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的传统政治批评
(1)在西方,柏拉图作为奴隶制和城邦统治的维护者, 不仅严格要求文艺为奴隶主专制制度的政治服务,而 且强调用政治去为文艺立法,把文艺纳入政治的规范 之中。 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立法者应该说服诗人,如果说 服不了,应该强迫诗人,用他那优美而高贵的语言, 去把善良、勇敢而又在各方面都很好的人,表现在诗 歌的韵律和曲调当中。而且提出:“我们是否只监视 诗人,强迫他们在诗里只描写善的东西和美的东西的 影像,否则就不准他们在我们的城邦里做诗呢?”为 此,他宣布了关于文艺的种种禁令,认为除了歌颂神 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
案例
论赵树理的创作(节选) 论赵树理的创作(节选) 周扬 在巡视了赵树理同志的这三篇小说(指《小二黑结 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引者注) 之后,我想说一说在他的创作中有些甚么地方,甚么 独特的地方,特别值得研究,值得学习呢?我打算说 两点:一、是他的人物的创造;二、是他的语言的创 造。 作者在人物创造上,第一个特点就是:他总是将他的 人物安置在一定斗争的环境中,放在这斗争的一定地 位上,这样来展开人物的性格和发展。每个人物的心 理变化都决定于他在斗争中所处的地位的变化,以及 他与其他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他没有在静止 的状态上消极地描写他的人物。
二、“文化政治”批评导论
1、何谓“文化政治” 2、文化政治批评的几大派别 3、文化政治批评的特点 4、文化政治批评的局限性
(1)“文化政治”萌芽于与经典马克思主义、 庸俗马克思主义相区别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无产阶级革命受挫的历史背景下,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发生了重大转换,佩里安德 森指出:“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 渐渐地不再从理论上正视重大的经济或政治问 题了”,他们注意的焦点转向“文化” 。文化 不再被视为从属于经济基础的、对现实社会关 系的被动反映,而被看作政治斗争的重要场所。
(2)能够充分体现政治准则的文学批评 是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文艺思潮。这 一文艺思潮是法国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 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是在君主专制的 政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成为了体现君 主专制的政治要求的一种极其政治化的 文艺创作范式和批评准则。政治对审美 的干预达到了高峰。
(3)1830—1860年代,是俄国革命民 主主义运动上升的时期,也是俄国现实 主义文学取得重要成就的时期。别林斯 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正是这两个方面的 主要领导人。他们既为俄国现实主义文 学奠定了美学基础,也为后来的俄国民 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这也使他们的文学批评与政治密切相关。
(2)“宏观政治”(“现代政治” , 区别于古代的具有迷信色彩的王权政 治):旨在改变统治制度结构,干预社 会公共领域,实现自由、平等、正义等 普世性的价值理想。如人权、西方民主 模式、阶级斗争等。
狭义的政治批评是指文学领域中的政治批评, 狭义的政治批评是 批评家从一定的政治视角和政治标准出发,对 作家的创作、文学流派及文学思想、作品的社 会流通等文学现象等进行的政治分析和评判。 批评家既可以站在一定的政治立场上,体现出 特定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可以超越政治立场, 只以客观态度进行政治分析。政治批评具体包 括对作家作品政治倾向的批评,对作品政治性 质的判定,对作家作品与时代政治关系的分析, 对作家政治经历的批评,等等。
(4)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结合,是 政治批评发生世界性影响的新阶段。 拉萨尔的悲剧作品《济金根》 ,哈克奈 斯的小说《城市姑娘》 。
传统政治批评的局限
(1)政治性大于文学性; (2)单调、僵化,不能与时俱进。
传统政治批评的新生
传统政治批评的改造:与其他批评理论 的融合(以詹姆逊为例)
詹姆逊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在形式”具有对 “政治无意识”的意识形态遏制作用,文艺阐 释学应该采取由文本形式去揭示文艺的政治、 社会、历史内涵的阐释路径,既要揭示出文本 形式所遮蔽的历史真实或政治欲望,又要阐明 审美形式进行意识形态遏制的运行机制。这是 对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文论的有 机整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的当代 发展。
詹姆逊认为,文学/文化文本是对历史真实的 形式化、象征化、叙事化,阐释或批评的内容 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一要揭示出文本形式所 遮蔽的历史真实或政治愿望;二要“说明为什 么内容会受到这样的歪曲”,其意识形态遏制 的具体机制如何。而此处涉及的被压抑的历史 真实或政治愿望以及文本形式的意识形态遏制 策略,即为“政治无意识”概念的两个核心内 容。简而言之,政治无意识“既是文化实践的 生产性机制,又是在文本或叙事中被编码的对 象。”它正是詹姆逊文艺“政治阐释学”的主 要阐释目标。
(4)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提出了著名的“文学为政治服务”、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观点。文学已经 由介入政治转变到了认同政治,政治标准成为评判作 家是否革命的标尺。用周扬的话就是:“民族的、阶 级的斗争与生产劳动成为了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 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如在社会中一样取得了真正主人 公的地位。”……文学批评往往以“工人阶级的先进 性”、“贫下中农的革命性”、“小资产阶级的摇摆 性”等等作为批评的标准判断作品的思想性甚至艺术 性。
作者也写了农民中的落后分子,如象《李有才板话》 中的老秦:他“吃亏,怕事,受一辈子穷,可瞧不起 穷人”,但他也有个好处,“只要年轻人一发脾气, 他就不说话了”,他到底还是善良的。落后的人物在 斗争的环境中也不能不起变化。不只这个老秦,还有 《小二黑结婚》的那两位“神仙”,到后来都有些 变化。你也许觉得他们的变化太小,而且近乎消极罢, 但作者是现实主义的,他不能把一个物写成一个晚上 就完全变了样子,象有些作家写人物转变那样;他只 是着重写了环境的力量,他虽然没有告诉你他的人物 转变得怎样,但却叫你不能不相信他们的转变。
首先,他写了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和工作干部。他们是 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创造积极人物的典型,是我们文 学创作上的一个伟大而困难的任务。……作者虽还没 有创造出高度集中的典型,像阿Q那样的,但他无论如 何写出了新的人物的真实面貌,那些“小字号的人物” 们可以看作新的农民的集体的形象。而且,是多么生 动的、可爱的形象呵!但是作者也并没有将他们理想 化。这些都不过是普通的农民;他们年青,热情,有 时甚至冒失;他们所身受的豪绅地主的剥削压迫,迫 使他们不能不走向革命。他们在苦难与斗争中渐渐成 长起来,他们渐渐学会了斗争的方法与策略;他们敢 说敢干,且又富于机智和幽默。每个人都在斗争中显 示出各自的本领与才能……赵树理同志的创作就反映 了农民的智慧、力量和革命乐观主义。在老杨同志这 个人物身上,他创造了一个杰出的农民干部的成功的 形象。
他提出了文本阐释的三重视域:政治的,社会的和历史的。每一 次阐释都“是对文学文本的重写,从而使文本本身看似先在的历 史或意识形态的潜文本(sub-text)的重写或重构。” 他遵循的 路线是:批评阐释——文学文本——历史潜文本——历史本身。 要注意的是,詹姆逊不认为“历史”是可以触摸到的实体,而是 一个结构概念,只能通过文学文本对之“文本化”,“那个历 史——阿尔都塞的‘缺场的原因’,拉康的‘真实’——并不是 文本,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非叙事的、非再现性的;然而,还必 须附加一个条件,即历史除非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 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 这样, 詹姆逊通过对文学文本意识形态的视域由小到大的三次揭秘,挖 掘出三重历史“潜文本”。简要地说,第一个视域,文本可读作 象征行为,揭示的是历史性的社会矛盾;第二个视域,文本可读 作阶级意识形态素,揭示的是共时性的阶级对抗;最后,文本被 解释为“文化革命”的标识,是既共时性又历史性地存在着的多 种生产方式之间矛盾的症候。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运用审美形式对社会原材料加 以有机化或扭曲化的产物,所以,阐释的过程在更多 的情况下是对内容的一种揭示,一种对受到潜意识压 抑力歪曲的原始信息、原始经验的恢复,审美形式的 意识形态遏制成为关注的焦点。在阿尔都塞和马歇雷 “症候阅读法”的影响下,詹姆逊实际上更重视失败 的文学形式,“而在我看来我们一样应该注重种种失 败的形式,注重某种再现方式在特定语境中的困难甚 至不可能性,注重形式的残缺、疏漏、局限和障碍。 在我看来,形式的失败,而非老卢卡奇意义上的成功, 可以成为导向某种社会意义和社会真实的线索。”
中国的传统政治批评
(1)在中国,孔子就对有关文学艺术作 品进行过政治批评。 “思无邪” “兴观群怨”: “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 货》)肯定诗歌的审美、认识等功能, 而“事父事君”则强调了诗歌与政治统 治的关联。
(2)汉代的《毛诗序》进一步强调了文 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认为诗歌可以“经 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
作者同样出色地描写了地主恶霸和他们的“狗 腿”。他的重点也是放在他们和农民的对立, 和新政权对立的关系上。他们对于农民的要求 减租与组织农会,改组村政权等等活动,进行 了顽强的坚决的抵抗;这种抵抗在不能使用公 开暴力的时候就凭借狡猾的手腕;他们“一肚 子的肮脏计”。他们充分地利用了农民的自私、 落后,和工作干部的没有经验,主观主义,官 僚主义。……
葛兰西创建了对文化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霸权” (Hegemony,或译“文化领导权”)学说。他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社会”和“市民社 会”两个层面,“政治社会”主要指国家行政机关、 军队、监狱、法庭等专政工具,“市民社会”指各种 民间组织的总体,包括教会、学校、工会、文化艺术 团体、新闻媒介等机构。因此,“文化霸权”是指在 市民社会中一个社会集团在文化、道德、意识形态上 的领导权,它主要通过使别的集团赞同、认可而不仅 是用强制来获得,也就是说,“市民社会”或意识形 态应该成为“政治社会”的基础(1960年代阿尔都塞 提出的著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即来源于 “市民社会”)。可见,葛兰西第一次明确地将正式 政治范畴之外的,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市民社会” 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场域。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内涵和机制的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他在吸 收前人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了意识形态的几大特点:1、想 象性 阿尔都塞对人与现实的关系做出了一个划分:人与其生存状 况的真实关系(历史现实)——人与其生存状况的想象关系(意 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 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表述了“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 想象关系。”2、无意识性 意识形态具有无意识特性,往往通过 一个为人们所不知道的过程而作用于人,“意识形态涉及到人类 同人类世界的‘体验’关系。这种关系只是在无意识的条件下才 以‘意识’的形式而出现。”3、强制性 没有意识形态的种种表 象体系,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下去。“人类社会把意识形态作为 自己呼吸的空气和历史生活的必要成分而分泌出来。”4、阶级性 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职能,“我们说意识形态具有阶 级的职能,就是说,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 态,它不仅帮助统治阶级统治被剥削阶级,并且使统治阶级把它 对世界所体验的依附关系作为真实的和合理的关系而接受,从而 构成统治阶级本身。”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教会、 党派、工会、家庭、学校、传媒等)把个人传唤为对其臣服的主 体,“我们看到,所有意识形态的结构——以一个独一的绝对主 体的名义把个人传唤为主体——都是反射的,即镜像的结构。” 阿尔都塞在总体上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虚幻的、欺骗性的, 在他确立的文艺—意识形态—科学三元关系中,(伟大的)文艺 和科学一样,都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能够揭示人与世 界的真实关系。 在阿尔都塞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来进行分析。
政治批评
一、传统政治批评概述 二、“文化政治”批评导论 三、“诗性政治”问题初探
一、传统政治批评概述
1、何谓“政治”? 2、何谓“政治批评”? 3、传统政治批评的历史回顾。 4、传统政治批评的局限及其未来。
(1)“政治”:政府、政党、社会团体 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 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 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见《现代汉 语词典》)
(3)魏时曹丕的“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 配之盛事”,六朝时刘勰的“原道宗经”,唐 代孔颖达的“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 之训”,梁肃的“文章之事与政通”,韩愈的 “道文合一”,柳宗元的“文以明道”,宋时 周敦颐的“文所以载道”,李觏的“治物之器” 说,朱熹的“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明代顾炎武的“明道”,“纪政事”、“察民 隐”、“乐道人之善”等等,虽然表述不同, 但是都从政治视角解读着文学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