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正是这个工业才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至于这个工业在哲 学上的抽象,就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这个过程也展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从具体表象到理 论抽象的思考过程。正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性,而以主体性进入 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通过工业生产创造了一个属人的世界,工业实践活动及其实践 结构已经成为我们周围世界客体结构的重要构件,自然物质对象第一次成为人类主体在工业 生产过程中全面支配的客体。因此,过去的那种自然对象性消解了,费尔巴哈正是由于认识不 到这一点,才犯了直观主义的错误。在《形态》中马克思直接指明了这一点:“他没有看到, 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 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76 页)所以,第一条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性,并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活动上,而是建基于工业生 产的实践上。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从工业生产出发,我们不再像在自 然经济中那样简单地直观自然对象,而是能动地面对工业实践和市场交换关系的产物。物相 第一次直接成为人类实践的世界图景,自然经济社会中那种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区分,第一 次通过工业实践消除了。正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传统认识论所讲的主体与客体才能联结起 来,人的理论态度正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如果将社会历史实践这一现实基础剥离掉, 那么就变成了人与世界的纯粹的理论关系,这时才可能产生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只有产生了这 一分离,才会出现康德所说的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元对立。所以,在《提纲》第 2 条中马克思指 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 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同上书,第 58—59 页) 理论的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因此首要的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理解与认识,这是马克思超越 传统认识论的现实基础,也是当代认识论的根本立场。认识论的这一转变,后来在海德格尔哲 学中就表现为生活世界解释学的建构。 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把现实自然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并认为,仅仅诉诸感性 并不能使自然界现实化,只有人的感性活动视野中的自然界才是现实的。这就以“感性活动” 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 马克思把与客观事物相对的感性活动看作实践活动,把作为感觉的对象和源泉的感性客体看 作实践的对象、实践的前提和实践的结果。对客观事物不仅仅从其自在状态去理解,而是从 它们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实践活动引起的变化和发展)去理解,从而看到客观 事物的历史性,看到主体对它们的能动作用,看到客观事物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因 此,感性的客体仅仅从单纯的感觉是不能得到说明的,只有通过实践来界定,物质概念也只 有通过实践才能加以准确界定。 费尔巴哈曾经特别谈到过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过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 破的秘密,似乎单凭直观,人类就能洞察自然界的种种奥秘,掌握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但是 他忘记了,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的自然科学 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他 不知道,自然科学是在人类世世代代的劳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观念的东西是在人的感性活动 中形成和完善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评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只是“抽象的人”,由于费尔巴哈 设定的人是“一般人”,是“感性对象”,而不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不是“现实的历史 的人”,这样的理解就妨害了他对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认识。因为他把人对自然的认识只 看作“场外观”,如同动物般的直观,把人与自然看作相互独立的两极,人对外部自然界只 有顺从,只有依赖,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干预。由于他没有从内在的、本体的实践出发,他理 解的人与自然界仍然是外在的关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创作的一部哲学著作。
这部著作旨在批判当时流行的哲学观点,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以下是关于《提纲》的内容解读:写作背景: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
这一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以及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实践观点:《提纲》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受动性,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点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批判旧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彻底,是因为它仅仅停留在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上,而没有理解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在《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确立新的历史观: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而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的解放: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人的解放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
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
革命实践: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途径。
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革命实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它确立了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概括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概括费尔巴哈是 19 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文将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解读概括,分析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
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的意识和思想来源于客观世界。
这一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和继承。
首先,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是消极的、被动的,未能充分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其次,马克思提出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最后,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特别是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性。
三、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实践唯物主义还指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费尔巴哈提纲的当代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费尔巴哈提纲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和继承的重要著作。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背景(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
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
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在思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念,“物质观”。
这种哲学观念是批判性唯物主义的基础,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引起了很多哲学家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费尔巴哈的观念,从他的生平、思想、贡献等方面作一全面的分析,以期发掘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精髓。
费尔巴哈的生平费尔巴哈于1818年生于德国汉诺威一个贵族家庭中。
他年轻时学习了神学、哲学、古代语言和文学等学科,但他在思想上的发展受到了黑格尔的深刻影响。
1841年,费尔巴哈成为了杜塞尔多夫大学的教授,开始了他的哲学研究之路。
他在1858年去世,年仅40岁,但是他的哲学观点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费尔巴哈的思想费尔巴哈有“唯物主义的黑格尔”之称,他认为要实现真正的唯物主义,必须先批判黑格尔理论的唯心主义。
他的著作《论批判的力量》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基础——虚假意识。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社会的谬见、偏见、错误观念、虚伪、假面等都是虚假意识的表现,只有批判虚假意识才能真正的理解世界和自我。
费尔巴哈提出了“物质观”这一哲学观念,他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的东西,而意识、精神、信仰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是脑神经的作用,它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只有在物质的基础上才能持续存在。
与此同时,费尔巴哈也反对黑格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认为世界和事物并不是由精神所驱动的,而是由物质所驱动的。
费尔巴哈的贡献费尔巴哈在哲学界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他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运用了费尔巴哈的物质观,以此反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物质观”被视为哲学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此外,费尔巴哈还开创了皮克得洛主义,即“对于现实的否定、对主观的肯定”。
通过批判虚假意识和绝对主义,他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强调个体自我价值,对当时存在的道德和伦理观进行深刻的批判。
结语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传世至今,对于当今世界哲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是马克思及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将观念的本质揭示为人类实践的产物,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他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词语游戏和抽象概念上,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说:“费尔巴哈假定,这些思想运动是‘自我生长’、‘自我进化的’、‘自我繁殖的’,这样就把它们当作静态东西对待。
”(《马克思选集》第2卷)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性,认为唯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改变世界。
二、对解释历史的提出马克思主张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他认为社会制度的更替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所不断引发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三、关于革命的思考马克思不仅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也对革命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革命不仅仅是一次暴动,更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他说:“社会变革必须是通过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革命而实现的,必须是由斗争而实现的。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不能仅仅靠暴力和斗争,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
四、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是由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的本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与自然本质不同。
他说:“这是因为人类实践的第一次基础是使自然适应人类,而这种改造自然是物质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创造历史的本质。
五、关于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思想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
原稿已遗失,现在一般采用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校勘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提纲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第二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
整篇文章贯穿了实践的观点,标志着马克思新的哲学观点的初步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未完成的手稿,常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这篇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许多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正值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面对的主要批判对象是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以及更早的老年黑格尔派。
这两派都是属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家和理论家,他们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分歧,但都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以下重要论点:1. 实践的观点是理解人与世界、现实、历史、真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2. 人不仅是思考和认识世界的主体,也是改变和创造世界的主体;3.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4.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实践的影响和制约;5. 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但却无法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物质世界的影响和改变,也无法理解这种实践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马克思还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马克思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马克思实践观在当代践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解

马克思实践观在当代践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解■尹菁薇/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为了批判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理解现实世界而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基本形成。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实践观 马克思 思想指南 启示一、《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内容(1)批判旧唯物主义是脱离实践理解客观对象。
旧唯物主义没有从主体出发理解对象,没有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现实世界。
同时黑格尔唯心主义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不了解实践的决定性意义。
而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是把人的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己主义的日常生活活动。
(2)论述马克思他自己创立的科学的实践观。
一方面回答了思维真理性的问题是实践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1]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产生的结果和效果证明思维的正确,离开实践来谈思维的真理性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旧唯物主义只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不懂得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知道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具有阶级局限性;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服从和服务无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践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一)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1976年,由于悼念周总理的“四五”运动,邓小平受到牵连被迫停止工作。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复出。
当时的国内思想路线仍然是以阶级斗争为刚,同年五月出现了“两个凡是”。
而国外却在发展经济,面对着国际国内经济的巨大反差,在经过对广州、农村、美国等多个地方的实际考察之后,提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要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重心,支持建设广州经济特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在1845 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思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研究提纲,1888 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提纲》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 世纪30 —40 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当时流行的费尔巴哈哲学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
为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写了这个研究提纲。
二、中心思想《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三、内容讲解《提纲》全文共11 条,近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1 一2 条)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一解读资料

《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解读第一条:1.首先批判了所有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将研究的客体认为是与人类活动毫无关系的,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而看不到改造与被改造的方面。
2.批判了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人的能动性,但是却将其过度夸大,看作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精神。
3.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他提出研究感性客体即客观事物,但是没有正确认识人的实践,将其与狭隘的犹太人谋利经商的活动等同起来。
同时认为人的活动仅仅是理论的活动。
这两点描述的是其实践观点的缺陷。
第二条:马克思的这句话指出了真理的实践标准问题,实践标准具有唯一性,离开实践就是吊诡、虚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没有通过实践,与现实相脱离的思维的真理性是无从考证的,探讨这些问题在他看来是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经院哲学又称“烦琐哲学”,是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一套唯心主义理论,认为经学是为神学服务的,到后来被引申为“无意义的”。
)第三条:否定了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强调要看到人在实践中改造自己也改造着社会环境,教育与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
第四条:肯定了费尔巴哈看到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异化的产物,但是没有提出其社会根源、如何解决既消灭宗教世界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提出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就是说宗教世界其实是世俗世界自我矛盾的产物,具体指的就是阶级矛盾导致社会不平等带来的压迫,因此人们寻求虚幻的寄托来达到心灵的满足。
因此要消灭“神圣家族”,就要在“世俗家庭”中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现实和人间世界,消除阶级对立、剥削和压迫。
第五条:这句话指费尔巴哈反对和批判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哲学研究对象,主张哲学应研究自然界和现实社会。
但他不是把人的活动首先看作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这就必然使他和其他旧唯物主义者一样,在社会历史领域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因此,消极的直观性是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一解读资料

《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解读第一条:1.首先批判了所有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将研究的客体认为是与人类活动毫无关系的,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而看不到改造与被改造的方面。
2.批判了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人的能动性,但是却将其过度夸大,看作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精神。
3.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他提出研究感性客体即客观事物,但是没有正确认识人的实践,将其与狭隘的犹太人谋利经商的活动等同起来。
同时认为人的活动仅仅是理论的活动。
这两点描述的是其实践观点的缺陷。
第二条:马克思的这句话指出了真理的实践标准问题,实践标准具有唯一性,离开实践就是吊诡、虚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没有通过实践,与现实相脱离的思维的真理性是无从考证的,探讨这些问题在他看来是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经院哲学又称“烦琐哲学”,是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一套唯心主义理论,认为经学是为神学服务的,到后来被引申为“无意义的”。
)第三条:否定了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强调要看到人在实践中改造自己也改造着社会环境,教育与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
第四条:肯定了费尔巴哈看到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异化的产物,但是没有提出其社会根源、如何解决既消灭宗教世界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提出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就是说宗教世界其实是世俗世界自我矛盾的产物,具体指的就是阶级矛盾导致社会不平等带来的压迫,因此人们寻求虚幻的寄托来达到心灵的满足。
因此要消灭“神圣家族”,就要在“世俗家庭”中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现实和人间世界,消除阶级对立、剥削和压迫。
第五条:这句话指费尔巴哈反对和批判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哲学研究对象,主张哲学应研究自然界和现实社会。
但他不是把人的活动首先看作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这就必然使他和其他旧唯物主义者一样,在社会历史领域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因此,消极的直观性是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解读费尔巴哈的提纲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马克思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因1.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相继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这几次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就遭到资产阶级政府的残酷镇压,告以失败。
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将这种科学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2.为了批判费尔巴哈错误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瓦解之后,费尔巴哈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权威,这在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费尔巴哈仍然没有摆脱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存在着错误的思想。
例如,他不了解实践活动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脱离社会实践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以及在宗教观上的不彻底性等。
这些错误的思想马克思将在具体的批判中体现出来。
3.为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世纪的欧洲把经院哲学作为其官方哲学,认为哲学应该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和宗教服务,经院哲学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资产阶级时代的哲学家们,仍然停留在解释的领域上,即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解释。
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结合起来,阐明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及依赖关系,进一步阐明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因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必须掌握科学的理论,进而改造世界,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费尔巴哈对实践活动的肤浅理解一切旧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这是对的,但是他们对意识是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却无法认为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没有考虑到意识能动性,实质上是不了解实践的作用。
这样唯心主义主义者便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性,这里所说的抽象是指具有片面性,认为意识是不受实践制约的东西,看不到实践是意识能动性的基础,认为意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甚至认为意识是创造万物的创世主,也就得出了意识创造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一解读资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一解读资料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逐一解读费尔巴哈的理论,包括他的思想背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一、费尔巴哈的思想背景1.哲学背景: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哲学的拥趸,他受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对于意识和存在的关系的思考是很重要的,他试图将这种思考应用到社会现实的分析中。
2.经济背景:费尔巴哈生活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他目睹了工人阶级的剥削和贫困。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现实激发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精神,他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来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二、费尔巴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1.剩余价值理论:费尔巴哈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阶级的劳动成果来不断积累财富,造成了巨大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2.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存在于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
他指出资产阶级通过传媒、教育等渠道来制造对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使工人阶级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
3.私有制的问题:费尔巴哈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石,它使少数人拥有生产资料和财富的控制权。
他主张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以缩小贫富差距,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三、费尔巴哈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1.大众民主:费尔巴哈主张建立一种形式的大众民主,使人民能够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和决策,而不再由少数统治阶级来决定所有事务。
他认为这样可以消除阶级之间的矛盾,实现全民共同执政。
2.社会主义的解放:费尔巴哈认为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人的解放。
他主张消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3.人的全面发展:费尔巴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可以摆脱劳动的经济压迫,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兴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他在1844年撰写的一篇重要文献,这篇文章揭示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和自己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
文章的标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表明了文章的主题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在文章中,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他没有将物质世界和思维世界联系起来,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批评了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分离的观点,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的。
文章的整体格式规范整洁,使用了恰当的段落和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易于阅读。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段落。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结论部分总结了整篇文章的观点和思想。
文章的语句通顺,使用了丰富的词汇,表达清晰明了。
马克思在文章中运用了一些哲学术语和思想概念,但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使得文章易于理解。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批判了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文章要求内容准确严谨,避免歧义或错误信息。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费尔巴哈观点的批判,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他将人的本质与社会存在相联系,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批判了宗教对现实的虚伪性。
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文章。
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展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对社会实践的重视。
这篇文章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以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闻名。
费尔巴哈的著述中最著名的是《费尔巴哈提纲》,该文是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创作《资本论》前的一部重要论文。
这篇论文揭示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他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
首先,费尔巴哈提纲的核心观点是批判异化。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现象。
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们与自然的关系被商品生产关系所取代,导致对自然的陌生和无知;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产品断裂,导致与人的本质的疏离;人们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被竞争和利益所淹没,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敌对。
费尔巴哈认为,这种异化会使人失去自身的人性,成为“异化的、受限制的、垄断的、必须服从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对象”。
其次,费尔巴哈提纲强调人的解放。
他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关系,消除异化现象,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费尔巴哈认为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关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不平等,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异化和实现人的解放。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互助,以及人与自己的自由发展,提出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的构想。
此外,费尔巴哈提纲还表达了他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他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关系的结果,意识形态是超结构的体现。
他认为,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思想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现实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条件。
他还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对认识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际行动去改变社会。
总之,费尔巴哈提纲是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身。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异化现象的揭示,强调人的解放和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
他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各条解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各条解析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尔巴哈的思想主要围绕着宗教、人性和人类解放展开,下面将按照提纲的要求对其思想进行解析。
一、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1. 宗教是人类自我投射的产物: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类对自身理想和愿望的投射,它源于人类对自身无力感和渺小感的恐惧。
宗教将人类的本性和能力投射到超自然的神明之上,使人们对神的崇拜成为超越现实的理想寄托。
2. 宗教的虚幻性: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信仰体系,它没有真实的基础和实证。
宗教的神明只是人类幻想的产物,而世界的真相和意义应该从人类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中去寻找。
3. 宗教的消极影响:费尔巴哈批判宗教对人类的消极影响,认为它使人们沉迷于超自然的幻想之中,导致对现实的逃避。
宗教还加剧了阶级和社会的分化,使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性。
二、费尔巴哈对人性的理解1. 人类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本质并非来自上帝的赋予,而是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产物。
人类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都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2. 人类的本质是有限的:费尔巴哈强调人类的有限性,他认为人类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不可能超越自身的身体和感知能力。
因此,人类应该关注和珍惜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将希望和依赖寄托于超自然力量。
3. 人类的自我解放:费尔巴哈主张人类通过自我解放来实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对宗教的依赖,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潜能,通过实践和改造社会来达到人类的解放。
三、费尔巴哈对人类解放的思考1. 人类解放的条件: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人类的解放,首先需要消除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剥削。
只有在平等和自由的社会条件下,人类才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2. 人类解放的实践:费尔巴哈强调人类解放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通过具体的社会行动来实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句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一篇论文,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之一。
下面是对该文献逐句的解读,字数可能会超过1500字,我会尽量精简内容。
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解读:这一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旧唯物主义仅仅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而没有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也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意味着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作用,只看到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表面现象。
第二条: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解读:这一条指出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它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这意味着唯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抽象的、不现实的。
第三条: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这意味着费尔巴哈虽然强调感性的客体,但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
第四条: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意味着费尔巴哈忽视了实践活动和批判在改变现实、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第五条:他只是直观地描慕坏的、端赖偶然的、之外部反思规定为与独立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状态直接相反的运动。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只是直观地描慕坏的、端赖偶然的、之外部反思规定为与独立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状态直接相反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自己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即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的唯物主义,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就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在哲学史上造成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从总体上看,它产生于两条基本原则:哲学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换言之:哲学必须拒斥“形而上学”。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是指以追溯整个世界的本原或基质为目的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新哲学必须拒斥对彼岸的绝对精神的虚构,否定脱离社会实践的求证,哲学应该关注“人类世界”,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人”身上;第二条原则是哲学必须从实践出发。
哲学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而不仅仅论证现存世界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举实践的旗帜,把“改变世界”作为哲学的使命,要求合乎人性地“安排周围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包含四重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进入到“主体原则”,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传统哲学关注“宇宙本体”、“绝对”、“抽象的物质”,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也就是主体原则,主体原则是弘扬主体的主动性和主导作用来把握世界的原则,人们是通过实践来把握世界的,对世界理解到何种程度完全用实践的尺度来规范,而不应从物的尺度来理解人,从自然的存在来把握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找到了属于人的自己的哲学。
文本中提及的“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革命的关节点。
其次哲学本身的结构由“思维与存在”的二级结构进入到“思维、实践、存在”三级结构,实现了哲学结构的根本的变革。
从哲学的二极结构向三极结构的飞跃,表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历史形态。
简单地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已经不适合现代实践活动的要求,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现实的统一,是两者的相互作用,由此实践中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已经替代了“何者第一性”这一本体论的论证的问题。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改变了形态的新唯物主义。
第三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由“物质原则”进入到“实践原则”,实现了哲学体系由封闭到开放的根本变革;自然的天然环境不是人的家园,人的家园要由人自己去营造。
旧哲学以物质的运动、变化来规范人类思维、人类社会、人类世界的发展,从“物质”出发来说明实践,而新哲学以实践活动的格局来说明社会和世界,并要求随着实践格局的时代性转变,形成新的哲学结构,实践规范着我们对“物质”、“意识”、“世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
应从实践出发来说明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体系建构原则和革命,其实质就在于此。
第四对哲学中心点的理解由“解释世界”进入到“改变世界”,实现了哲学功能的根本变革。
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将新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使命规定为改变世界的实践。
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解放,哲学本身的改革,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不在于通过物质运动来说明自然界怎样产生人,而是一种要求从实践的人及其发展来改变世界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在其深刻的时代关怀——马克思主义不满足于构筑解释世界的逻辑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是为创新一个新世界提供理论指南。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论思考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质之所以充满活力,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持久深刻的震撼力,就在于构筑它灵魂的基本精神,即由特定的实践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凝结成的基本精神。
这种精神贯穿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学说中,并通过他的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地表现出来。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却发端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把《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作为前提和基础,我们才能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堂,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室。
(二)《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在于实践观的确立。
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观点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哲的核心范畴,只有立足于实践的观点,才能阐明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以及在当代的勃勃生机。
但是“实践哲学”不是哲学的完成,恰恰是为了新时代的哲学创立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它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创造的空间。
只有那种真正重视实践、立足于人类实践、把握现实世界的哲学理论,在今天急剧变化的现实面前才有生命力,才能满足现实生活对哲学理论提出的迫切要求。
现在我们说的“与时俱进”、“创新”无不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中,实践是一种主体理性的方式来批判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自然界的存在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就是肯定自我存在的过程,这种肯定和否定的辩证法使主体和客体处于双向运动中,实践改造着客观世界,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参与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程,能动的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构造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最根本的途径,在这种意义上说,实践具有革命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终极了绝对真理、永恒真理,它是一种具体的、谦虚的、探索性的理论它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中保持着开放的、宽广的理论视野。
从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和描述现实的理论,必然得出开放的、自我修正、自我批判的原则。
尤为重要的是,实践的问题是当今最突出、最迫切、最需要深化认识的问题。
当前,时代的丰富性和问题的复杂性闻所未闻,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同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问题组合推出,全面开放与深化改革双向互动,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可以预见和不能预见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混杂,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承受的程度叠加两难,特别是理想信念的失落,伦理道德的滑坡,行为规范的失控,社会思潮的多元,面对各种问题的解答,呈现出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这当中不能不说充斥着一些迷茫、困惑、无奈、盲动的倾向,不知所以然,不知何以为。
为此,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就有了现实的紧迫性。
那么,今天学习《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掌握它的核心观念,就可以为我们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一)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理解、运用存在着很大差距。
要进一步真学、真懂、真用、真坚持。
主观主义作为实践的对立面而永远存在。
我们都会受到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坚持实践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斗争的过程。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践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为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了更加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用马克思主义“三化”来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时俱进的生动写照。
成熟的理论是建立在成熟的实践基础上的,我们的事业是开创性的事业,只能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才能实践成功。
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人民大众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毕竟是针对当时的欧洲社会实践的,我们要用于我们这个时代,要同我们这个时代的实践相结合,必须把握住我们这个时代的实践要求和特点,特别是时代的主题、任务、格局、潮流等,其实践的空间、时间、层次、变动、创新及主体、客体已远远超过了马克思时代的复杂性丰富性多变性多样性。
这是新的实践带来的,更需要通过更新的实践来解决、来推进。
始终牢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实践的观念不但要求我们不断在新的实践中把实践的思想武器为人民大众所掌握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量,更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同时,党校的教学同样或是更要奉行实践的观点,把党的思想路线全面贯彻到教学和管理之来,我们自身就要成为实践观的学习者、受益者、倡导者、创新者,彻底改变党校人思想僵化、教条主义、脱离实际、言之无物的状况,在“实践”中推进党校的改革和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紧跟新昆明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