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记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枝花市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记实
文秘114原创投稿
借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平台促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攀枝花市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记实
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局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七日
题记:
作为资源开发型城市,特定的资源禀赋特色,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攀枝花市建设初期“先生产后生活”特定的开发建设模式,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布局,城市环保基础设施薄弱,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钒钛、钢铁、火电、水电、冶炼、建材、煤炭洗选、矿产洗选汇集的资源粗放型原始开发利用模式,这一过程既是资源掠夺式发展的过程,也是“输出资源、留下污染”的过程。

如何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良性循环,攀枝花市通过这几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借助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平台,倾力打造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调整开发战略,着力解决结构性矛盾,加强环境保护,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

艰苦的努力获得了回报的喜悦:20xx年以来,一举甩掉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钒钛之都”。

20xx年10月20日,通过四川省环境保护模
范城市技术核查,20xx年2月5日,通过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验收。

20xx年、20xx年、20xx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80.7%、83.8%、90.2%。

在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活动中,攀枝花市的基本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创模工作决心
攀枝花市特定的资源禀赋特点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的粗放型开发模式,直接衍生了结构性污染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排放集中、治理难度大、环境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

一度时期内,这些问题积淀暴发,使我市环保工作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20xx年发生了川投电冶黄磷厂“7.2污染事故”,20xx年,被戴上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20xx年,我市环境问题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曝光,部分企业被挂牌督办。

三次事件,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全市上下产生了强烈震撼,深刻地意识到了环境形势的严峻性。

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要实现省委确定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工作取向,要把攀枝花建设成高水平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必须以更宽阔的视野重新审视环保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大力推进环保工作,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环境问题。

必须统筹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开发、治理、保护同步的原则,尽快解决加快发展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资源综合利
用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必须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切实解决问题。

市委、市政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创模攻坚动员会、中心组理论学习会、创模指挥部攻坚联席会、企业家座谈会、市委市政府与大企业工作对接会等形式,不断统一全市广大干部思想,提高对环保工作的认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环保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环保”的科学理念,紧紧围绕发展和为民两大主题,确定了“省模创建确保成功,国模创建扎实推进”的年度工作目标,将创模作为第一项民生工程加以落实,为加快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为科学发展打造更好的环境质量,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环境保障。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创模机制
第一,科学编制创模工作规划。

针对我市作为资源型重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上游敏感区域、地处于高山峡谷的特点,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环境容量的现实情况,基于全市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考虑,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要求,按照“全面达标、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强、适当超前”等原则,在充分考虑创模指标动态变化的前提下,我市于20xx年底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对创模规划进行了编制。

在全面分析我市城市发展现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发展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城市建设现状和城市环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共分六个专题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控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
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研究,形成了六个专项工作规划。

通过创模规划的编制,为指导创模工作有序开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精心组织,创建四个创模机制。

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攀枝花市创新工作思路,建立了四个创模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了工作有效推动机制。

根据创模形势和任务,
按照“统一指挥、领导包抓、部门协作、企业落实、责任到位、严格奖惩”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了组织领导体系。

首先,建立完善了市创模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的“一办四组八部”的组织机构,8个专项指挥部由市级领导和攀钢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把省模29项考核指标全部落实到各个专项指挥部;其次,根据我市环保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制定8个创模专项行动计划和8个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时间节点、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第三,实行了市级领导包抓重点工作责任制,16名市委常委和市政府领导都明确了包抓工作重点,市人大、市政协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参与到创模工作中来,从具体工作层面推动创模进程,进一步确保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形成了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

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利用创模办主任会议、成员单位和专项指
挥部联络员会议等形式,通过信息、简报、专题调研定量考核等办法,使各专项指挥部之间、部门之间、县(区)之间以及部门与县(区)之间,信息渠道畅通,工作沟通协调和运转顺畅,全市力量得到充分整合和有效发挥,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形成了有效的督查督办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市创模指挥部督查组工作,会同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目标督查办、市政府目标督查办,紧紧围绕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推动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工作监督和督查督办,促进了工作落实。

四是形成了有效的工作考核机制。

按照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奖惩办法》和党政“一把手”环保目标考核要求,强化了考核工作。

以定期检查、公开通报、媒体公示、专项督办等方式,真正实现了创模工作“认识、责任、措施、投入、管理”五到位,确保了政令畅通。

三、以人为本,综合整治,积极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按照“创模为了人民、创模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总体要求,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入手,切实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全面开展了西区环境综合整治。

西区是我市环境污染重点区域,由于其独特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城市建设等综合因素影响,西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20xx年只有2.6%。

为此,我市从20xx年起全面实施西区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工业污染治理、完善道路交通设、实施交通分流、组织居民搬迁、严格监管道路运输抛洒污染等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西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二是全面开展了城市扬尘综合整治。

认真实施工业企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计划。

把攀钢、攀煤、钒钛
产业园区等工业企业料场、渣场、装卸场作为整治重点,对55家企业下达了《面源污染整改通知书》,采取建蓬、围墙、洒水和路面硬化等措施进行整治,取得了较好效果。

努力控制道路运输扬尘。

发放各类宣传资料7.7万余份,对15.6万余名驾驶员进行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投入执法人员1.3万人次,处理超限超载、未盖蓬布或蓬布遮盖不严等违规车辆4.3万余车次,责令当事人清扫路面9万余平方米,使运输抛洒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积极整治建筑施工现场。

对300多个项目400余家建筑工地进行了整治,现场进行湿法作业,进出车辆进行覆盖。

与此同时,加密了城区洒水频次,加大了日常清扫保洁力度。

三是全面开展噪声污染整治。

对341家工业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有效控制工业噪声污染。

对城区100余家工地进行了整治,使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得到较大改善。

对夜间餐饮、露天烧烤场所进行整治,使社会生活噪声扰民现象大幅减少。

对全市200余家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了清理整治,减少了文化娱乐噪声。

采用修补路面、疏通道路、设置禁鸣区等手段,有效控制了交通干线噪声。

四是全面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20xx年以来,共抽检、巡查车辆52640多台次,限期整改尾气超标车21480多台次,处罚13400余台次,机动车环保年检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五是全面开展沿江水环境整治。

20xx年以来,以创优、创卫、创模为契机,强化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对河道及岸坡进行清理,对沿江两岸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

强化了排污口整治,攀钢江O、江3号排污口整治工程投资4000余万元,将于今年内完成整治,实现回用。

投入
730万元对沿江其他5处排污口进行了整治。

与此同时,强化了摩梭河、大河、巴关河、沿江沟、马家田沟、灰老沟等重点部位整治。

特别是摩梭河、沿江沟、马家田沟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实施工程治理,效果明显。

六是全面开展餐饮油烟污染防治。

我市餐饮业规模小、分布散、选址不合理、设施不完善、上宅下店的特点比较突出,油烟扰民问题时有发生。

创模以来,我市对餐饮企业进行了全面规范,油烟污染得到控制。

四、突出重点,强化治理,全力推进减排工程落实
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结构的特点,攀枝花主要污染物总量大、排放集中、治理难度大,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市把减排工作作为创模的重点和难点予以落实。

一是认真实施二氧化硫减排计划。

20xx 年至20xx年,限期治理项目共削减二氧化硫约5000吨。

今年,以攀钢为重点的工程减排措施全面落实,各项目完成后,预计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约3.5万吨。

攀钢6#烧结机二氧化硫治理,总投资9094万元,预计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1.2万吨,计划12月底前竣工投入运行;异地新建360㎡烧结机配套烟气脱硫设施替代1#、2#老烧结机项目,概算投资7亿元,预计年削减二氧化硫1.1万吨,计划年底完成主体工程,20xx年3月建成投产;攀钢发电厂3台发电机组二氧化硫治理项目,投资8500万元,预计年削减二氧化硫0.7万吨,并确保于12月底前竣工投入运行。

恒弘球团等其他8个二氧化硫治理项目,投资1.3亿元,预计年削减二氧化硫0.44万吨。

同时,积极推进结构减排。

在影响工业产值约11亿元,减少就业岗位4000余个的
情况下,痛下决心,对22个污染大、能耗高的企业或生产装置集中实施“关、停、并、转”,预计年削减二氧化硫约20xx吨。

二是积极推进COD减排工程。

20xx年以来,建成了炳草岗、清香坪和仁和污水处理厂,实施了攀煤(集团)公司花山矿矿井废水治理、大宝鼎矿矿井废水治理等项目。

大渡口污水处理厂、盐边污水处理厂、米易污水处理厂、小沙坝污水处理厂正加快推进。

三是努力控制烟粉尘排放。

20xx年至20xx年,限期治理项目累计削减烟粉尘排放约45000吨/年。

今年实施的22个“关、停、并、转”项目预计年削减烟粉尘约4800吨;攀钢煤化工厂投资13.8亿元,异地新建3、4号焦炉淘汰1-4号焦炉项目,预计年削减烟粉尘约7000吨,4号高炉出铁场除尘系统完善、热电厂7号锅炉烟尘治理等项目年内完成后将进一步削减烟粉尘排放,全市扬尘、面源污染治理也有力推动了烟粉尘削减。

四是积极推进限期治理项目落实。

20xx年至20xx年我市投入资金近30亿元,累计限期治理污染源项目397个。

今年,省政府对我市6家工业企业和1家畜禽养殖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计划,市政府下达了17家限期治理项目,目前,各项目正按计划顺利推进。

五是加快了落后产能淘汰步伐。

20xx年至20xx年,我市关闭、淘汰和取缔了近90家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城市规划、污染重、能耗高的企业。

今年,进一步加快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

五、强化监管,严格执法,着力规范企业环境行为
企业是污染治理的主体,为切实增强企业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我市全面加强了执法监管和服务指导。

一是加强了执法监管。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中央电视台曝光我市环境问题以后,我市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了执法监管工作。

20xx年以来,全市共计出动环境监察人员近15000余人次,监察企业8000余家次。

仅今年,就出动人员4000余人次,监察企业近3000家次,查处投诉600余件,查出违法问题600余个,提出整改意见800余条,对151家次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24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排放要求的企业进行了停产整改,立案查处31起违法案件。

二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走阳光治污之路,对故意偷排漏排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采取顶格处罚、停产整改、公开曝光和通报银行等四条措施及时处理到位,通过对个别企业偷漏排环境违法行为的公开曝光和严厉处罚,形成了环保执法的高压态势,扭转了企业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被动局面。

三是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参与和监督。

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模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志愿者、民间环保组织以及普通市民中聘请了60名环保义务监督员,对环保部门执法和企业环境行为进行双向监督;同时,制定了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全面开展了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为有效预防和杜绝重大环境安全事故和环境影响事件发生,近年来,我市围绕尾矿库、焦化废水处理系统、涉氯涉酸装置、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辐照装置等重点部位、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环境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整治,确保了环境安全。

“5.12”汶川大地震和攀枝花“8.30”地震后,我市进一步强化了该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以上措施,总体上讲,
企业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企业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事件明显减少,企业环境行为进一步规范,重点污染源保持持续稳定达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安全形势大大改观。

六、提高门槛,严格准入,全面加强建设项目管理
我市着力制定完善了《关于工业布局总体规划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促进攀枝花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环保“十一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攀钢“十一五”发展规划环评等意见和办法,进一步突出了环境保护的地位和要求,为环保工作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按照把住源头,不欠新账的要求,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从项目选址、环评审批、“三同时”制度执行、试生产和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

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

坚持做到: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达不到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和未完成总量减排的企业,项目坚决不批;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的项目,坚决不批。

完善建设项目试生产管理制度,不执行“三同时”的项目坚决不允许投产;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未批先建、竣工后规定时间内未通过环保验收、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试生产项目及时坚决停产。

全市大中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七、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全面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为适应环保工作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市结合实际,切实加强环保队
伍建设,环保工作组织保障更加有力。

一是进一步强化机构建设。

20xx 年,在全市机构改革、编制压缩的情况下,我市配备行政编制23人,事业编制40人,完成了各区县环保局和环境监察大队的组建工作。

今年,进一步明确了机构编制,全面启动了各区县环境监测站建设。

去年以来,为市环保局增加了4名行政编制、10名事业编制,相继成立了钒钛产业园区环保分局、环保信息中心、宣教中心。

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同意成立评估中心,机构编制部门正在按程序办理。

二是全面加强能力建设。

去年,为市环保局增加了4台执法车辆,市财政投入300余万元用于监测能力建设,省环保局还配备了价值290余万元的应急监测车辆和两台执法车。

今年,我市已投入1100万元,用于市、县区环境监察、监测机构达标建设。

同时,还编列创模日常工作经费预算1000万元,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努力改善工作条件。

为环保局调剂新增500余平方米办公用房,并将环保局办公用房纳入全市第一批统一规划的行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计划。

市环境监测站试验及办公用房正在落实过程中;盐边县环保局已经迁入新场所办公;仁和区、西区环保局新调剂办公用房正在装修;米易县环保局办公楼正在新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