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而后立”思想在建筑模型制作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而后立”思想在建筑模型制作中的运用
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

我国本专科阶段的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中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方案的认识能力,但固化式表达模型也导致学生今后学习中设计缺乏创新性。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大胆创新通过对建筑模型结构的打散与重构来打破传统教学目的,弥补了传统模型制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自主创新、勇于创新。

标签:破而后立;模仿与创新;考夫曼沙漠别墅
1、总论
在汉语中,“破而后立”这一成语的解释是:指打破原有的规则才能创建新的法则。

破:打破原先的常规。

后立:指吸取先前的经验教训,不再对曾经的成就以及其他的因素耿耿于怀。

在建筑学教学活动中,建筑模型制作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建筑模型是将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理念付诸实践的桥梁,它体现了人们对空间与建筑以及平面与立体之间的感受,突破了传统二维表现的局限性,由此可见建筑模型及其制作的重要性。

此外,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兴趣,完善设计内容,活跃设计思维。

然而,在我国本专科阶段的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中,普遍过于强调学生所制作模型与建筑原作相似度尽可能的高,抑或是将大师作品按等比例缩放并运用PVC板等材料将其复制出来,如此虽能在建筑模型制作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加强学生对空间场地与设计方案的直观认识,以及更加直观的认识了解大师的作品,但其中也存在较大弊端:学生只是僵硬的复制一栋既有建筑作品,对建筑本身以及它的场地布局等各方面缺少自己想象与看法,并且学生一味地以仿真程度来判定模型制作水平的高低,也将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表现形式创新性的缺乏。

2、怎么“破”与“立”
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诺伊特拉在1946年于加州南部小镇棕榈泉设计的考夫曼沙漠别墅,因其环境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而被世界人民所知晓,因而成为多学学校选取的模型制作的素材案例。

传统的模型制作方法是通过板材的堆积和粘结将建筑模型直观的树立在眼前,既所见建筑模型与实体建筑并无不同,但是通过传统的建筑模型制作,学生只是知道建筑的外观或者内部装饰,缺乏对其内部结构体系以及设计者构思的认识。

根据传统模型制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我们运用头脑中思想的刀锋将原有的建筑模型切割得支离破碎,先将建筑模型原有的结构打散,再对其進行的又一次拼接,即打破原有的形体规则。

在“立”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考夫曼沙漠别墅特点,摒弃传统模型制作中将一个单体模型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示的制作方法,而先按楼层将原有的建筑体量分为五个平面来显示,具体分解为:建筑底层平面,建筑底层墙面,建筑二层平面,建
筑二层墙面,建筑屋顶。

核心点在于在五个平面维度之间并无实体贴合,相互之间间距3厘米,通过这种分层展示的表现方式,这不仅可以让参观者更加直观的了解建筑的内部结构体系和空间布局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路。

3、模型的制作
在模型材料的选取方面,学生没有选常规的PVC板,KT板等材料,而是选取了红柳木板、轻质木板等硬质板材,虽然上述不是主流模型制作的范畴,但更易于切割使用,同时由于其材料特性也更利于模型的保存与模型的展示。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将模型的五个层面分开制作,形成一种墙只可能与墙连接,而非墙壁与地板或楼板的连接,层与层之间的联系运用近似于透明的风筝线连接,远远望去犹如空中楼阁一般。

同时在底部再铺上一张等比例的室内平面图,平面图上有室内房间的分布,家具的摆设,周围布置好树木等配景,通过这些手法让参观者更直观的了解考夫曼别墅的空间及功能特点,在模型整体完工后,将其整体吊在一个玻璃箱之中,然后进行密封保存与送展确保了模型保存与展出的便捷性。

结语:
建筑模型制作是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等专业在本科教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作用不仅能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以及建筑的空间进行感知,还能使学生的建立三维空间抽象思维。

在此次的教学改革当中,学生通过对建筑体块的解构与重构,将一个完整的建筑进行分割,体块间从外部来看相互独立,但又从其内部空间和功能上相互关联,使模型具备两种形态,即分又合。

通过该模型创新实践,表明:面对同一个建筑设计方案,我们在实际模型制作中可以拿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这一设计方案,此举既丰富了参观者的视觉享受,又使学生们对建筑作品的设计思路的了解不断加深,此为一举两得之举也。

参考文献:
[1]南鸳静.建筑模型对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作用[J].《大舞台》,201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