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李鸿章传》的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史稿李鸿章传》的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李鸿章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

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特起一军,是为淮军。

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

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旋诏署江苏巡抚。

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号北路军。

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

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鸿章亲督军援,贼大奔。

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

七年,西捻平,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国家旧制,相权在枢府。

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

然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

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

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

初,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岁百二十人。

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乃未及终学而中辍。

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

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

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

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

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

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

鸿章孑身入京,卒定和约十二款。

鸿章奏陈善后诸务。

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并奉诏行新政,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

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时以诙笑解纷难。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

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
约不敢渝。

”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

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注】①贼:太平军。

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

译文:
李鸿章,字少荃,是安徽合肥人,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他跟着曾国藩游学,追求治世的学问。

同治元年,朝廷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特别编成一支军队,就是淮军。

外国人看见淮军衣着简陋,就笑话他们。

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只是着装美观。

等我试一试,你们再笑不迟。

”不久,朝廷下诏让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

美国人华尔招募洋兵几千人,号称南路军;学启等人率领由湘人、淮人组成的军队,号称北路军。

四月,贼人(太平军)打败南路军,华尔舍弃青浦逃到松江。

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新桥,李鸿章亲自率军队支援,太平军被打跑。

外国军队看见湘军、淮军作战,都很惊讶叹服。

同治七年,平定西捻军,(李鸿章)入朝觐见,被特赐在紫禁城内骑马。

按照国家旧有的制度,相权在枢府。

李鸿章和曾国藩担任宰相,都是凭总督的身份兼任的,不是真当宰相。

可是他们在朝廷内外的声望远远高出政府,朝廷也依靠他们,以他们为重。

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

考虑用西方的新方法引导中国走自强之路,先是加强兵备,更注意培养人才。

一开始,和曾国藩一道上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学习,每年一百二十人。

期望二十年后学成归国,为国家出力,可是这些幼童没有学完,计划中途便停止了。

当初在上海设立外国学馆,等到了天津,上奏朝廷设立武备海陆军学堂,这是中国讲求治兵之学的开始。

(李鸿章)曾经想着制造轮船,上疏说:“西方人专门依靠船坚炮利,横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说攘夷,本就是不实际的。

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

士大夫们局限于书本,苟且现状,于是都说要停止造轮船。

我认为国家各种费用都可以省,惟有训练军队、巩固边防、练习枪炮、制造战舰的费用万万不可省。

要省掉这些费用,国家不能立足,最终也没有自强的一天。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太后逃跑。

下诏让李鸿章入朝,担任议和全权大臣。

李鸿章曾说过“这一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我只好勉为其难”的话。

李鸿章孤身一人入京,最后签订了和约十二款。

李鸿章又奏请善后各项事宜。

开通市场,施粥散米,京城内外秩序井然。

又奉诏施行新政,积劳成疾,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九岁。

得知此事,两宫震惊,深切哀悼,下旨厚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号文忠。

李鸿章身材高,胡须少,秉性宽宏博大,常常在诙谐谈笑中解决纷争。

等到签订和约时,那些外国使臣多是年轻人,都把他看成长辈。

听说李鸿章去世了,都赶吊唁,说:“李公所定的盟约我们不敢违背。

”李鸿章从年轻到老,没有一天说过要引退,签订马关条约后回,议论的人不少,有人劝他退隐。

李鸿章说:“对于国家,绝对不能有任何轻视的意思,如今局势颓败,我请求引退,国家还能依靠谁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