他小伙伴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而进行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孤独症儿童逐步融入社会,学会与人交往,独立生存,因此,融合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能让更多的群体来接纳孤独症儿童,给孤独症儿童一个开阔的情感交往空间,在康复干预的同时更好地提高孩子的能力,使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实施到有意义的教育中来。

只有将融合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校本课程模式开发的理念,才能够真正发挥校本课程模式开发的优势,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合到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二)使教师成为校本康复模式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教师是执行教学任务的主导力量,对学生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详细,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需要决定课程的具体内容,这样有更多的权利和机会来选择课程和教学材料。

教师是我校校本康复模式开发的实施者和决策者,培智学校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实际情况可以直接决定课程的内容和题材,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教师将教学方案有效实施,并且能灵活控制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情况,使康复训练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学校与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密切联系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家庭和学校支持力度的不同,决定了孤独症儿童与学校环境的协调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康复效果的不同。

家长的主导心态是“教”还是“养”,决定着孩子康复的效果。

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从而配合老师的工作,因此,对家长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的培训亦是融合教育的工作之一。

二、构建孤独症儿童与培智教学环境相融合的模式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

每个孩子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受到客观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陶行知曾说:学习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在孤独症教学与智障教学的融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习环境的作用。

老师们根据融合教育的需要,建构了孤独症儿童需要的融合模式的教学环境,将相关班级的教室环境进行了布置和改造。

同时创建了资源教室、感统训练室、个训室等教学场地,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需要,不断进行添加和完善,并对这些教学场地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一)环境与课程内容的融合
在对孤独症教学与智障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学习内容要变得通俗易懂,形象具体,简单易得,不再像单一的读本那样刻板生涩;学习内容变得更加接近孩子,接近家庭,接近社会。

“感知”“语训”“美术”等融合课的学习内容让师生都更加容易捕捉到环境资源中的认知学习点、能力训练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和可能。

例如,孩子们秋游(参观果园)后,我们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在美术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分步绘画各种水果;在感知课上,进一步认识各种水果,感知水果的外形特征并品尝味道,制作水果篮,再把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教室里,让孩子对丰收的水果的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认识。

(二)环境与教学方法的融合
当教学对象改变的时候,教师必然主动改变教学方法;当教学方法得心应手的时候,智障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方式随之变化,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也跟着增强,当教师“以生为本,因人施教”的教育理念扎根,教与学就会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

如,在生活融合课上,老师带领孩子们去打扫校园里的落叶时,刚开始,孤独症儿童没有参与捡落叶的主动性,而是在操场上乱跑,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采取了捡落叶比赛的活动,看谁捡的多,老师进行奖励,把孤独症孩子的不主动行为引导为主动行为,接着又把捡来的落叶布置在教室里,让孩子们在劳动的同时,感受到秋季的美。

三、践行研究,进行课程上的融合
(一)开展有效的融合教育的组织形式
1.积极探索融合模式。

①课程设置的结合性:根据孤独症儿童的个体需要,课程的选择结合个训、小组、感统、集体、融合等多种课型。

②训练方法的多样性:教师结合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选择运用ABA(应用行为分析法)、个别化教学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厌恶消除法、代币制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训练方法。

③训练内容的广泛性:训练内容包含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感觉统合训练、行为问题、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多种内容的学习。

④训练人员的合作性:由单一的任课教师教学向专家、
案例 反思/交流平台
116B
08/2018
117
B
08/2018
教师、家长三者协同合作教学的转变。

2.制定个别化训练方案。

根据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的能力基础和特点,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为他们制定具体的个别化训练方案,将个别化训练方案与智障学科的教案相结合,个别化训练方案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例如,在体育课中穿插感觉统合的训练计划,感知课中穿插专注力的训练计划,美术课中穿插模仿技能的训练计划,音乐课中穿插律动训练计划,劳技课中穿插自理能力的训练计划,语文课中穿插接受性语言、表达性语言、认知的训练计划,数学课中穿插精细动作、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的概念培养的训练计划,同时在各个科目中都能进行行为矫正的训练计划等等。

教师根据这些训练方案,选择训练内容,具体实施。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改进。

这种科学灵活的训练方法,能有效发挥两种儿童的生理特点优势,开发孩子的潜能,无形中提高孩子的能力基础。

(二)课程上相互支撑,相对独立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把课程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个模块,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儿童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要着眼于儿童个别化发展的需要,注意儿童潜能开发、缺陷补偿,强调给儿童提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在儿童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30%~20%。

根据该设计思路,我校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一般性课程安排把智障学生和孤独症学生分为两块教学,智障学生进行针对他们身心发展的各科的学习训练,逐步掌握听说读写、计算和运算等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诗歌、故事与游戏等形式丰富生活经历,培养兴趣与人文素养,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等。

针对孤独症学生的特点,开设一对一的个训课以及安排适合的康复感统训练,并根据教学进度为家长开设培训班,培养孤独症儿童的专注力、认知力、自我服务等能力。

在选择性课程的安排上,我们把生活技能、音乐、美术、体育、感知、语训、健康教育等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当有的孩子的能力基础达到一定阶段时,再进行其他学科的融合。

让智障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内容做到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撑。

航航是一名孤独症儿童,今年七岁,曾在孤独症康复中心训练过两年,经过训练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交往能力仍然很差,喜欢独来独往,讨厌别人触摸,一年前进入培智学校智障班,刚进班时,我们为他安排了美术、体育、生活几门学科的融合,而针对在语文、数学课上不能与智障生同步的能力基础,每周又为他开设了十节个训课、四节精细课、四节语训课等,让他在个训课上进行特殊能力的提高,在融合课上进行其他能力的提高。

当他的能力基础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再让他进入语文、数学等课堂,让智障儿童的积极互动去感染他,而他做手工的认真执著也带动着智障儿童,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努力,现在航航已基本融入班集体。

(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
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孤独症儿童,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运用的记录,定期收集家长和老师的康复效果反馈,及时总结评价个案能力提高情况,运用评估—实践—再评估的方式,全面考查教育融合的总体效果,找出实际经验中的不足和优点,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理性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案。

四、融合过程中的诸多困难
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设置与选择需要全体老师的参与,需要有相关的专业培训和经验上的支持。

教师对孤独症教育教学的掌握运用仍缺乏足够的经验,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完备,造成在教学中不能完全兼顾到智障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影响了融合的效果。

其次,家长在教育教学中对辅助方法掌握的欠缺,配合力度达不到,也影响了融合教育的效果。

当然,对于智障教学与孤独症教学的课程融合的尝试,我们才刚刚开始。

在孤独症教学与智障教学课程融合的这条道路上,我们且行且思,让我们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理论,在融合的过程中寻求更好的方式方法,为每一个特殊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陶国泰.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 [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2]王梅.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陈云英.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郭丽莹,黄兆信.校本课程: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J].教育评论,2011,(2).
[5]王辉.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研究案例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出版社,2004,(9).
[6]何侃.我国孤独症康复与教育的多维审视[J].现代特殊教育,2010,(3).
[7]张静,赵桂兰,徐翠青,刘华,吴倩岚,刘翠霞. 家庭因素与儿童孤独症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6).
[8]程秀兰,王莉,李丽娥,张晓艳.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9,(6).
[9]秦秀群,彭碧秀,陈华丽.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9,(19).
[10]王辉,李晓庆,李晓娟.孤独症儿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
[11]张晓霞,罗洪英,罗治安.国内孤独症儿童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9,(7).
[12]曹燕.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09,(13).
[13]陈瑜,张宁,裴涛.国外孤独症儿童家庭应激研究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7,(10).
[14]魏轶兵.孤独症儿童家庭情感康复训练的个案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42).
交流平台/案例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