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如“更定”“毳衣”“沆砀”等。

-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句式,如判断句“是金陵人”等。

- 能够用自己的话准确翻译全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淡淡的愁绪,理解作者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心境。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并积累文言字词,准确翻译课文。

- 体会白描手法在文中描写雪景和人物上的运用。

- 感受作者的孤高情怀。

2.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淡淡的孤独、对往昔的怀念等。

-
深入体会白描手法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

在课堂上,将安排多次诵读。

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如“强(qiǎng)饮”;再读时,要求读通顺句子,注意句子的停顿,如“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最后在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读出作者的孤高和淡淡的惆怅。

-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示范诵读,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语调、节奏。

同时,通过分组诵读、个人诵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 讨论法
-
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以及作者的情感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讨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字的含义。

每个小组可以先进行内部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发表小组的观点,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反驳。

-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境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雪景描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雪景图片或视频,创设出与课文相似的情境。

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下,再去体会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意境。

-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富有感情地诵读描写雪景的句子,想象自己置身于湖心亭看雪的场景中,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雪”字,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一提到雪,你们会想到什么呢?是岑参笔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雪景,还是毛泽东诗词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磅礴气势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雪的印象和感受。

2.
接着教师说:“今天,我们要跟随明代文人张岱,去西湖湖心亭看一场别具一格的雪。

”从而引出课文《湖心亭看雪》。

(二)知识讲解(12分钟)
1. 作者及背景介绍
- 教师介绍作者张岱(1597 -
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讲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明朝灭亡后,张岱经历了从富贵到落魄的巨大转变。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他把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之中。

2. 初读课文,正音识字
-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标记出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音。

例如“毳(cuì)衣”“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等。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纠正读音错误。

3.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对于一些重点字词,如“更定”(晚上八时左右)、“余拏(ná)一小舟”(我撑着一叶小船)等,要详细讲解其含义和用法。

-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特殊句式的讲解。

如“是金陵人”是判断句,应翻译为“(他们)是金陵人”。

-
每翻译完一段,教师可以提问一两名学生,让他们口头翻译该段,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文本分析(20分钟)
1. 雪景描写
-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
-
首先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里用“雾凇沆砀”直接描写了西湖雪夜的雾气弥漫,然后用“上下一白”简洁地写出了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给人以空旷、辽远之感。

-
再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运用了白描手法。

教师讲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即不渲染、不烘托,只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事物的轮廓。

这里把长堤比作“一痕”,湖心亭比作“一点”,船比作“一芥”,人比作“两三粒”,形象地写出了在大雪的覆盖下,景物的渺小和朦胧,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

-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种描写的妙处,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雪景之中,然后请学生描述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

2. 人物描写
-
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虽然不多,但也很精彩。

如“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句,通过金陵人的话,表现出他们在湖心亭遇到作者时的惊喜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在这样的大雪天里,像他们这样有闲情雅致来湖心亭看雪的人是很少的。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饮”,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勉强,可能是因为自己本是来独自赏雪,却被人打扰,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应酬之感。

-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3. 主题与情感探究
教师提问:“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你们觉得作者仅仅是在描写雪景和一次湖心亭看雪的经历吗?”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作者在文中不仅仅是描写雪景,更是通过雪景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在明亡后,他的这种遗世独立的赏雪行为,反映出他的孤高自赏。

而文中的“痴”字,是理解作者情感的关键。

这个“痴”字,既有对雪景的痴迷,也有对往昔生活的怀念,更有一种不随流俗、孤独落寞的情怀。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 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 是日更定矣()
- 余拏一小舟()
- 上下一白()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
- 是:这。

- 拏:撑(船)。

- 一:全。

- 焉得:哪能。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
-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话。

答案:这几句话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西湖雪景的空旷、寂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绘出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长堤、湖心亭、船、人等在大雪中的形象简洁地勾勒出来,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表现出作者的孤高情怀。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通过初读课文,我们解决了字音、字词的问题,并且能够准确地翻译全文。

在文本分析中,我们重点探讨了文中雪景描写的妙处,体会了白描手法的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还分析了人物描写以及作者的情感。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张岱,他在雪景中寄托了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和不随流俗的情怀。


2. 强调文言文学习中诵读、积累字词和理解作者情感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全文。

2. 以“雪景”为主题,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在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可能是因为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缺乏自信。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提前设置一些更具引导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例如可以引入更多张岱在明亡前后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他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