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内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0.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生活废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

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1.0.4本规程适用的处理规模:生活污水处理规模≤2000m3/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1.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1.1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

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1.2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 water 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s
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 horizont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4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2.1.5孔隙率porosity
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2.1.6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2.1.7表面污染物负荷organic surface loading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积中,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污染物数量。

2.1.8表面水力负荷hydraulic surface loading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体积。

2.1.9水力坡度hydraulic slope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2.1.10渗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或防渗层中,单位时间内流动通过的距离。

3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
3.1处理设施选址与总体布置
3.1.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位置的选择,应符合居住区、村镇或厂区总体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并应结合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宜靠近自然水体、市政排污管道的排放点或便于处理后回用的地点;
2在城市、居住区处理站内宜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应与建筑保持一定距离,并用绿化带与建筑物隔开;
3居住区内处理站宜设置在绿地、停车坪及室外空地;农村地区宜设置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荒地处;
4处理设施与生活供水泵站及其清水池水平距离应不得小于10m;
5处理设施地点应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等。

3.1.2人工湿地地点的选择,应考虑当地地质、气象、水文特征等因素,并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勘察,避免人工湿地池裂损、淹没、河水倒灌、排水不畅等情况发生。

3.1.3人工湿地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紧凑、合理,满足各构筑物的工程施工、设备安装、填料装填、湿地池疏通及日常管理的要求。

3.1.4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通道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3.5~4.0m,双车道为6.0~7.0m,并应有回车道;2车行道的转弯半径宜为6.0~10.0m;
3人行道的宽度宜为1.5~2.0m。

3.1.5对并行运行的处理构筑物间应设均匀配水装置,各处理构筑物系统间宜设可切换的连通管渠、超越管渠。

3.1.6生产管理建筑物和生活设计宜集中布置,其位置和朝向应力求合理,并应与处理构筑物保持一定距离。

3.1.7农村地区宜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加强生活污水削减和尾水的回收利用。

3.1.8设计工艺
1.预处理pretreatment
指为满足工程总体要求、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及减轻湿地污染负荷,在人工湿地前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格栅、沉砂、初沉、均质、水解酸化、稳定塘、厌氧、好氧等。

2.后处理aftertreatment
指为满足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要求,在人工湿地后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稳定塘等。

3.基质bed filler
指提供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生长并对污染物起过滤、吸收作用的填充材料,包
括土壤、砂、砾石、沸石、石灰石、页岩、塑料、陶瓷等。

4.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指污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驻留时间。

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按公式(1)计算:
t=(V×ε)/Q
(1)式中:
t——水力停留时间,d;
V——人工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括基质实体及其开口、闭口孔隙,m3;
ε——孔隙率,%;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3.9表面有机负荷organic surface loading
指每平方米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去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

按公式(2)计算:
(2)式中:
q hs——表面有机负荷,kg/(m2·d);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C0——人工湿地进水BOD5浓度,mg/L;
C1——人工湿地出水BOD5浓度,mg/L;
A——人工湿地面积,m2。

5.表面水力负荷hydraulic surface loading
指每平方米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所能接纳的污水量。

按公式(3)计算:
(3)式中:
q hs——表面水力负荷,m3/(m2·d);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A——人工湿地面积,m2。

6.水力坡度hydraulic slope
指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按公式(4)计算:
(4)式中:
i——水力坡度,%;
Δll——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m;
L——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的水平距离,m
3.2设计水量与水质
3.2.1生活污水水量宜根据当地实际用水量经调查后确定,或根据当地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

可按当地相关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采用埋地塑料管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取高值。

居民生活用水量可参考下表(升/人.日):
卫生设施类型农村居民用水量城镇居民用水量
经济好设施齐全90-150150-180
较好,较齐全60-120120-150
一般,有简单的卫生设施50-10090-120
30-90
无卫生间和沐浴设备,主要利用地表
水/井
3.2.2设计污水水质应经实地监测资料确定,或参照相同性质居住区、污水处理厂或乡镇污
BOD5水的水质确定。

如缺乏相关资料时,可根据下表数据确定:
指标BOD COD SS氨氮总氮总磷
住宅230-300455-600155-18020-5025-703-6
宾馆饭店140-175295-38095-12020-4025-602-5
办公教学楼195-260260-340195-26025-5030-703-5
公共浴室50-65115-14540-16510-3015-501-3
100-400250-700100-30020-5020-802-6
城市生活污

3.2.3人工湿地出水排入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流域及湖泊、水库等封闭、半封闭水域的水质,应执行一级标准的A标准;出水排入GB3838地表水III类功能水域(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GB3097海水二类功能水域时,应执行一级标准的B标准;出水排入GB3838地表水Ⅳ、Ⅴ类功能水域或GB3097海水三、四类功能海域,执行二级标准;
人工湿地类型应根据污水特征、区域环境、出水水质要求等因素进行确定。

设计内容应包括湿地池结构设计(面积、集配水系统、防渗等)、填料选择、植物种类选择、预处理系统、设备控制系统等。

3.3.湿地工艺
3.3.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典型工艺组合如下:
1.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2.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
3.3.2当人工湿地的流量在100m3/日以上时,人工湿地池不宜少于2组。

3.3.3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应充分利用地形,减少或不用提升设备而达到排水通畅、降低能耗的要求。

3.3.4应尽可能利用建设地地形落差进行污水自然充氧,减少或不用曝气设施。

4.污水预处理
4.1一般规定
4.1.1为保证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生活污废水应经预处理方可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处理。

4.1.2预处理系统的设计应达到下列要求:1去除悬浮物,漂浮物以及降解有机物的能力;2具一定水量平衡能力;3污泥处理和容纳能力。

4.1.3预处理程度根据具体水质情况与水质要求,选择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等适宜工艺,以达到协同削减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4.1.4污水进入预处理系统前应设格栅拦截。

当处理量较小时可选用人工清除格栅,处理量较大时用自动清除格栅。

食堂和餐厅的含油污水,应需隔油池处理后方可进入预处理系统。

4.1.5预处理设施应设置排臭系统,其排放口位置应避免对周围人、畜、植物造成危害和影响。

4.1.6对污水处理厂的一级处理出水、二级处理出水或类似污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时,可不需预处理,直接进入人工湿地。

4.2预处理设施
4.2.1化粪池有效容积应为污水部分和污泥部分容积之和。

生活污水与生活废水合流排放,化粪池体积应按有关公式计算确定;如生活污水单独排放,则根据使用人数选用相关规格化粪池。

采用化粪池预处理时,应符全下列要求:
1化粪池外壁距建筑物外墙≥20m,距离地下水取水构筑物≥30m。

2化粪池可作污水一级处理构筑物时,BOD去除率可按20%计算。

3污水在池中停留时间应根据污水量确定,宜采用18~24h;污泥清掏周期宜采用6~12个月。

4.2.2调节池主要在待处理的污水量、污水水质变化较大时设置,停留时间设为4~8小时,起到调节水量、均恒水质作用。

4.2.3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宜≥24小时,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则停留时间可适当
延长。

厌氧池作为预处理设施时,应注意:
1接触厌氧池内宜用固着型弹性填料,填料间宜保持10~30cm间距以防堵塞,水力停留
时间宜≥18小时。

2沼气池作为预处理单元加以利用,可改建成厌氧滤池,将生活污水直接接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3用化粪池、沼气池改建为厌氧池时,应检查池体的防渗状况,存在渗漏现象的应加以改造。

4.2.4当采用鼓风曝气时,曝气池的超高为0.5~1.0m,处理每立方米污水的供气量不应小于3m3。

供氧量应能维持混合液达2mg/L的溶解氧量。

曝气器的数量,应根据供氧量和服务面积计算确定。

4.2.5生物接触氧化池的结构设计应符合:
1生物接触氧化池平面形状宜为矩形,每池可分为两室,出水宜采用堰式出水。

2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填料可采用全池布置(底部进水、进气)、两侧布置(中心进气、底部进水)或单侧布置(侧部进气、上部进水),填料应分层安装。

曝气装置安装宜根据填料的布置形式布置。

3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

无试验资料时,碳氧化宜为 2.0~5.0kgBOD5/(m3·d),碳氧化/硝化宜为0.2~2.0kgBOD5/(m3·d)。

4.2.6生物滤池的设计应符合:
1好氧生物过滤有曝气生物滤池与自然充氧生物滤池两种,农村地区处理规模低于150m3/d宜采用自然充氧生物滤池。

2曝气生物滤池宜采用滤头布水布气系统;自然充氧生物滤池宜采用固定喷嘴布水或穿孔管布水系统,沿滤池池壁四周下部设置自然通风孔,其总面积不应少于池表面积的1%。

3生物滤池滤料应具有强度大、不易磨损、空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化学物理稳定性好、易挂膜、生物附着性强、比重小和不易堵塞的性质。

4生物滤池的容积负荷宜根据实验资料确定,无实验资料时,曝气生物滤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为3-6kgBOD5/(m3·d),自然充氧生物滤池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为0.3-1.0kgBOD5/(m3·d).
4.3设备及控制系统
4.3.1当预处理构筑物出口与人工湿地排水口高差小于0.5m时,预处理设施应采用污水提升设备保持出水口一定的高度,保证人工湿地的水力条件。

4.3.2污水提升泵宜采用潜污泵,应至少设一台备用泵。

水泵安装于池底时应进行固定,同时要保证污水泵吸水口距污水池底面0.2m高度。

4.3.3鼓风曝气系统中的曝气器,应选用有较高充氧性能、布气均匀、阻力小、不易堵塞、耐腐蚀、操作管理和维修方便的产品,并应具有充氧性能、底部流速等技术资料.
4.3.4设备电源宜采用三相动力电源。

当无动力电源、处理水量较小时,也可采用二相电源水泵。

4.3.5污水预处理系统的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及检测仪器,宜装设在构筑物附近室内。

如条件不允许而安装在室外时,则应有防雨、防晒及防盗等保护措施。

5人工湿地
5.1一般规定
5.1.1人工湿地的表面积设计应考虑最大污染负荷和水力负荷,可按CODcr表面负荷、水力负荷、TN表面负荷、NH4+-N表面负荷、TP表面负荷进行计算,应取设计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并校核水力停留时间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1.2人工湿地的进水,宜控制COD≤200mg/L,SS≤80mg/L。

5.1.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接纳污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时,其浓度应符合GB8978中《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有关规定。

5.1.4人工湿地前的预处理程度应根据具体水质情况与污水处理技术政策,选择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等适宜工艺,其设计必须符合GB50014中的有关规定。

5.2工艺形式
5.2.1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
水面在人工湿地填料表面以上,水流从池体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及存在一定的环境卫生问题,在实际污水处理工程中应用较少,本规程对该类型人工湿地不进行详细说明
5.2.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水面在人工湿地填料表面以下,水流从池体进水端沿填料孔隙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5.2.3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污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填料层的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型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两种。

单向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一般采用间歇进水运行方式,复合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一般采用连续进水运行方式.
5.3设计参数及公式
5.3.1生活污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水,经过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可直接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进行处理,相应的人工湿地作为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设施,其主要设计参数如表所示。

水平潜流湿地主要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二级处理深度处理
COD表面负荷≤16g/m2·d≤16g/m2·d
TN表面负荷 2.5-8g/m2·d 2.5-8g/m2·d
氨氮表面负荷2-5g/m2·d2-5g/m2·d
总磷表面负荷0.3-0.5g/m2·d0.3-0.5g/m2·d
水力负荷≤40L/m2·d≤200L-500L/m2·d
停留时间≥3d≥0.5d
填料深度700-1000mm700-1000mm
1人工湿地污染负荷有CODcr表面负荷、TN表面负荷、NH4+-N表面负荷、TP 表面负荷,用污染负荷计算人工湿地面积为:
3
式中Q—污水流量,m3/d
C o—进水污染物浓度,mg/L或g/m3
C e—出水污染物浓度,mg/L或g/m3
N—污染物表面负荷,g/m2·d
5.3.2垂直流人工湿地主要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二级处理深度处理
COD表面负荷≤20g/㎡.d≤20g/㎡.d
水力负荷≤80L/㎡.d≤100-300L/㎡.d
TN表面负荷3-10g/㎡.d3-10g/㎡.d
氨氮表面负荷 2.5-8g/㎡.d 2.5-8g/㎡.d
总磷表面负荷0.3-0.5g/㎡.d0.3-0.5g/㎡.d
停留时间≥2d≥1d
池底坡度≥0.5%≥0.5%
填料深度800-1400mm800-1400mm
5.4结构设计
5.4.1人工湿地池体可采用混凝土、砖、毛石或黏土结构,采用混凝土和砖砌结构时池底需要设置不低于100mm厚的C10混凝土垫层,采用黏土结构时,防渗要求需要符合5.5规定。

5.4.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单元长宽比宜控制在3:1-10:1之间,垂直流人工湿地长宽比宜控制在1:1-3:1之间。

对于长宽比小于1或不规则的潜流人工湿地,应考虑人工湿地均匀布水和集水的问题。

5.4.2潜流人工湿地设计中如采用多个人工湿地单元时,独立单元面积不宜大于800m2。

多个人工湿地并联时,各单元面积应平均分布,并保证配水均匀。

5.4.3潜流人工湿地的应保持一定深度,以保证人工湿地单元中植物的生长及必要的好氧条件。

在设计人工湿地时,应考虑雨季暴雨径流带来的超高水位,此时
淹没的最大深度应保证大部分植物能够生存并发挥功能,淹没深度宜控制在200mm以下。

5.4.4在冬季易发生冻害的地区,人工湿地设计时应考虑以下两种保温防冻措施:1低温环境时将人工湿地水位上升至人工湿地表面上≥50mm位置,形成表面冰层对人工湿地填料区及水生植物根系进行保温。

2在人工湿地表面覆盖树叶、树枝或农用塑料薄膜进行隔离,减少人工湿地热量散失。

5.4.5人工湿地防堵塞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污水的悬浮物浓度、有机负荷、投配方式、基质粒径、植物、微生物、运行周期等因素。

可采用以下方法降低堵塞的几率:
1人工湿地采用多个单元并联运行时,可以考虑每隔5-7d对部分人工湿地停止进水1-2d,采取间歇运行的方式。

2可对污水进行预曝气,提高人工湿地基质中的溶解氧,更好地发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防止土壤中胞外聚合物的蓄积。

3选择合适的基质粒径及级配,基质粒径及级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净化效果和防止堵塞因素。

5.4.6潜流人工湿地,水位控制应保证其接纳最大设计流量时,进水端不能出现雍水现象,防止发生表面流。

5.4.7人工湿地出水排放应按照当地有关部门要求设置排放口,排放口应采取防冲刷、消能、加固等措施。

5.5防渗设计
5.5.1人工湿地建设时,应在底部和侧面进行防渗处理。

5.5.2当原有土层渗透系数大于10-8m/s时,应构建防渗层,一般采取下列措施:1水泥砂浆或混凝土防渗:砖砌或毛石砌后底面和侧壁用防水水泥砂浆防渗处理,或采用混凝土底面和侧壁,按相应的建筑工程施工要求进行建造。

2塑料薄膜防渗:薄膜厚度宜大于1.0mm,两边衬垫土工布,以降低植物根系和紫外线对薄膜的影响。

宜优选PE膜,敷设要求应满足《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等专业规范要求。

3黏土防渗:采用黏土防渗时,黏土厚度应不小于60cm,并进行分层压实。

亦可采取将黏土与膨润土相混合制成混合材料,敷设不小于60cm的防渗层,以改善原有土层的防渗能力。

5.5.3对于渗透系数小于10-8m/s,且有厚度大于60cm的土壤或致密岩层时,可不需采取其他防渗措施。

工程建设中,应对湿地底部和侧壁60cm厚度范围进行渗透性测定.
5.6人工湿地填料
5.6.1人工湿地填料应能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并具有良好的透水性。

填料安装后湿地孔隙率不宜低于0.3。

5.6.2人工湿地常用的填料有石灰石、矿渣、蛭石、沸石、砂石、高炉渣、页岩等,碎砖瓦、混凝土块经过加工、筛选后也可作为填料使用。

5.6.3填料应预先清洗干净,按照设计确定的级配要求充填。

5.6.4为提高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率,可在人工湿地进口、出口等适当位置布置具有吸磷功能的填料,强化除磷。

5.6.5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进水区,人工湿地填料层的结构设置,应沿着水流方向铺设粒径从大到小的填料,颗粒粒径宜为16~6mm,在出水区,应沿着水流方向铺设粒径从小到大的填料,颗粒粒径宜为8-16mm。

5.6.6人工湿地填料层的结构设置,垂直流人工湿地一般从下到上分为滤料层、过渡层和排水层,滤料层一般由粒径为0.2~2mm之间的粗砂构成,厚度为500-800mm左右;过渡层由4~8mm的砂砾构成,厚度为100-300mm左右;排水层一般由粒径为8~16mm的砾石构成,厚度为200-300mm左右。

5.6.7为避免布水对滤料层的冲蚀,可在布水系统喷流范围内局部铺设50mm的覆盖层,粒径范围为8~16mm的砾石。

5.7植物选配
5.7.1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1根系发达,输氧能力强;
2适合当地气候环境,优先选择本土植物;
3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
4具有抗冻、抗病害能力;
5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6容易管理;
7有一定的景观效应。

5.7.2人工湿地常用的植物有芦苇、香蒲、菖蒲、旱伞草、美人蕉、水葱、灯心草、水芹、茭白、黑麦草等。

5.7.3植物种植时间宜选择在春季。

为提高低温季节净化效果,人工湿地植物宜采取一定的轮作方式,秋冬季节可种植黑麦草、水葱、水芹等具有耐低温性能的植物。

5.7.4植物种植初期的密度可根据植物种类进行选择,芦苇行距、株距分别为30cm、30cm;香蒲行距、株距分别为30cm、30cm;菖蒲行距、株距分别为25cm、20cm;旱伞草行距、株距分别为30cm、30cm;美人蕉行距、株距分别为30cm、20cm;水葱行距、株距分别为30cm、20cm;灯心草行距、株距分别为30-45cm、30-45cm;水芹行距、株距分别为5-8cm、5-8cm;茭白行距、株距分别为50cm、50cm;黑麦草行距为15-30cm。

5.7.5植物种植时,应保持池内一定水深,植物种植完成后,逐步增大水力负荷使其驯化适应处理水质;
5.7.6同一批种植的植物植株大小应均匀,不宜选用苗龄过小的植物。

5.8布水与集水方式
5.8.1为保证人工湿地配水、集水的均匀性,集配水系统宜采用穿孔管、配(集)水管、配(集)水堰等方式。

5.8.2当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采用多池并联运行时,进水区可设置V形槽或溢流堰,各池应均匀配水。

5.8.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可采用穿孔花墙配水、并联管道多点布水或穿孔管布水等方式,保证水流从进口起沿水平方向流过填料层后均匀流出。

穿孔花墙孔口流速不宜大于0.2m/s。

穿孔管流速宜为1.5~2.0m/s,配水孔宜斜向下45º交错布置,孔口直径不小于5mm,孔口流速不小于1m/s。

水平潜流穿孔墙配水方式:
水平潜流穿孔管配水方式:
5.8.4垂直流人工湿地宜采用穿孔管配水,穿孔管应均匀布置。

穿孔配水管应设置在滤料层上部(见垂直流人工湿地图),配水管流速及配水孔要求同5.8.3。

5.8.5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与垂直流人工湿地宜采用穿孔管集水,穿孔集水管应设置在末端底层填料层,集水管流速不宜小于0.8m/s,集水孔口宜斜向下45º交错布置,孔口直径不小于10mm。

5.9强化吸磷
5.9.1为提高人工湿地除磷效果,设计时应考虑利用具有良好吸磷性能的填料强化吸磷。

5.9.2人工湿地吸磷填料宜采用含钙、镁较为丰富的高炉炉渣、石膏、粉煤灰陶粒、蛭石、石灰石等,吸磷填料的种类及数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5.9.3吸磷填料宜布置在人工湿地中部或末端,级配应与主体填料级配基本一致,以保证水流状态均匀。

5.9.4为减轻吸磷填料的饱和和堵塞问题,宜选用空隙率较高、具有良好附着性能的填料;吸磷填料应便于清理和置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