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宝山嶂地区锡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东宝山嶂地区锡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分析
李森
【摘要】粤东宝山嶂地区锡多金属矿处于河源(龙川段)深断裂与莲花山深断裂(五
华段)所夹持地带,属华夏钨锡铅锌铜铁成矿亚带,北东向紫金大断裂贯穿全区,区内
燕山期岩浆及构造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本文分析了区内地层及岩性组合、构造、岩浆岩及地球化学等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宝山嶂地区矿产分布规律、时空分布规律、成矿时间及矿质来源等几个方面概括了该区锡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并提出了该地
区的找矿方向.
【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
【年(卷),期】2017(000)020
【总页数】2页(P131-132)
【关键词】宝山嶂地区;锡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
【作者】李森
【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广东江门529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67
宝山嶂地区处于河源(龙川段)深断裂与莲花山深断裂(五华段)所夹持地带,华夏钨锡铅锌铜铁成矿亚带覆盖全区,北东向紫金大断裂从中间通过,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目前分布有宝山嶂锡多金属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
床及矿点多处[1]。
本文在中坝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的成果基础上,对宝山嶂地区锡
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区内成矿模式。
区内已知金属矿床(点)18个,矿产有锡、钨、钼、铜、铅锌、铁等,其中与高
温热液有关锡、钨、钼矿体主要赋存在中下侏罗统碎屑岩与燕山三期二长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上;与中高温热液有关的锡、铜、铅锌矿体主要赋存在中下侏罗统碎屑岩地层中次级构造裂隙带中[2]。
区域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震旦系坝里组,泥盆系老虎头组、春湾组,石炭系大湖组,二叠系孤峰组、童子岩组,侏罗系吉水门组、青坑村组、桥源组、漳平组及第四系。
以侏罗系最为发育,其中桥源组和漳平组碎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
中下侏罗统碎屑岩地层中的Sn、Pb、Zn成矿元素丰度较高,分别是地壳平均克拉克值的10-23.5、8、2倍左右,说明地层中成矿元素具有原始富集,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矿质
来源。
区域构造以北东向为主要构造格架,北西向次子。
北东向断裂规模大,为紫金大断裂的组成部分,该断层走向呈舒缓波状弯曲,倾向140°-160°,倾角50-75°,局
部陡立或向北西倾斜。
构造破碎带宽5-15m,构造岩由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硅
化岩等组成,断面可见擦痕及揉皱现象,靠近燕山三期花岗岩体边缘的岩石有烘烤现象。
断层两侧构造裂隙十分发育,裂隙以北东西和北西西向为主。
紫金大断裂是区内的控岩构造和导矿构造,其旁侧的次级构造和其衍生的次级裂隙构造为矿液的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储集空间,是区内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
区内广泛分布的燕山期岩浆岩为锡、钨钼、铜、铅锌、铁等金属矿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环境。
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侵入岩为燕山三期二长花岗岩及燕山四期花岗斑岩等。
燕山期花岗岩的Sn、W、Pb、Zn、Ag含量均较高,相当于花岗岩维氏值的2-9倍。
成矿时间为燕山三期-燕山四期(J3-K1)。
岩石类型与成矿关系密切。
钨、锡、钼矿的成矿部位主要是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与中下侏罗统碎屑岩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为中高温热液型矿床,其中产于外接触带上矿
床点占80%以上。
区内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围岩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其中硅化、黄铁矿化、云英岩化与金属矿化关系密切。
硅化:为区内最广泛发育的蚀变。
主要产于挤压破碎带中,呈带状及面状分布。
在各种热液的作用下都可发生。
硅化与区内的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带型Sn、W、Mo、Cu、Pb、Zn、
Ag等矿化关系最密切。
云英岩化:发育于二长花岗岩内及花岗岩脉与沉积岩地层接触带部位,多伴随硅化出现,云英岩化与Sn、W、Mo矿化关系密切。
黄铁矿化:分布范围较广,各类岩石中都有产出。
构造破碎带中的黄铁矿化与Cu、Pb、Zn、Ag矿化关系密切。
以锡、钨、钼、铜、铅锌为主的热液矿产,与频繁的岩浆侵入、构造运动及其期后的热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形成和分布无不与之有关。
区内大部分锡、钨、钼等矿产多分布在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一般形成温度高。
而铜、铅锌(银)矿产一般远离岩体,但其附近亦有岩浆或热液活动的迹象,其成矿温度偏低,成因多为中(低)温热液矿产。
现有资料显示,该区锡、钨、钼、铜铅锌等金属矿产的成矿活动归于岩浆期后成矿系列,其矿产分布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各种矿床、矿(化)点以及Sn、Cu、Pb、Zn等异常主要分布于岩体与中下侏罗统碎屑岩的内外接触带。
矿产主要分布于北东向紫金大断裂两侧,中部汶水二长花岗岩岩珠周缘主要以锡、钨、钼为主,南东部的F1断裂与哇树塘(岩体)之间以锡、铜、铅锌为主。
区内已发现各类热液多金属矿床、矿(化)点主要分布在紫金大断裂两侧,其中85%以上分布在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次级构造裂隙带内。
矿体
受一定层位和岩性控制,主要赋矿地层为中下侏罗统碎屑岩与燕山期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
矿体形态较复杂,主要呈脉状,次为细脉浸染状、似层状、透镜状、囊状、扁豆状等,矿体沿走向、倾向变化较大,常出现尖灭再现、分支复合、膨大缩小等现象。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蚀变空间分带不明显,但硅化、黄铁矿化、云英岩化与矿化关系密切。
矿产类型的分布具较明显的温度梯度分带,由岩体内→接触带→远离接触带分别为钨钼锡→锡铜铅锌→铅锌银。
区内锡、钨、钼、铜、铅锌、铁矿主要分布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依据控矿地质条件,矿床与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矿物组合及岩体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区内矿产形成时间推测主要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J3-K1),以晚侏罗世为主。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重熔型岩浆,其次是中下侏罗统碎屑岩地层也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宝山嶂地区出现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中下侏罗统碎屑岩地层发生褶皱变形和局部隆起,产生大量不同方向构造裂隙及层间破碎,岩浆期热液活动形成了含SnWMoCuPbZn等成矿元素热液,含矿热液运移到适合的构造部位充填交代成矿,热液在迁移的过程同时萃取了地层中的SnPbZn等成矿元素,在有利的构造裂隙部位沉淀下来形成锡多金属矿床。
【相关文献】
[1]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王文斌,谢华光.广东长埔-吉水门锡矿带某些成矿规律和矿床成因.矿床地质[J].1989.8(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