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94301_运用信息化资源打造汽修专业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阵地,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抓住课堂主阵地。

所谓课堂教学效率,就是使学生在有时限的课堂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其便捷、强大、齐全的功能,整合教学资源来服务教学活动,是我们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汽修专业为例谈谈运用信息化教学打造汽修专业高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明显不适应现代课堂,因此新课程改革应时之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高效课堂应运而生。

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有效教学的新方向。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专业晋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运用还非常欠缺。

就目前而言,浙江省内各课改学校汽修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建设研究进展缓慢,也面对较大困难。

中职学校如何借着全国上下推行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良好契机,对集机械、电子、能源、化工、计算机等于一体的汽修专业进行信息化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笔者做了以下的实践尝试。

2 探索与实践
2.1 构建网络空间平台
依托浙江教育资源网等多种网络空间建设平台,学校已经搭建好网络空间平台,实现了学校师生个人空间建设率达100%。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网络空间建设包括课程中心、校本教材、学科文章、资源中心、研修活动、课题研究、话题研讨、案例成果等十大组成板块,要求数字化和网络化,专业空间每月更新信息条目大于50条,每月用户访问量大于1 000人次。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习通网络空间平台。

服务教师和全体学生,教师、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账号登录素材库下载学习资料。

(2)学校信息网站。

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及时上传校园网,对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理念进行反馈。

(3)信息化学生管理平台。

主要用于学生学籍管理、学分管理、成绩处理与分析等。

(4)家校互联网络平台。

主要用于家校互联、成绩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师生管理等。

(5)校园建有班级QQ群、微信群、钉钉群。

2.2 构建信息化资源库
目前浙江省汽修教学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宁波、杭州、嘉兴等地区汽修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先进。

他们在技能大赛、就业和高职考等方面较为突出,但省内地区间的发展参差不齐,部分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实训基地
运用信息化资源
打造汽修专业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叶永平
12
建设等方面发展缓慢,改革投入力度不足,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形式去改变现状。

建立本校汽修专业教学资源素材库,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资源共享,是有效途径之一。

2.2.1 教学资源合理分类
汽修专业教学资源素材库,其内容主要涵盖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通用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的资源。

按应用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行业技术标准、课程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微)视频、实训项目指导、考核试题、教学案例、技能竞赛等内容。

其中行业技术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从业资格标准等3种类型。

这几年我校汽修教师参加过信息化、优质课、公开课比武。

通过竞赛,全面提高了汽修专业教师技术运用水平,提高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学校鼓励汽修专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一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案例。

在汽修教研组安排分工下,在《新能源汽车》《汽车钣金》《汽车喷漆》《发动机拆装》《汽车底盘电器》等教材中选取典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案例,包括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教案)、实施过程(教学过程)、实施效果(教学反思)等要素;每个案例记录不少于2个教学改革的教学录像(课前准备、教学记录、示范录像、学生评价);教学改革案例在学校专业教学网站上共享,完成后在资源网上共享。

只要我们找准信息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结合点,就能达到推出高层次公开课、优质课,扩大信息化技术对教育、教学、管理有效覆盖的目的。

2.2.2 教学资源有效维护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的更新也十分迅速。

因此教学资源的收集、上传、整合、更新,亦需要我们教师密切关注和及时跟进。

我校汽修教研组由教研组长带头分工、布置并收集本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汽修教师外出培训和参加各类竞技比赛的相关教学资源。

按照教学资源库的分类,由专人负责教学资源的上传、维护和定期更新,确保资源的及时性。

信息化资源库的构建能够让汽修教师全面、快捷地共享汽修教学资源,从而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促进我校汽修专业整体的发展。

2.2.3 构建信息化课堂模式
汽修专业信息化资源库的构建为我们实施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经过我校所有汽修专业教师的集体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以下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

2.2.
3.1 课前“预热”
(1)教师备课。

有效的备课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应仔细研读资源库内的课程纲要及行业技术标准,以便备课时“心中有大纲”。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资源库中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如在教授气缸盖的拆装与检测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时,以前笔者都是利用图片进行导入。

图片是静态的,学生不容易感受到。

通过资源库的搜索,找到了一段相关的微视频。

在课堂上播放微视频进行课堂导入,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观看,这无疑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增添了一分色彩。

(2)学生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生在上课前如果能够有效地熟悉学习的内容,课堂效率将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只能发纸质材料让学生进行新课预习,他们只能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而汽修专业课,大部分是实践操作课。

资源库的诞生,让学生的课前预习途径和方式更加多样化。

如学生可以到资源库上去下载电子学案进行自学,并且可以搜索观看有关操作视频。

然后将预习后的问题上传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有
14
的放矢”地讲解。

通过预习,使学生熟悉课堂操作步骤,增强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2.
3.2 课堂“实战”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直观、高效。

教师整合资源库中的优秀教学课件和教学微视频,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如课前5 min,通过PP T展示并讲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轻松上阵”,豁然开朗;课中,播放一些制作优秀的微视频,帮助教师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瓶颈”,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课末,运用思维导图和评价图表等方式,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和重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某汽修课堂具体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课堂实践证明采用了信息化手段,将课堂实时反馈,使移动端变为便捷学习的工具。

任务驱动,循序渐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有效地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实施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无形中切换了教师课堂角色,由主体变成了主导,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思考,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3.3 课堂课后“观效”
课后测验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从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授课效果。

传统的检测模式,教师一般会布置纸质稿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习题,然后教师批改后讲评。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的课外“观察效果”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

学生可以通过语音打卡或者视频打卡的形式完成一些实践操作作业。

如在教授门板修复中的子任务锤子的使用后,可以让学生在家中使用锤子在白纸上进行敲击模拟练习并视频打卡。

通过观看学生发来的视频,可
以全面地了解他们对锤子使用的掌握
情况。

如果白纸上的锤痕不够圆整,说
明学生操作方法存在问题。

对于这些问
题,教师可以通过钉钉或微信平台与学
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及时纠正
和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
学效率。

2.2.
3.4 课后反思
我校为培养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业务竞赛能力,在硬件设施建设
上加大了投资。

例如建造学校录播教
室,并投入使用,让我们的教师可以在
课后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从而帮助他
们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学校力求建立多样化的教师成长平台,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和学科课题研究,这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的另一种展示。

所有的这些成果成
熟后,上传校信息化资源库,供其他教师借鉴和学
习,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图1 教学流程
3 收获与成效
多年来,我校汽修专业全面运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在不断实践中调适,取得一定的成效。

近年,汽修组共14位青年教师都致力于探究信息化技术在汽修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特别是应用于2018级180多位学生,教学成效明显。

在2020年、2021年的“新能源项目”大赛中,我校学生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省级二等奖1次。

4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在2020年、2021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运用信息化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条正确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虽然在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些许不足,但只要我们教师愿意实践尝试,信息资源化教学这条船必将带领我们驶向远方。

(收稿日期:2023-03-06)
我校的IMI班级已经开展了四届,针对IMI课堂体系和教学要求下,我校和宁波轿辰集团合作,顺利开展基于IMI课堂下的现代学徒制,并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进行理实一体化综合教学。

但是英国IMI培训课堂是基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下进行的,他们的教学在企业的时间较长,学校的学习时间较短,而针对我国的国情,在教学实践中压缩了企业的学习时间,因此笔者提出在中职汽修IMI课程体系下进行“微实践”活动的教学,来改善因为国情不同和教学体制不同而导致的一些差异,从“微实践”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

1 英国IMI课程体系概述
英国IMI课程体系是一种“完整职业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既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是介绍汽车各系统故障现象、故障检测诊断及排除方法。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培养汽车故障维修方面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

因此IMI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系统为主或者以简单的实训项目为主的课程模式,而是根据实际的企业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授课内容,因此在IMI课程的实训内容更贴合企业实际操作需求,而实践操作比以往的教学更多,从而需要更多的企业实践来支撑整个课程。

2 “微实践”的设想
如何来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来适应IMI课程在我校的顺利开展,笔者根据微课的“短、小、精、趣”等特点,结合实训项目化教学的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有效等教学特点,提出了“微实践”的设想。

通过更多的“微实践”来促进教学的探究活动。

“微实践”,顾名思义,对于大型的实践活动来讲,是一种小型的探究教学活动,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探究形
中职汽修IMI课程体系下“微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 陈 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