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物理试题及答案初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物理试题及答案初三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 小孔成像
B. 影子的形成
C. 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感觉变高了
D. 阳光下树荫下的光斑
答案:C
2. 以下关于声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无关
C.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密度有关
答案:C
3. 以下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B.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 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答案:D
4. 以下关于电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B. 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同
C. 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同
D. 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答案:C
5. 以下关于欧姆定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欧姆定律适用于非纯电阻电路
B. 欧姆定律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C. 欧姆定律适用于所有电路
D. 欧姆定律不适用于非纯电阻电路
答案:B
6. 以下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流的磁效应
B. 电磁感应现象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C. 电磁感应现象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D. 电磁感应现象是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答案:D
7. 以下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能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机械能守恒
B. 能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热力学系统
C. 能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物理过程
D. 能量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化学反应
答案:C
8. 以下关于相对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
B. 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
C. 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独立的
D. 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
答案:B
9. 以下关于原子结构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B. 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C.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D. 原子由原子核和质子组成
答案:A
10. 以下关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
B.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引起的
C.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干涉引起的
D.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衍射引起的
答案:A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

答案:3×10^8
12.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_m/s。

答案:340
13.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_℃。

答案:100
14. 电流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

答案:安培(A)
15. 欧姆定律的公式是________。

答案:V=IR
16. 电磁感应现象最早是由________发现的。

答案:法拉第
17. 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总能量保持不变。

答案:√
18. 相对论的提出者是________。

答案:爱因斯坦
19.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运动。

答案:√
20. 光的色散现象可以通过三棱镜观察到。

答案:√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40分)
21. 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受到的重力为19.6N,求该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解:根据重力公式 G=mg,其中G为重力,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得:
19.6 = 2 × g
解得:g = 9.8 m/s²
答案:9.8 m/s²
22. 一个电阻为10Ω的电阻器,通过它的电流为2A,求该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解:根据欧姆定律公式 V=IR,其中V为电压,I为电流,R为电阻。

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得:
V = 2 × 10
解得:V = 20V
答案:20V
23. 一个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为3V,求该导体的感应电流。

解:根据欧姆定律公式 I=V/R,其中I为电流,V为电压,R 为电阻。

已知感应电动势为3V,假设导体的电阻为1Ω,代入公式得:
I = 3 / 1
解得:I = 3A
答案:3A
24. 一个物体从10m高处自由落体,求该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解: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v² = 2gh,其中v为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

已知h=10m,g=9.8 m/s²,代入公式得:
v² = 2 × 9.8 × 10
解得:v = √(2 × 9.8 × 10) ≈ 14.1 m/s
答案:14.1 m/s
四、实验题(每题10分,共10分)
2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要测量物距和像距。

请简述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答案:在实验中,物距是指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是指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测量物距时,可以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一侧,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测量像距时,可以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一个光屏,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此时,用刻度尺测量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像距。

本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和要求请以实际考试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