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分析某一地区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难点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地理问题。
(2)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三、知识梳理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
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二)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1、气候与地貌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多的地区,地表径流丰富,容
易侵蚀地表,形成沟谷、峡谷等地貌;降水少的地区,风力作用强烈,多形成风蚀地貌。
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地阻挡气流,迎风坡降水多,背
风坡降水少;地势高低会影响气温,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气候与水文
气候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影响河流水
量的大小和水位的高低;气温影响河流的结冰期。
水文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湖泊、水库等可以调节局部气候,
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3、气候与生物
气候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决定了生物的种类和分布,不
同的气候条件下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生物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森林可以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4、气候与土壤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
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
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温暖湿润的气
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较低。
土壤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比热容和反射率等特性会影
响局部气候。
5、地貌与水文
地貌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地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平
原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
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会塑
造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峡谷、冲积扇、三角洲等。
6、地貌与生物
地貌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地的垂直分异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的根系可以保持土壤,减少水
土流失,生物的活动也可以改变地貌形态。
7、水文与生物
水文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水域的
大小和水质的好坏会影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生物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
少河流的含沙量;水生生物可以净化水质。
8、土壤与生物
土壤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场所和养分。
生物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为土壤提供了
有机质,生物的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
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地表水缺乏,河流多为内流河,风力作用显著,形成了大片的荒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北地区的气候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他
地理要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在热带雨林地区,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气候变得干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通过物质和能量的
交换影响到其他区域。
例如,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河道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
(四)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1、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有助于我们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在分析某一地理问题时,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2、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破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否则会
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例如,过度开垦会导致土地荒漠化,过度砍
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四、课堂探究
1、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举例说明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
产生怎样的影响?
3、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减
少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破坏?
五、课后练习
1、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问题。
(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大气环流
B 太阳辐射
C 地理位置
D 下垫面状况
(2)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哪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A 气候
B 地形
C 植被
D 河流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材料二: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如南美洲西海岸暴雨成灾,澳大利亚东部干旱等。
(1)分析厄尔尼诺现象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些表现?
(2)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六、学习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