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2)“五一”期间,市长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3)它深沉而执着,需要你敞开胸怀去感知,去,去吟咏,它是行动,是实践,期待你用一生去叙述。

A . 投降分别品味
B . 投诚分别品位
C . 投降分头品味
D . 投诚分头品位
2. (2分)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③在遮天蔽日的山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出没其间。

④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和森林带。

⑤各类森林鸟类,鸣声不断。

A . ③⑤①②④
B . ④①⑤②③
C . ③⑤④①②
D . ④②①③⑤
3. (2分) (2017高三下·武清月考)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时间,由早到晚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②及其日中如探汤③奄奄黄昏后④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⑤寂寂人定初
A . ①④②③⑤
B . ⑤①②④③
C . ①②④③⑤
D . ②④③⑤①
4. (2分)阅读右面这幅丰子恺的漫画,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 要做生活中的强者
B . 要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
C . 生活中难免有挫折,要及时改变方向
D . 生活中遇到挫折后,应该从容淡定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5. (14分)(2018·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

以材雄称。

少事秦王幕府,从征讨有功,擢累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

预诛隐太子尤力。

王即位,拜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邑千户。

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

李靖讨吐谷浑,以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

师次鄯州,议所向。

君集曰:“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

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若遁岨山谷,克之实难。

”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讨。

王麴文泰笑曰:“唐去我七千里,碛卤二千里无水草,冬风裂肌,夏风
如焚,行贾至者百之一,安能致大兵乎?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

”君集次碛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袭位。

进营柳谷,候骑言国方葬死君,诸将请袭之。

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龚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间,非问罪也。

”于是鼓而前。

贼婴城自守,遣谕之,不下。

乃刊木塞堑,引撞车毁其堞,飞石如雨,所向无敢当,因拔其城,俘男女七千,进围都城,智盛乃降。

高昌平,君集刻石纪功还。

初,君集配没罪人不以闻,又私取珍宝、妇女,将士因亦盗入,不能制。

及还京师,有司劾之,诏君集诣狱簿对。

君集自恃有功,以它罪被系,居怏怏不平。

皇太子承乾数有过,虑废,知君集犯望,因其婿贺兰楚石为千牛,私引君集入,问自安计。

君集举手谓曰:“此手当为殿下用之。

”又遣楚石语承乾曰:“魏王得爱,陛下若有诏召,愿毋轻入。

”承乾纳之。

承乾事觉,捕君集下狱。

帝自临问,曰: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

君集辞穷不能对。

帝语群臣曰:“君集于国有功,朕不忍置诸法,将丐其命,公卿其许我乎?”君臣皆曰:“君集罪大逆不道,请论如法。

”帝乃谓曰:“与公诀矣,今而后,徒见公遗像已!”因泣下,遂斩之,籍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
(1)下列对文中划线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靖然其计,简锐士简:挑选
B . 君集配没罪人不以闻闻:听说,知闻
C . 诏君集诣狱簿对簿对:受审问
D . 君集辞穷不能对辞穷:因理亏而无话可说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为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有此称,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

B . 兵部,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 . 袭位,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尊位。

整个封建时代,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均可父子相承。

D . 刻石,指古代皇帝或大臣为纪念某重大功业而刻立碑碣,又称勒石。

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即用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后勒石纪功的典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候君集少年时便在秦王李世民幕府做事,跟随其征战立下功劳。

后来,在参与谋划诛除隐太子时尤为得力,李世民对其封赏有加。

B . 侯君集很有军事才能,在征讨吐谷浑的时候正确地分析形势,向李靖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带精兵深入追敌,最终克敌制胜。

C . 侯君集恃功违法,被治罪后怏怏不乐,太子李承乾趁机拉拢他,侯君集表示愿为太子效力,并为太子出谋划策。

D . 太子谋反事败,侯君集被捕入狱,太宗亲自审问,虽感念他的功劳,但仍挥泪将其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

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②君集于国有功,朕不忍置诸法,将丐其命,公卿其许我乎?
6. (15分) (2019高一下·莆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

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

稍长,博通古今。

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

以文学闻于时。

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

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

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

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

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

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

时议礼者蜂起。

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

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

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

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

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

”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

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

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

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

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

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

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

”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
文不署洪武年号
B .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C .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D .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

B . 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C . 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D . 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

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

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 . 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

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C . 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

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 . 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

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

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②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7. (10分) (2017高三下·新津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

景阳:陈朝宫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

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

③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④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李白《金陵三首》:“山似洛阳多。


(1)
找出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A . 首联“残”和“空”两个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

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B . 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通过松楸荒冢,残宫禾黍来表现金陵的衰败景象。

C . 颈联“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颈联寄寓了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D . 尾联的英雄指的是抓住陈后主,灭掉陈朝的隋朝将士,正是他们见证了金陵城的由盛转衰。

E . 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
沉忧思。

(2)
请从诗歌“起承转合”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6高二下·海南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________,________,其何以行之哉?”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

________,则不复也。


④子曰:“弟子入则孝,________,谨而信,________。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⑤________,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

五、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45分)
9. (12分) (2018高二上·会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

吉普车是老朱的。

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

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

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

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

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

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

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

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

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
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

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

“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

没办法,乡里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

忙了一秋天。

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

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

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

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

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

”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

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

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

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

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

”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 . 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

C . 小说善于运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 . 小说构思巧妙,三个扶贫故事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故事结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写了三个扶贫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10. (9分) (2015高二上·河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
古代丝绸之路,从时间上看,跨越2000多年,历经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从地理类型来看,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依据商品类型可细分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等。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得以与西方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葡萄、石榴、琥珀等物品互通有无。

在此基础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郑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七下西洋,与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同样的作用。

事实上,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很早就开始了。

从希腊考古和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公元前6世纪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已传入希腊。

战国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者就将当时的中原地区认定为与丝绸相关的地区,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将中国称为“赛里斯”,“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是“丝”之意。

从古代中国的情况看,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西征犬戎就曾到达中亚一带,沿路还将丝绸、黄金、贝带和朱丹等中原物品馈赠给当地部落首领。

尽管《穆天子传》等带有神话色彩,但却提供了古代各族分布、迁徙和交往的历史素材,描述了古代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基本状况。

学界有人认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开通丝绸之路。

事实上,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传达汉朝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抗击匈奴的愿望,尽管这一目标并没有达成,但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

此后,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当然,在讨论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时,不仅要关注中国在沟通西域方面的举措,也要关注中亚和欧洲在构筑丝绸之路中所起的作用。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帝国崛起,其地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为了密切宫廷与各郡的联系,加强统治,开始修建御道。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认为“波斯御道”上往来的邮差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邮差。

后来亚历山大打败波斯帝国,将西亚和中亚地区纳入希腊的统治范围。

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并在沿途修建商贸网点,大量希腊人和马其顿人迁徙到这些地区,无疑促进了欧洲、中亚地区与我国中原地区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打通创造了极好的客观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政府当下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为现代社会条件下泛欧亚大陆深度合作提供的一个崭新的多边合作方案,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深度战略互动的基本范式,而贸易投资缺乏便利正是泛欧亚大陆及其沿岸地区最大的障碍之一。

就像古代丝绸之路中中国是东方的端点国家,但并不主导一切那样,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也更多地起到发起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只有通过深度的国际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才是这一方案的灵魂所在。

(摘自2015年4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属于古代丝绸之路作用的一项是()
A .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得以与西方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葡萄、石榴、琥珀等物品互通有无。

B .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与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意味着在明代丝绸之路已成为商贸与文化交流之路。

C . 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传入西方,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D . 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原内地和西域之间的交往和接触就已开始,亚欧非三大洲就已经有较为频繁的接触和交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即希腊古语“丝”之意,可见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学者认为东方的中原地区与丝绸相关。

B . 汉朝出于军事战略需要,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以实现抗击匈奴的愿望,所以才派张骞出使西域。

C . 人们在探讨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时常常从“东方”的视角来阐述和分析,实际上,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共同构筑的。

D . 尽管《穆天子传》等具有神话色彩,但其提供的古代各族分布、迁徙和交往的历史素材,印证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已经存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既有外在的形势需要,更有内在的历史动因,而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是一种主观的意外、客观的必然。

B . 波斯帝国修建的御道方便了货物、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地区交通网络的形成和畅通,客观上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基础。

C . 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借鉴古代丝绸之路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解决泛欧亚
地区贸易投资缺乏便利的难题。

D . 亚历山大东征并设立商贸网点使得北非、欧洲与中亚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丝绸之路的中段和西端部分已畅通无阻。

11. (9分) (2017高二上·太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

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

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

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

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

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

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

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

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

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

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

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

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