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1、吆喝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
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 、 “者” 书
写时笔画要舒展。
4. 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 14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
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 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
5、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教育 男孩 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宁的了解。
2.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 个
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
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 造
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
11 吆喝
视频导入,引入课题
点击视频 即可演示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萧乾(1910—1999),原名萧 炳乾,蒙古族,北京人。著名的记
者、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著译
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 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 等。本文节选自《北京城杂忆》。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轻声读课文,圈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yāo 吆 chāi 拆 tànɡ 烫 ɡuā zhōu 刮 粥 xiāo tānɡ 销 汤 chuāi xiù 揣 袖 lòu 漏 fàn 贩 lì 栗 sǎnɡ 嗓 tì shǔ 涕 薯 zhā 楂
读来告诉大家。
b.
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
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 的?出示 4.8.10 段。
a.
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 ”
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1.老北京的吆喝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 更喜欢哪一种吆喝?为什么? (1)作者运用北京的方言来写吆喝,这样显 得京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2)“喝了蜜的大 柿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说明柿子的 甜。(3)“萝卜赛过梨”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来 突出萝卜的嫩。(4)有的很简洁地吆喝出要卖的 东西,有的却很复杂。(5)有的告诉制作过程。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完成表格的填空。 时间 大清早 白天 夜晚 吆喝的内容 涉及的行业
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 一句来写的?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 四季不同的吆喝内容。
体会作者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的怀念之情。 用“非……不可……”造句。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
感情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转告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 1
在大众 传媒如此发 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 有作用?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
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和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做
点贡献。 2.为家乡的某一特产创作一句“吆喝词”。
板书设计
从早到晚
吆喝
一年四季
喜爱、怀念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
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 列
b. 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 学习课文 11-13 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
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
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 生
样的思想感情。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中“倒还
剩”看出吆喝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作者怀念吆
喝这一叫卖艺术,也流露出作者对这些口头文
化遗产的逐渐消失的遗憾的心情。
探究讨论,传承文化
像吆喝一样已 经消逝或正在消逝 的民俗习惯和风土 人情,从不同角度 体现了老百姓的智 慧,反映了平凡人 的生活,折射出我 们中华民族对待生 活的态度和追求。
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
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 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 是
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
屏幕出示课文 3.5.7.9 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 体
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
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
品读吆喝,体会情感
2.面对这样的吆喝,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呢?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朗读并分析。
(1)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 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2)到了夜晚,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这些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吆喝”这一 老北京民俗风情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品读吆喝,体会情感
3.齐读最后一段,说说流露出作者怎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 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北京城,一年四季从早 到晚的吆喝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 2.读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你读懂了什 么?这段与第二、三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句,总领下文。 第二自然段紧扣“从早到晚”写吆喝,第 三自然段紧扣“一年四季”写吆喝。
—11 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
c. 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
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
引读第 10 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 “ 孩子,
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 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
5.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吆喝” 的作用、方式与技巧。 就是一种口头广告,营销手段。 吆喝的作用: 变着法儿吸引顾客,变化多端。 吆喝的技巧: 本段中“比如……有的……有简单些的…… 有的……”是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写“吆喝”的 方式:①吆喝制作的过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 ③戏剧性吆喝。
品读吆喝,体会情感
“胸(xiōng)脯(pú)”、 “白桦(huà)树” 。注意“诚” “ 病” “ 蹦”读后鼻 音。
3.
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 得
更好。
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 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 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2、检查朗读情况
3. 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 15 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
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 1 自然段。
4.
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 下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 男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刮 胡 炸 货 闹 商 店
拆 展 汤 钱 碗 袖 乙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吆喝 刮风下雨 油炸 货品 漏出 拆开 展销 汤圆 小贩 卖弄 鼻涕 烫手 揣着 袖筒 晶莹可人 山楂 胡同 热闹 铜钱 兜里 栗子 戏剧 米粥 商店 碗里 白薯 乙物 艺术
读 读 认 认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
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 我
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
个小摄影师。
2. 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 “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 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
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 、 “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 的爱 。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 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
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 、 “者” 书
写时笔画要舒展。
4. 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 14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
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 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
5、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教育 男孩 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宁的了解。
2.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 个
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
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 造
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
11 吆喝
视频导入,引入课题
点击视频 即可演示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萧乾(1910—1999),原名萧 炳乾,蒙古族,北京人。著名的记
者、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著译
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 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 等。本文节选自《北京城杂忆》。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轻声读课文,圈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yāo 吆 chāi 拆 tànɡ 烫 ɡuā zhōu 刮 粥 xiāo tānɡ 销 汤 chuāi xiù 揣 袖 lòu 漏 fàn 贩 lì 栗 sǎnɡ 嗓 tì shǔ 涕 薯 zhā 楂
读来告诉大家。
b.
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
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 的?出示 4.8.10 段。
a.
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 ”
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1.老北京的吆喝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 更喜欢哪一种吆喝?为什么? (1)作者运用北京的方言来写吆喝,这样显 得京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2)“喝了蜜的大 柿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说明柿子的 甜。(3)“萝卜赛过梨”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来 突出萝卜的嫩。(4)有的很简洁地吆喝出要卖的 东西,有的却很复杂。(5)有的告诉制作过程。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完成表格的填空。 时间 大清早 白天 夜晚 吆喝的内容 涉及的行业
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 一句来写的?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 四季不同的吆喝内容。
体会作者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的怀念之情。 用“非……不可……”造句。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
感情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转告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 1
在大众 传媒如此发 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 有作用?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
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和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做
点贡献。 2.为家乡的某一特产创作一句“吆喝词”。
板书设计
从早到晚
吆喝
一年四季
喜爱、怀念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
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 列
b. 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 学习课文 11-13 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
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
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 生
样的思想感情。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中“倒还
剩”看出吆喝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作者怀念吆
喝这一叫卖艺术,也流露出作者对这些口头文
化遗产的逐渐消失的遗憾的心情。
探究讨论,传承文化
像吆喝一样已 经消逝或正在消逝 的民俗习惯和风土 人情,从不同角度 体现了老百姓的智 慧,反映了平凡人 的生活,折射出我 们中华民族对待生 活的态度和追求。
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
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 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 是
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
屏幕出示课文 3.5.7.9 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 体
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
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
品读吆喝,体会情感
2.面对这样的吆喝,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呢?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朗读并分析。
(1)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 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2)到了夜晚,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这些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吆喝”这一 老北京民俗风情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品读吆喝,体会情感
3.齐读最后一段,说说流露出作者怎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 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北京城,一年四季从早 到晚的吆喝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 2.读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你读懂了什 么?这段与第二、三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句,总领下文。 第二自然段紧扣“从早到晚”写吆喝,第 三自然段紧扣“一年四季”写吆喝。
—11 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
c. 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
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
引读第 10 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 “ 孩子,
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 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
5.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吆喝” 的作用、方式与技巧。 就是一种口头广告,营销手段。 吆喝的作用: 变着法儿吸引顾客,变化多端。 吆喝的技巧: 本段中“比如……有的……有简单些的…… 有的……”是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写“吆喝”的 方式:①吆喝制作的过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 ③戏剧性吆喝。
品读吆喝,体会情感
“胸(xiōng)脯(pú)”、 “白桦(huà)树” 。注意“诚” “ 病” “ 蹦”读后鼻 音。
3.
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 得
更好。
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 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 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2、检查朗读情况
3. 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 15 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
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 1 自然段。
4.
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 下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 男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刮 胡 炸 货 闹 商 店
拆 展 汤 钱 碗 袖 乙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吆喝 刮风下雨 油炸 货品 漏出 拆开 展销 汤圆 小贩 卖弄 鼻涕 烫手 揣着 袖筒 晶莹可人 山楂 胡同 热闹 铜钱 兜里 栗子 戏剧 米粥 商店 碗里 白薯 乙物 艺术
读 读 认 认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
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 我
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
个小摄影师。
2. 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 “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 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
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 、 “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 的爱 。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 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