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中药五行(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解中药五行(一)
①中药的五味/五性/归经/趋向/药相:
阴阳平衡是人类健康的保证,阴阳失衡则病生。
纠正阴阳偏颇祛疾安康之法较多,而用药则是消除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国医药学发展史中,神农尝百草以定药之性味归经,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分脏腑定补泻,现代人通过检测药之“成分”以及人体后在血液或尿液等中的成分、浓度对各种生理指标的影响,确定药之功能,这些理论是中药学基础的翻版,是医者处方遣药之依据,为发展医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时代名词,内涵永远保持原貌。
在临床中、初学者难以掌握用药之要,医者常感祛微疾易疗、沉疴难,究其因这些理论,只重药物之性味功能而未合天地运化之机,故不能使学者了解用药之玄机,更难灵活广泛用于辨证治疗。
药者,禀天地之气而化生,与人类同存于天地间,故药人人体能同质相参,同气相求。
药之性质各异,人体依其特性去有余、补不足,从而平衡五脏六腑生克制化,序化升降气机祛疾安康。
故用药者人类运用天地运化以无寒热、合于人身阴阳气血以求阴阳平衡气血和泰,维持健康方法的体现也。
河图相生为体
药之味、性、质、根、茎、吐花、果实是天地运化过程中比例的差异,体现的是所禀天之六气、地之五质的属性差异,而药之归●经●、升●降●浮●沉●则是药将其所得之天气地质施于人体后的形质运化和气机变化表现。
而它们如何合于天地运化之机作用于人体则是疏通五脏用药之真谛。
②药之五味
药之五味:酸、苦、甘、辛、咸也。
五味由地之五行质而化生,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
根据同质互补规律,则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而分别养●五●脏●之●体●。
洛书相胡为用
五味入五脏,其功能主要体现有二:
一是养●本●脏●之●阴●,即维持本脏具体之形体、组织、结构及充润其内部的血津液精髓。
二是协●助●被●克●之●脏●功●能●的完成。
③五味生克之谛:
五味功能的具体表现为酸·人·肝·,酸·养·肝·脏·之阴·而·(克●土●)助·脾·之、功·能·。
肝脏实体为被肝筋分隔成一个个小叶状结构,肝筋形成了肝脏的支架。
肝主筋而藏血,酸味善收喜敛,酸之收敛作用,使筋紧张而不松弛,肝血窦储血而不外溢,维持肝脏的正常结构,使肾水化气顺利升腾,载血输润周身。
脾为后天之本,功运化,升提水谷精微而统能统血。
酸之收敛使水谷精微凝聚而顺利升提,血液向脉管中心汇集而利束缚免除妄流。
苦入心,维持心脏和脉管之形体结构,助肺脏之功能。
苦降并能燥湿成坚。
心脏是个有空腔的厚壁肌性器官,脉管壁也由肌肉组织构成,苦的燥坚使心脏和脉管壁肌肉坚韧并具有较强的收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