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特点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大学生都是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
他们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期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时常成为社会变迁的晴雨表,而大学生在社会转型中的心路历程,又常常为人们观察和认识一个时代的发展特征提供了极为独特的视角。
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就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折射。
(一)主流价值观出现对社会主导思想的依从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向通过社会思潮、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对大学生主导价值观起决定作用。
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晴雨表”,总是表现为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
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可以看到时代跳动的脉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激励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倡导了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和谐的关系,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科学型与信仰型价值观出现回升,这相应地反映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社会环境的依从性。
(二)讲求实际的价值选择更为青年学生所重视
市场经济体制让大学生更重视实用性,讲究经济效益,追求财富积累。
进入21 世纪,大学生不再狭隘地追逐经济利益,他们也寻求自身的发展,并不忘回报、奉献社会,因为他们明白只有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才能让自我的价值真正得到实现。
(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价值取向的弱化趋势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它对个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定向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
价值取向不仅注重情感,还注重认知和方向。
在当代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中,自身价值取向的弱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很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让人担忧,很多学生麻木地学习只不过是为了争得第一名的头衔和丰厚的奖学金,很少有人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奋斗方向并坚持下去。
这就会使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积淀越来越少,而且没有自己的专长和为社会需要并认可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越来越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缘故,也是大学生一味追逐硕士、博士学位,而不够注重实质发展的直接原因。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高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青年学生就难以成为社会良知和公平正义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他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高尚的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提炼和升华,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今天,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维系社
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与实践本质
当前我国的价值观的深层结构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本位的核心价值观,其表层结构是大众的价值观念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这一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把握了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极大的超越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与对大学生主体性和社会性的肯定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避免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这对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人才培养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在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处理好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科学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
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它涵盖了人类一致的、共同的最终理想,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时代与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是现实理性和走向未来的价值积淀,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没有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就会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动力,更难有效地推进和发展。
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作用的发挥一定要与现实相衔接,才有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系统化,必将成为青年大学生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人们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
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
中国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必须构建新的核心价值观,但同时应当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历史久远的伟大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其核心价值观只能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切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价值传统。
当然,对于历史文化血脉和价值传统,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国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社会的更加开放、文化的逐渐多彩以及人们自我意识的持续增强,利益意识的不断觉醒,张扬个性需要的日益激发,青年追求生活风格的个性化、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于是,在多样化的发展机遇中,青年大学生必然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从全社会的视角观察,个体层面上个性化必然构成群体层面上多样性的总体图景。
在这里,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激励人心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作用,而且这种价值观包含着非常高尚和值得人们前赴后继为之献身的内在合理性。
核心价值观必须
拥有崇高的精神因子。
历史和实践证明,作为支撑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理应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号召力只能建立于崇高之上。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进入发展机遇、流动机会骤增的时代,青年为自身发展进行抉择的自主程度在提高,个人的发展模式更趋于多样化。
青年社会心理中生长出了一系列的新质:环保意识、公共服务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等,尤其表现出了一种更符合时代理性和更表达价值关怀的人本化价值观取向,如责任心培养、诚信教育、同情心与爱心激励以及重视健康观念和珍爱生命意识的塑造等。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一种融合了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的精神价值,也即真、善、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