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武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武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红袍
刘泷
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
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
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
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
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
一件是“甜蜜”。
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
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
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
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
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儿,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笈。
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
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000元已经不菲。
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儿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000元,而是6万元。
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
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
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
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
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
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
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所有人都傻了。
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
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
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
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
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
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
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
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
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
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
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
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
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
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
这事儿,我来想辙!
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
全部捐给了村里。
楼的形状是按那断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8月31日)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标题“大红袍”,在文中既是指巴林鸡血石,又是家乡大楼的设计原型和名称来源,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B. 文本在写孔远“雕艺”时,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表现了“甜蜜”“安居乐业”两种石雕的精美逼真。
C. 文本写孔远独家秘笈“相石”之绝,为后文他在拍卖大会上发现“大红袍”的价值并高价买回的情节作了铺垫。
D. 全文叙事详细得当,重点突出,略写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上的表现,而详细叙述了他捐款建楼这一情节。
2.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 孔远石屋名“无我斋”,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我”的理解和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
很多城市都有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
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
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
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
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
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
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
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
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
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
堤边密密地栽着树。
树都很高大。
主要的是垂柳。
“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湖水极清,常年盈满。
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
翠湖的水不深。
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
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
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
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
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
片的水浮莲。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
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
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
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
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
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沽。
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
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
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
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
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
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
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
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于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什“喀拉拉”一拔,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
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
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
阁上是个茶馆。
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
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
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账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
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
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
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
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
但是从未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风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
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
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
“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
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
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
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
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
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
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
这是拨乱反正。
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
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淋、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
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
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一九八四年五月九日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了翠湖及其周围的景观,叙述了自己与翠湖有关的生活,其中夹杂着作者自身的感受。
B.本文虽然记叙的是琐碎的日常,描写的是平常百姓的生活,但却让读者感受到平实而琐细生活中的缤纷色彩。
C.文末提到近几年听说翠湖的许多变化,作者或怅然、愤怒,或高兴、担心。
表达出作者对翠湖的牵挂与怀念。
D.本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语言华丽秀美又不失幽默风趣。
5.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6.文章的第三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作者说:“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请结合文意说说是什么让他如此“想念翠湖”?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余一句话
秋林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
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睛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别着指甲缝呢。
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
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
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
这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声了。
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
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
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
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大叫一声:“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
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页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
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
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
(有删改)
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能够表现出乘坐公交车时乘客无聊的心态,为下面的争吵埋下了伏笔。
B. 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前一句是好话,后一句却引人反感,这说明人们既有讲理的一面,也有修养缺失的一面。
C.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对话为主,也有少许议论,中间穿插人物外貌、神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
D. “我”本是旁观者,而在结尾的时候也成为事件的参与者,读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幽默有趣,又引人深思。
9. 从小说中看,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10. 小说情节中每当事情要解决时却被“多余一句话”所打破,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昕,字元景,北海剧人。
六世祖猛,秦苻坚丞相,家于华山之鄜城。
父云,仕魏朝有名望。
昕少笃学读书,太尉汝南王悦辟骑兵参军。
旧事,王出射,武服持刀陪从,昕未尝依行列。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悦曰:“府望惟在此贤,不可责也。
”悦数散钱于地,令诸佐争拾之,昕独不拾。
悦又散银钱以目昕,昕乃取其一。
悦与府僚饮酒,起自移床,人争进手,昕独执版却立。
悦于是作色曰:“我帝孙帝子帝弟帝叔,今为宴适,亲起舆床。
卿是何人,独为偃蹇!”对曰:“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寀,从厮养之役。
”悦谢焉。
坐上皆引满酣畅,昕先起,卧闲室,频召不至。
悦乃自诣呼之曰:“怀其才而忽府主,可谓仁乎?”昕曰:“商辛沉湎,其亡也忽诸,府主自忽,微僚敢任其咎。
”悦大笑而去。
武帝或时袒露,与近臣戏狎,每见昕,即正冠而敛容焉。
昕体素甚肥,遭丧后,遂终身羸瘠。
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迁秘书监。
昕少与邢卲俱为元罗宾友,及守东莱,卲举室就之。
郡人以卲是邢杲从弟,会兵将执之,昕以身蔽伏其上,呼曰:“欲执邢子才,当先杀我。
”卲乃免焉。
昕雅好清言,词无浅俗。
在东莱,获杀其同行侣者,诘之未服,昕谓之曰:“彼物故不归,卿无恙而反,何以自明?”显祖以昕疏诞,非济世所须,骂之曰:“好门户,恶人身。
”又有谗之者曰:“王元景每嗟水运不应遂绝。
”帝愈怒,乃下诏徙幽州。
后征还,除银青光禄大夫,判祠部尚书事。
帝怒临漳令嵇晔及舍人李文师,以晔赐薛丰洛,文师赐崔士顺为奴。
郑子默私谓昕曰:“自古无朝士作奴。
”昕曰:“箕子为之奴,何言无也?”子默遂以昕言启显祖,乃曰:“王元景比陛下于殷纣。
”杨愔微为解之。
帝谓愔曰:“王元景是尔博士,尔语皆元景所教。
”帝后与朝臣酣饮,昕称病不至。
帝遣骑执之,见方摇膝吟咏,遂斩于御前,投尸漳水,
天保十年也。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B.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C.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D.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诏”是古代一种由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
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B. “士”是中国古代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社会阶层,不同时期,“士”的定义不一,有高门、寒门之分。
高门士族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有重大影响。
C. “清言”,又称清谈、玄言,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积极入世、崇尚理性的社会风气。
“兰亭集会”饮酒赋诗、读玄说理,即是这一种社会风气的体现。
D. “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
秦朝时,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
到了唐朝,把专门精通某一种职业的人称之为“博士”。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 王昕任诞简傲,不事权贵,汝南王悦曾多次将钱抛撒在地上,命令僚佐们争抢,唯有王昕不为所动。
悦散银钱,用眼神示意昕,昕才拾起一枚。
B. 王昕性情方正,落拓不羁。
汝南王悦曾举办宴会,赴宴的人们都毫无顾忌地大吃猛喝,王昕却最早离席,躺进闲室,悦多次召请,他也不去。
C. 王昕待友挚深义重。
他做东莱太守时,郡人认为刑邵是刑杲的从弟,聚集兵士想把他抓起来,昕用身体遮挡住刑邵,使其免除了一场祸害。
D. 王昕被杀害的主要原因是,一次显祖同朝廷大臣们畅饮,昕却称病不去参加,显祖派骑士去抓他,发现他竟然正摇头晃脑地吟咏着诗歌。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事,王出射,武服持刀陪从,昕未尝依行列。
(2)昕体素甚肥,遭丧后,遂终身羸瘠。
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对屈原的《湘夫人》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
诗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
实际上是屈原对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B.《湘夫人》中写湘夫人等待湘君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与《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C.“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
千古以下,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D.鸟萃苹中,罾在木上;麋食庭中,蛟在水裔,这种以反常之事为喻之法,在《楚辞》中很常见。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
《阿房宫赋》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对孙权极为推崇,其《南乡子》中曾引用曹操之语“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其《永遇乐》中也有提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庭坚诗云:“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此与韩愈《马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意思相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好朋友阿成考上大学,小明给他写了一张贺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阿成,祝贺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能考上顶尖名校,你真的特别幸运!获悉这个好消息的那一刻,我也无比兴奋。
虽然不能和你上同一所大学,但我会永远感念我们多年来的深厚情谊。
敬祝你大学新生活愉快,学业蒸蒸日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某文化局征稿启事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髄,进一步繁荣贵市文化艺术事业,培养提升普通社区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市文化局将举办“第7届社区美术节”活动,现将有关征稿要求汇报如下:投送作品需原件,规格不超过4尺整张宣纸,以竖式为好;书体及画风不限,不接收硬笔作品、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采取社区集中送稿或个人送稿、寄稿方式;本次获奖作品由美术馆惠存,其余作品活动结束后由主办方统一退稿。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沈寓山《寓简》中说:凡是凿井,如果凿大了,就不能缩小,就如削木头一样,如果削小了,就不能复原成大;塑像的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眼与口,先一定要小,小了才可以增大;耳和鼻,先一定要大,大了才可以塑小。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古代的这些标准也是有所变化的:比如凿井,即便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