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10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10首
1.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篇一悯农二首·其二
李绅〔唐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2.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篇二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3.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篇三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疑:好像。
举头:抬头。
4.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篇四相思
王维〔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
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5.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篇五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6.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篇六独坐敬亭山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
7.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篇七梅花
朝代:宋朝
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翻译/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地。
3.知:知道
4.为:因为。
5.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8.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篇八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
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9.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篇九寻隐者不遇
朝代:唐朝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⑴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10.适合四岁宝宝背的唐诗篇十咏柳
朝代:唐朝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译文
如同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
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
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注释
1.咏:歌颂、赞美。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该诗描写的是垂柳。
2.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3.妆成: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5.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6.二月: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似:好像,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