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班级量化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好班级量化管理
班级量化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我简单列举四条:1、量化标准难以确定
面面俱到的班级量化管理,看似非常细致,但在实施过程中非常繁琐麻烦,学生的感觉也会由新鲜变得厌烦,这个量化标准就会慢慢地被束之高阁,被大家所遗弃。

而挂一漏万的班级量化标准,也未免过于粗放,那样的量化管理更是流于形式,班级管理也没有具体、明确的抓手。

2、谁来检查、谁来登统
量化标准制定出来后,就要有人来负责检查、登统。

我们可以看看某些班级的量化表:迟到扣1分、上自习说话扣2分、值日不干净扣1分、抄作业扣3分、未交作业扣2分、迟交作业扣1分、未穿校服扣1分···这种班级量化表的扣分项目不仅多,而且扣分数值还不相等。

我明白这些班主任的良苦用心,但是检查、登统的工作量也未免太大了,我一想到这就头疼。

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谁也没有多余的心思、精力、时间去放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

3、班级量化本是为了助力班级管理,却很容易衍生出其他问题
实施班级量化,原本的目的是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会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偏袒、
包庇、针对等。

原本和谐友善的同学关系,很有可能因为个别同学的随意加、减分数而闹出矛盾、隔阂。

这样的班级量化管理,只会是越管越乱、越管越差!
4、不合理的量化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因为我真正了解过某些以精细化管理著称的名校。

在这所学校里,每个年级都有专门的值班老师负责检查本年级学生的正课、自习状态,记录并通报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

比如:上课瞌睡、同桌闲聊、偷看闲书等。

说到这,大家可能感觉这样的管理很负责、很用心,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有些年级领导为了突出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走向了“精益求精”的道路。

他开始要求巡查老师检查学生挠头、抖腿、转笔、长时间翻找等一些不利于学习的“违纪行为”!一时间,学生担惊受怕犹如惊弓之鸟,因为被抓三次就要请家长来校“喝茶”。

这种搞得学生神经紧绷、紧张兮兮的量化管理,怎能有利于学生发展。

这种管理下的学生是可怜、可悲的,提出这种管理的领导是可恨、可恶的。

难道量化管理真的如我刚才所讲一文不值吗?什么样的量化管理才是好的量化管理?在真正谈及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明确两个观点。

一是量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是所有的班级管理都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只有弄明白这两点,我们才能制定出有利于班级发展的量化方案。

下面,我就简单地谈一谈我对班级量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量化管理可以层次化展开、重点化推进。

很多老师一想到班级量化表中的条条框框就头疼,这种头疼的感觉,学生肯定有!谁愿意被这么多的条条框框束缚着呀!所以为了避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层次化展开、重点化推进。

举个小例子:开学第一个月,我计划把班级的卫生、课间纪律、自习状态抓一抓,来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

如何层次化展开、重点化推进呢?
我们可以在9.11—9.17这一周重点量化学生的卫生——由劳动委员牵头,各小组长配合、监督,重点检查三项内容:课桌上的书本是否摆放整齐、课桌下是否干净整洁、座位方圆0.5米是否有垃圾。

我相信通过这一周的重点管理,班级卫生会有明显改善。

然后我们在9.18—9.24这一周重点量化课间纪律——由纪律委员牵头,各小组长配合、监督,重点检查两项内容:课间教室内是否有说笑打闹现象、课间教室内是否有大声喧哗现象。

当然,中间可以穿插一下卫生检查,这也算对上周量化成果的一个巩固。

后面的量化工作,以此类推即可···
让每周的量化管理都有重点,如此一来,学生清楚、老师也轻松,班干部轮流上岗也不是那么花费精力。

虽然小组长每周都有配合、监督工作,但是工作量也不大。

这样一来,我们就从繁琐的量化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了。

二、该管的地方要管,该放的地方也要放
量化管理,有时需要班主任睁一眼闭一只眼。

学生不是完人,学生也有放松、犯错的权利。

班主任没必要把所有的问题都量化出来,
该糊涂的时候,也要糊涂一下。

《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话是“围师必阙”。

意思是围剿敌人的时候,要留出一个缺口,以免敌人困兽犹斗、殊死反抗。

学生违纪,确实让班主任头疼。

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学生违纪的过程也是释放心理压力的过程。

大家都是一线老师,我相信大家都有一种感受:近年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在太多了。

但大家细想一下,在心理问题生里面是不是很少找到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所以说,适当的情感、行为宣泄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减压方式。

如果班级管理过于细致、负责的话,不仅会让老师很累,还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引发出心理问题。

如此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至于班主任该如何糊涂,这就得需要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来拿捏了。

三、量化管理,需要“扣分”,但更需要“加分”
我见过很多版本的班级量化表,可是大多数的班级量化表只是涉及到扣分项,少有加分项。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确实要指出学生的问题,毕竟“教不严,师之惰”,可是我们更要肯定学生的优点;我们要告诉学生不要做什么,但更要告诉学生要做什么。

所以,各位班主任在设计班级量化表格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进去一些正面、肯定教育,合理地设计一些加分内容,该肯定的肯定,该表扬的表扬。

四、不要把量化管理当做管理常态
上面,我已经提到过:量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我认为班级量化管理只是帮助班级步入正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班级管理常态。

当班级已经步入正轨,学生的行为习惯已经基本养成后,班级量化管理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当然,如果你发现用了一段时间的班级量化管理,班风、学风、学生状态没有丝毫起色,说明你的班级管理肯定还存在其他问题或者你的量化管理根本没有落到实处。

这时,更要对班级量化管理进行思索,而不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写到最后:
班级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也没有放之四海皆为准的方法。

这个方法放在他的班级好用,但是放在你的班级就不一定好用。

所有的班级管理方法,班主任老师都要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因地制宜、因生制宜,要多改进、多优化,让这些方法变成适用于自己班级的好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