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素材事例5篇_勤俭节约相关故事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素材事例5篇_勤俭节约相关故事内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往今来,多少名人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让我们重温那些厉行勤俭的故事,传承这一美好德行。

更多关于勤俭节约故事的相关内容推荐↓↓↓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1】
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政策上积极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光辉典范。

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要注意勤俭节约,处处爱护公物,注意节约水电”,“一粥一饭都是来之不易,一针一线也不应该浪费,这都是来自人民,是劳动人民流血流汗生产的果实,如果浪费了,就是白白丢了人民的劳动果实和自己手里的财富,影响我们国家财富的积累,万万不可这样做”,“几颗小麦做一个馒头?几株稻子做一碗米饭?有谁算过这笔账?”又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如果一个人一天浪费一粒米,一年就要浪费掉365粒米。

这样,八亿人民一年浪费的粮食积累起来,就能救济很多灾民。

如果八亿人民每人每天再节约一粒米,其数量不就可观了吗?实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能够使我们的国家富强了再富强,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再提高。

”他说:“只要大家注意,处处都可以节俭,积少成多嘛!节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重要的一条。


毛泽东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身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他的饮食生活素以简单随意著称,一日两餐或三餐,最多不过是四菜一汤的家常菜。

平日粗茶淡饭,不吃山珍海味。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将一天仅有的两顿正餐都省了,饿了时常以烤芋头、麦片或压缩饼干等充饥。

196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毛泽东给自己定下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

这一年,毛泽东连续7个月没有吃一口肉。

由于长期缺乏营养,毛泽东和许多群众、干部一样得了浮肿病。

他说:“我不吃猪肉和鸡了,
猪肉和鸡要出口换机器。

我看有米饭,有青菜,有盐有油,就可以了。

”吃饭不小心掉到桌面上的饭粒,他都一粒粒夹起,送到口中,从不浪费。

他常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群众生活还有一些困难,我吃那么好,心里不安呀。

我吃的饭菜很好了,什么时候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四菜一汤,那该多好。

”他的衣服鞋帽,许多都是补了又补,一件睡衣打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也打了54个补丁。

毛泽东不仅讲究节俭,更强调“公私分明”。

就像全国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一样,毛泽东生活中所有的日常开支,都是严格地从他的工资里支出的。

在物资紧张的年代,他用粮用布也和所有人一样限量;他也每月按时支付房租费用;甚至在开会的时候,会和大家一样支付茶水费。

毛泽东外出视察工作,能带的日常生活用品都会带着,大到毛巾被,小到牙膏、牙刷以及火柴。

吃饭要给粮票,住宿同样要付给费用。

在毛泽东的生活账中,甚至还有他在武汉付洗衣费的记载。

他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不许他们搞特殊,谆谆教导他们:“人哪,生活还是向低的比有好处,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有出息。


毛泽东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

毛泽东身居高位,却生活恬淡,不求奢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他曾说过:“没有条件时不讲究,这一条容易做到;有条件讲究时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

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2】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战友们都知道雷锋有个“节约箱”,这是用破木板钉成的小木箱。

他把捡来的破硐烂铁、废螺丝钉等东西都放在里边。

遇到需用的时候,他就从“节约箱”里,找出来适用的东西,不用的废品就拿去卖了,卖回来的钱,都全部交公。

在给某工地运水泥时,车子上常撒落一些水泥。

雷锋觉得这都是国家的财产,一点也不该浪费,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到每个车子上去打扫。

不到两个月,就积攒了一千七八百斤水泥,也都交给了工地。

雷锋时刻注意一点一滴地为国家为集体积累财富。

牙膏用完了,废牙膏皮扔掉,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雷锋在这上面也找到了节约的窍门。

一次,雷锋把捡来的牙膏皮,卖了二元六角钱。

他利用这些钱买了一打笔记本,亲自送给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勉励这他们说:“你们要刻苦努力,每个人都要争当三好学生生。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4】
一次,雷锋跟张书记去下乡,一边走一边聊天。

走着走着,雷锋觉得脚下被一个什么东西绊了一下。

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生了锈的螺丝钉,便一脚踢到了路边。

张书记问:“你踢的是什么?”雷锋说:“是一颗破螺丝钉。

”张书记听了,一声不响,从草丛里捡起那颗螺丝钉,用手帕把螺丝钉擦干净,装进了上衣口袋。

雷峰觉得很奇怪。

过了几天,雷锋跟着张书记到县机械厂开现场会。

在机械厂,张书记问厂长:“如果这机床上少了一颗螺丝钉,机床还会转动吗?”厂长说:“那就要出毛病了!”聪明的雷锋这时已经明白县委书记为什么要捡那颗小小的螺丝钉了。

只见张书记从口袋里掏出那颗螺丝钉郑重其事地交给了厂长。

在回来的路上,张书记说:“雷锋,你瞧,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机器上少了它可不行!革命也是这样,我们这些人就是大大小小的螺丝钉,缺了谁都不行。

就象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我们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

所以,党把我们放在哪里,就要在哪里起作用。

同时,我们国家的底子还薄,处处要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也不能浪费。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十分了解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疾苦,他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个社会。

后来他壮志得酬,终于“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

但他富贵后不忘本色,照样简朴律己,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其衣服也只有登殿上朝时的赭服是用绫锦做的,其他大多是绢布,有的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质是一样的,而且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换新的。

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都知道,要了解一个帝王是否奢靡,看其内宫的人数便知道了。

赵匡胤的内宫,是历朝历代最简朴的,宦官只有五十余名,宫女也只有二百多名。

即便如此,赵匡胤仍认为太多了,还遣散自愿出宫的五十余人。

赵匡胤称帝后,北汉政权尚未被统一进大宋的版图。

于是赵匡胤在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先后三次攻打北汉。

其中的一次,在征讨北汉途中,正逢七夕节,赵匡胤送给在汴京的母亲和妻子(太后和皇后)的节礼是:太后三贯钱,皇后一贯半。

对于母亲和妻子如此“抠门”,对女儿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一次,赵匡胤的女儿永庆公主觐见父亲,公主穿着一件新外衣,上面用五彩金丝缝缀着一片片孔雀羽毛,蓝的像湛蓝的湖水,绿的像碧绿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十分华美。

谁知赵匡胤一见她就说:“你把这件华服脱下,以后别再穿了。


听到父亲的话,公主很不理解,撅着嘴巴说:“宫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一件衣服只用一点点,有什么要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