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学理论影响下脏腑概念演变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中医药
*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
2012年6月5日收稿
摘要:中医藏象学说的藏府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形态,而是随着科学认识和观察手段的发展不断演化而成的。

“脏腑”
作为“藏府”在创生时期的概念形态是关于解剖的。

藏府概念是解剖概念、是功能的概念、既是结构的又是功能的概念的分歧。

关键词:内经;脏腑概念;解剖;气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120-02
基于气学理论影响下脏腑概念的演变形式
郭淑芳*指导老师:李如辉*
中医藏象学说在方法学上近年来的突出倾向是援引发生学
方法。

李如辉[1]指出:中医理论发生学是反映和揭示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及规律的方法。

核心是把中医理论回置于其发生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放在其得以发生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及背景下加以综合的动态观察,从而最终实现对中医学认
识的返璞归真。

王颖晓,李其忠[2]
认为,发生学方法是合理诠释和研究藏象理论最应遵循的方法论之一。

甚至有学者指出:“发生学
应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3]。

1用发生学的方法追溯藏府概念的生成之源
1.1用发生学研究中医理论的可行性:中医理论发生学是反映和
揭示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
演化的历史进程及规律的方法。

有学者认为中医理论的形成之源要追溯到藏象理论的发生,而发生学
方法是合理诠释和研究藏象理论最应遵循的方法论之一[4,5]。

1.2藏象的发生之源:初始的藏府概念是基于解剖观察为基础的。

古人是在解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藏象学说的[6]。

例如《内经》中对于食物的消化的描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
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是以解剖为前提归纳认识的;《难经·四十二难》言:“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

概念的产生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远古时期动物和人休的解剖实践,使人们对内脏器官有了形态方面的初步认识。

只有经历这一过程,才能从不同形态出发,形成不同的脏腑
概念[7]。

藏象的概念源于古代的解剖观察藏象概念的产生,首先是以形态学为基础的。

没有解剖学的实践,便没有各个脏腑器官的概念,更不用说藏象理论了。

尽管中医学所说的脏腑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同名脏器不能完全等同,但其基本概念无疑仍以脏器实体为依据。

而认识脏器实体,只能依靠解剖观察。

因此,解剖观察方
法是藏象概念创生的始基[8]。

确认古代解剖学方法对于藏象学说的奠基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藏象学说才谈得上实践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后来干预进行思辨的原因、方式和规律;与此同时才能正确评价不同思维和研究方式先后参入藏象学说构筑所形成的特点和利弊。

1.3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在古代,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靠肉眼观察人体或动物的脏器、组织,对人体形态的认识停留在器官水平。

在这种粗糙的甚至是错误的解剖理论指导下,无法解释脏腑的生理、病理现象,但人们又有强烈的求知欲
望,因而不得不通过思辨途径,结合当时阴阳五行、
气论等文化背景,用猜测和推想来弥补对事实认识的不足。

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医理论发生的特殊性,中医藏象理论中的脏腑的概念已不是简单的脏器,包含了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内涵[9]。

结构与功能是物质系统的普遍属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这一辩证关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和统一性。

因此,
“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并非指实体与功能的关系而言。

我们设置这一标题的着眼点在于:藏象学说的创生以
解剖方法为始基,但又根本不以解剖形态学为指归,
《内经》经过现实的困难,越过时代的局限,通过移植借鉴哲学等方法,成功地完成了脏腑概念由实体器官到功能态的转移。

伴随着演化的启动脏腑概念的内涵便发生了背离实质器官的婵变。

这种演化取决于医学的内在矛盾:医学的实践与医学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

就中医脏腑概念而言,从解剖学方法背离的方向演化,因为得到了古
代文化环境的认同、支持而成为现实[10]。

总之,由于历史所限和解剖技术的落后,古代的解剖知识不能充分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医学没有沿着通过发展解剖学以发展医学的道路前进,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实用的功能分析的发展途径。

即在初步的理论框架之内添加进了大量的原始解剖概
眼睁睁看着他难受啊”
(无助的表情,低头);“我们是没有钱换肾的”(抹泪)。

3讨论
3.1为尿毒症患者及亲属照顾者提供社会支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尿毒症患者治疗护理机构,更缺乏对尿毒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亲属照顾者面临着照顾任务繁重、经济负担过重、缺乏相关照顾知识和技能、自身健康不佳等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援助。

3.2为尿毒症患者及亲属照顾者提供心理支持:通过本研究与尿毒症亲属照顾者近距离接触,对他们在照顾期间的生理心理感受及压力源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来缓解和处理,同时,通过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支持,对其家庭护理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树立信心。

3.2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尿毒症患者亲属照顾者(尤其是农村地区)对医疗费用的忧虑程度较高,普遍认为负担最重的是经
济压力,对人性化服务有一定的需求。

希望医院减少医疗费用,社会能多承担治疗费用,同时,希望能有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这与我国国情相符。

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障政策,导致大部分农民承担较高比例的医疗费用,有的地区甚至是自费看病。

另一方面,大部分病人为了获得较好的治疗而集中
在少数大医院,导致大医院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服务不到位。

3.3尽快完善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网络:由于血液净化技术方面的严格要求,以至于一些中小医院不能开展或者不愿意开展此项
诊疗技术,总体缺乏完善的社区-医院医疗服务网络,
一些民营医院开展的血液净化中心为了控制成本而违规操作,他们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致使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不得不冒着被感染多种疾病的危险去接受治疗,尤其是农村地区患者。

所以,尿毒症亲属
照顾者希望患者能就地接受正规、收费相对较低的透析治疗,
希望能尽快建立社区透析治疗中心。

3.4本次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尿毒症患者亲属照顾者的真实体验,描述了照顾者在心理、生理、经济及社会几方面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其中,心理和经济需求比生理和技术需求更迫切、强烈,这与我国医疗现状和国情相符。

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社会、医疗专业支持,呼吁建立集医疗、护理、保险、法律及社会福利为一体的社会保障网络。

参考文献
[1]林亚君.对生命质量与生命数量内涵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91-292.
[2]梅长林,
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09.
120
2012年9月
念所不具备的功能性的内容,以功能的逻辑改造了解剖的概念,使原始解剖术语的内涵发生了几乎是彻底的异化。

这种异化进一步使得解剖手段所揭示出来的内容在中医理论中的权重和有效性越来越低[11]。

这种变化的推动使解剖脏腑向功能脏腑的演变成为现实[12]。

2改造后藏府概念的学术争鸣
根据前述古今藏府内涵的演变情况,中医五脏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物质基础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使中医界在近代直到现代一直处于困惑之中,由此也引发了长期的争鸣,对于藏府概念的内涵的诠释也出现了多种观点。

2.1气学理论对脏腑初始解剖概念改造的彻底性理解:元气论对人体的理解便是:人体身形组织器官等等,尽管各不相同,但均在一气的气化运动过程中达成有机的整体统一。

这必然启导《内经》时代医家自觉地对内脏与体表组织的联系做出探索,从原则上讲,“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
“心藏神”“肝主疏泄”等等理论无一不是气论思想对藏府解剖内涵影响的成果。

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使藏象学说的建构置于元气论思想基础之上。

舍弃了解剖形态结构实体这一观察对象,感性材料的来源便由自然状态下的机体作为整体所呈现出来的生理病理信息所取代,这实际上便规定了演化的总体方向,因为基于这种观察的理性思辨而建立起来的藏象学说因此而具有了整体的、过程的(动态的、功能的)表象的等特征,即脏腑概念不再单纯是实体的,而更主要的是一个综合功能单位了[13]。

古代医家们对于藏府的认识曾用过解剖的方法,但这种粗浅的解剖方法远不能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只能借助作为当时哲学思想核心的“气一元论”自然观来分析归纳藏府的概念,而藏象学说就是在这种哲学思想下形成的,此时的藏象学说中藏府的概念是一种关于人体功能结构的医学理论模型,具有抽象性、系统性、整体性、恒动性等特点,不同于解剖的实体脏腑概念[14]。

而证实了气论思想对于初始藏府解剖概念影响的完整性。

藏象的实体概念与功能概念相分离,认为藏象的功能是脱离藏象的实体结构而存在的,其结果是高度肯定了藏象的功能概念,而否定了藏象的实体概念[15]。

近些年来有学者认为:“五藏”是超解剖的功能性单元,“藏”是决定“象”的内在功能,有心、肝、脾、肺、肾五“藏”,每一“藏”为一相对独立的单元,各有所主、所藏,其正常和异常的变化都外现为“象”[16]。

“中医藏象学说的各个脏腑,实际上都是以‘综合功能’为基础,辅以某些解剖结构而组合成的‘系统层次”[17]。

现代有研究得出:中医五脏主要是对人体整体“应时而变”调控机制的分类概括。

五脏实质是机体在“应时而变”调控过程中形成的功能性结构——
—生理调控摸板[18]。

2.2气学理论对脏腑初始解剖概念改造的不彻底性观点理解:对藏府概念的理解和不同诠释,表达了不同医家对生命认识论的思考。

中医学的脏腑概念最初是建立在解剖观察的基础上,先民们通过解剖获悉体内脏器大体位置,对其功能特点也有了一定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脏器命名。

既不能否认其解剖属性,割裂中医脏腑与实体的联系,也不能片面夸大其解剖属性,把中医脏腑概念仅仅局限于解剖实体[19]。

程昭寰基于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认为,藏是藏象的主体,是所藏内脏、所藏精气的结合,是形态性结构与功能主体性结构的结合[20]。

邱幸凡、陈刚、王平、王进、张茂林从藏象学说的本质出发认为,藏象中的每一个脏腑既是一个功能单位,同时也包含着多元化的实体结构,它是多元化实体结构的功能整合体。

因此,对藏象的本质决不能只从西医学单一实体结构及其相对应的功能上来理解[21]。

基于此,他们将其特征概括为功能系统化、实体多元化、调控多途化、整体协同化和时脏一体化五个方面,以求从多层面揭示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中心的脏象的本质,本质应该是功能与实体的统一体。

2.3气学理论对脏腑初始解剖概念不具改造作用的理解:依据解剖器官解释脏腑,甚至评判脏腑,表现为把中医的脏腑作为解剖器官来进行研究,或在临床上将五脏病证与解剖器官混为一谈,或在论著中中西医理论混用。

此种观点因混淆中西医五脏概念而受到较多批评[22]。

石雪梅、朱光宇等根据中医脏腑理论中的脏腑概念,来自古代的人体解剖,是指人体内的实质性器官,中医脏腑理论中的脏腑概念,是通过人体解剖,看到了人体内客观存在的器官后得来的认识,是解剖的脏腑,是指人体内实质性的器官[23]。

3总结与评价
脏腑概念经过气论哲学思想的渗透改造之后,演变形式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演变后的学术争鸣亦是百花齐放。

综上可见,对脏腑初始解剖概念的认识是一致的,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气学理论成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后,脏腑初始解剖概念受到了气学理论的这一哲学文化的影响,但亦有少数学者否认这一存在。

对于气学理论对脏腑概念的影响程度上也存在着分歧,其分歧实质上均衍生于对“气学理论作为当时的哲学思想对于初始的脏腑概念的影响是否存在”有关问题的不同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如辉.发生藏象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
[2]王颖晓,李其忠.藏象之发生学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4):19-23.
[3]陈斐然.发生学应成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重点[J].中国中医药报,2011,8(003).
[4]王颖晓,李其忠.藏象之发生学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4):19-23.
[5]桑希生,吕凤娟,王雪华.从中医理论发生学认识中医的脾脏[J].河南中医,2008,28(4):4-6.
[6]黄胜白.二千年前中国的人体解剖学[J].中医杂志,1955,(4):42.
[7]梁茂新,李东安,王普民.古代解剖学藏象学说创生的基石[J].医学与哲学,1989,(11):27-33.
[8]孙广仁.藏象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J].中医研究,1997,10(5):1-5.
[9]桑希生,吕凤娟,王雪华.从中医理论发生学认识中医的脾脏[J].河南中医,2008,28(4):4-6.
[10]李如辉.发生藏象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1): 29-40.
[11]田进文,石巧荣,王士雯.解剖学与中医理论的隔阂与融合(上) [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191-197.
[1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0.
[13]李如辉.藏象学说的演进轨迹[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46-49.
[14]顾方曙.从理论模型看藏象学说[J].山西中医,1989,5(3):7-10.
[15]金光亮.五脏内涵演变与新识[J].医学与哲学,1998,19(9):468-471.
[16]祝世讷.“五藏”是人体功能子系统[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6):359.
[17]祝世讷.论“超解剖”结构的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6):402-406.
[18]马淑然,郭霞珍,刘燕池,等.中医五脏是人体生理调控模板[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1):801-803.
[19]王强,辛国芳.“纯功能”不存在,功能方法应当与结构方法相结合[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5):322-325.
[20]程昭寰.论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J].中医杂志,1997,38(3):136-140.
[21]邱幸凡,陈刚,王平,王进,张茂林.中医学“藏象”本质特征探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4(4):5-8.
[22]金光亮.五脏内涵演变与新识[J].医学与哲学,1998,19(9):469.
[23]石雪梅,朱光宇.中医学的脏腑是解剖的脏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3):27-29.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