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原文及翻译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原文及翻译:
原文: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云:“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

”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之。


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涌,山林杳冥,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

”乃援琴而歌,曰作《水仙》之操。

译文:
春秋时期的俞伯牙,精通琴艺。

他曾在成连先生的门下学琴,但是三年有余,琴曲的神妙寂寞之情仍然不能领会。

成连说:“我虽传曲,未能移人之情。

我师方子舂,在东海之中,能移人之情,我们一同去拜访吧。


于是二人来至蓬莱仙山,成连先生留下伯牙说:“你在这里练习,我去迎接我的老师。

”乘船而去,久未归。

伯牙心急,四处张望,就是看不到师傅的影子,听到海水汹涌,群鸟悲鸣。

伯牙仰天长叹,领会其中的含义,乃援琴而作《水仙操》。

扩展资料: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从传世的友谊。

一日,伯牙由楚返晋,途中遇雨,泊船于荒崖之下,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琴声引出山林贤士钟子期。

子期采樵为生,却深谙乐理。

讲论之间,二人意气相投,遂结为兄弟。

临别,约定来年中秋
前后,仍在此处相会。

一年以后,伯牙依约由晋还楚。

中秋之夜,仍泊船原地,抚琴静候知音。

岂料彻夜未眠,全不见子期踪影。

原来子期因樵、读辛劳,心力耗尽,已于数月前亡故。

弥留之际,乞葬于伯牙停舟处,以践前约。

伯牙得知此情,五内俱焚,昏绝于地。

醒来去子期坟前,抚琴致哀,以吊知音。

曲终,割断琴弦,举琴向祭台摔去。

原文:
旧说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

至于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尚未能也。

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

」乃与伯牙延望,无人。

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

」划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

曲终,成连刺船而还。

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水仙操》
【大意】:
伯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琴大师,高山流水的故事就出自他和钟子期。

而这里讲的,则是伯牙早年学琴的故事。

伯牙拜成连为师学习古琴,三年后学成,在技巧上已经无可挑剔,但在情感上却总做不到专一。

成连说:「我的老师子春先生现在居住在东海一带,他能够
转移他人的情感。

」于是,成连带着伯牙一起前往东海。

两个人一起到了蓬莱仙山,成连让伯牙暂居山间,说:「你就在这里练琴,我去迎接先生。

」结果成连划船离开后,很久都没有回来。

伯牙一个人在孤岛上,看不到人,只听见海水涌动拍岸的声音,以及山林的寂寥,群鸟的悲鸣。

伯牙在自然界感受万籁,不由得感慨万千,他说:「这是老师教我移情啊。

」于是拿出琴,一边抚琴,一边吟唱。

伯牙演奏完毕,成连就回来了。

从此伯牙琴艺跃升,成为天下妙手。

【修辞】
伯牙学琴的故事,说的是技巧和情感的问题,或者说是形与神的问题。

抚琴如此,写诗也如此,作画也如此。

技巧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但真情实感不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

一个作品,如果有形而无神,那必然是失败的。

故事结尾,伯牙感叹说「先生将移我情」,由此,牵出一个修辞——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

举例说,开追悼会时用的「青山垂泪,草木含悲」就是移情。

再比如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也都是移情。

伯牙学琴春秋时期,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掌握了演奏技巧,但演奏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成连先生以带伯牙拜师为名,将伯牙带到了东海蓬莱山,然后离去。

伯牙十数日不见先生归来,面对大海,倾听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群鸟啁啾。

心旷神怡,浮想翩翩。

伯牙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成连先生返回后,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伯牙学琴典故:
春秋时期,年轻的伯牙跟一位名叫成连的师父学琴。

成连见伯牙天资聪明,就倾心教他。

伯牙刻苦学了三年后,已十分熟练地掌握了弹琴的各种技法。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同师父同弹一首乐曲,尽管指法技巧纯熟,也弹得没有师父那样动听。

有一次,他练习作一首海上风光的曲乐,写了好几遍,花了不少时间,可是弹奏起来,连自己也觉得味同嚼蜡。

他十分苦恼,问师父道:“您告诉我,怎样才能曲为心声呢?”
成连摇摇头,抱歉道:“伯牙,我能教会你弹琴,却没有办法教会你用乐曲表达心声啊!”
伯牙露出失望的神色。

成连想了想道:“我有个师父叫方子春,琴艺高超,现在居住在东海蓬莱岛,他能转移一个人的性情,我们还是一道去向他请教吧。


伯牙求学心切,听师父一说,十分高兴。

于是,师徒二人就带着干粮,驾舟前往东海蓬莱岛。

到达岛上,成连带着伯牙找到一间没人住的草房,忽然说:“哦,我的师父不住在这里了。

好吧,你暂且留宿在这里,练练琴,我要乘船去把师父迎回来。

也许,我们十天半月就可见面了。

”他说罢,扬帆独自而去。

好几天过去了,总不见成连回岛。

伯牙独自一人寄住在海滨,眼前杳无人迹,一边是绿波滚滚的海洋,一边是高插云霄的山峰,他等师父归来,伫立海边,常被海上奇妙风光感动不已。

尤其是每天清晨,在水天一色中,忽然出现一道红霞,刈(yì)开了天和海。

接着,在万道霞光中,一个深红色的火球从天边慢慢升上来,先是一小半,再是一大半,刹那间整个跳出海面,染红了漫天的云朵……
伯牙望着望着,心情无法平静,他取出琴,对着自然美景全神贯注地弹起来。

一天下午,伯牙等师父归来,又来到海边。

突然,天空阴云密布,山峰和海洋像死一般沉寂,闷得人简直连气都喘不过来。

只见一道闪电照亮海面,雷声大作,暴雨哗哗地往海面上直泼,狂风卷着巨浪扑向岸边的岩石。

雷声、雨声、风声、海涛声,还有山峰中的林涛声,混成一片,掀天动地,震憾人心。

伯牙目睹这惊险场面,心中一亮,迅疾跑回草屋,解开琴袋,拿出七弦琴,调好琴弦,和着大自然的交响乐,涌写出激越的旋律。

等到风平浪静,一首表现
海上风光的乐曲便酝酿成熟了。

伯牙等候了多日,仍不见成连师父和子春太师的到来,耳畔有的只是汹涌澎湃的海涛声和幽暗山林中群鸟的合鸣声。

他苦思良久,终于恍然大悟:哦!原来成连师父要我把心中的烦虑涤净,转移我的性情,道理就在其中,哪里有什么子春太师啊!于是,他潜下心来,将耳里听见的声音,眼睛看见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一了。

又一个红日跃海的美妙时刻,伯牙醉心地弹着在岛上所作的《水仙操》。

一曲弹罢,忽然间,背后传来爽朗的笑声,他回头望去,呵!成连师父回来了!仍然是他一个人,根本没有子春太师的身影。

成连已看出伯牙心里在想什么,道:“好呵,伯牙,这浩瀚的大海已经把你缺少的本领传授给你了!何须子春太师再画蛇添足呢!”他说罢又大笑不已。

伯牙知道了师父为提高自己的琴艺,用心良苦,连忙躬身拜道:“弟子现在懂得了写山要先观察山,写海就要先观察海的道理,谢谢师父给我的启发!”
从此后,伯牙不仅更加刻苦练习琴艺,而且更加对人世和自然深入体察。

他继《水仙操》之后,又写出《高山》《流水》等著名七弦琴曲,流传千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