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认识时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时分》案例分析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理解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
“时分的理解”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
观看了优秀的课例〈理解时分〉教师借我班学生上课,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主体学生主导,课堂提供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借助钟面操作、探究、验证理解时、分,时与分的关系,教学效果好,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伊始课件出示“神九”上天情境图即时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并让学生在课件中找到一些时间词。
不但使学生回味无穷,也让听课者余音缭绕,美的震撼。
这充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持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钟面上有多少大格?”、“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理解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
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这充分的说明: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
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三、注重联系实际感悟时间
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但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我也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