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阅读理解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6高三上·平阴期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冬天随着一场寒凉的朔风隐遁无形,代之而来的便是期待许久的春,渴望在一个漫漫长夜后的清晨,能有一树树(色彩斑驳/色彩斑斓)的春花降临人间,遮蔽大地的荒芜与突兀。
但随着冬日渐远,花开的惊喜依旧未能(如愿/如意),而我对春花的期待初忠不改,就像等待一位从天堂出走的仙子,挥袂之间为广袤的人间降临一场福址,唯美而又持久。
春天本就是一个安谧静美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春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饰着春之明媚。
花开的时候,村庄就像____________ ,风姿绰约地(站/立)于大地之上;____________ ,辽阔的褴褛倏忽消隐在旷野深处。
那些高举着手臂的杨树,将枝干遥遥指向广袤沧穹,旗帜一般引领着春天不断前行。
(1)
文中划线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隐遁初忠不改
B . 遮蔽安谧静美
C . 福址春之明媚
D . 旷野广袤沧穹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色彩斑驳如愿站
B . 色彩斑斓如意站
C . 色彩斑斓如愿立
D . 色彩斑驳如意立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位着了绣花长裙的女子春花瞬间把黛赭色的山峦覆盖
B . 一位着了绣花长裙的女子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春花覆盖
C . 一位女子着了绣花长裙春花瞬间把黛赭色的山峦覆盖
D . 一位女子着了绣花长裙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春花覆盖
二、语言运用 (共2题;共4分)
2. (2分) (2020高二上·芜湖期末)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圆满举办的消息不胫而走,业内人士予以充分关注。
B . 《哪吒》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新历史,导演也因此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C . 学术论文要求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D . 新华社用一位栩栩如生的机器人新闻主播讲述两会代表们抵达北京的故事。
3. (2分) (2017高二下·蚌埠期中) 选出下列句子中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A . 在语文课上,老师向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B . 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结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
C . 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我们走出陌生的境地。
D . 《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3分)
4. (6分) (2017高二下·邹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
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
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
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
“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
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
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
“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
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
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
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
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
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
两个字都有日字。
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
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
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
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 . 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 . “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 . 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
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 . 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 . 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 . 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
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 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 . 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 . 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 . 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5. (7分) (2019高一下·东源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
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
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
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
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
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
”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
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
“哟,每公斤十元。
”厘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
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
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
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
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
”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
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
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
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菌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
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竟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
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
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 .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B . 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C . 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D . “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2)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古诗文阅读 (共4题;共35分)
6. (11分) (2016高二上·雅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
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
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
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
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
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
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
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独恨其不蚤耳恨:遗憾
B .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稍:稍微
C .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质本的东西
D . 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2)
下列对文中花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B .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C .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D .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3)
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
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 . 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
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 . 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
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 . 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
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②合则留,不合则去。
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7. (10分) (2015高一上·厦门期中) 翻译下列句子。
(1)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 (8分)(题文)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注)。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浮玉:喻指金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 .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 . 《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 . 《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首句写在多景楼上弹奏一首神曲,悲伤的弦音像要断裂一样再三紧促,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E . 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试作简要分析。
9. (6分) (2019高三上·湛江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直接揭示士大夫之流耻于相师心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
(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远征塞外的情景。
五、语言表达 (共3题;共11分)
10. (3分)(2017·新课标Ⅲ)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太阳能与风能①________,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②________。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
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③________,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发电更经济。
11. (3分) (2017高二下·唐山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中国电影票房的极度火爆,近年来①________,官方的电影节和民间的电影节,让人目不暇接。
从2010年开始,②________,连续5年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
电影节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③________。
基本上每个电影强国都有一个代表性的电影节,通过将电影节打造成为电影产业的一张“名片”,能够聚集更多的电影资源,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
12. (5分)请根据对话内容,以编辑部的名义写一则启事(只写正文,60字左右)。
下面是校文学社社长正浩和编辑诗瑶的对话。
正浩:诗瑶,陈平告诉我,我们文学社刊物《春芽》第三期有一个错误。
诗瑶:什么错误?
正浩:在“最美人物”栏目里,我们把一个人的名字写错了。
诗瑶:啊?把谁的名字写错啦?
正浩:就是那位园艺师傅方刚,写成万刚了。
诗瑶:哎呀,太粗心了。
正浩:我们要在第四期中刊登一则启事,更正错误,还要表示歉意。
诗瑶:好的。
六、写作 (共1题;共5分)
13. (5分) (2016高二下·林芝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
参考答案
一、阅读理解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语言运用 (共2题;共4分)
2-1、
3-1、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3分)
4-1、
4-2、
4-3、
5-1、
5-2、
四、古诗文阅读 (共4题;共35分)
6-1、
6-2、
6-3、
6-4、
7-1、
7-2、
8-1、
8-2、
9-1、
9-2、
9-3、
五、语言表达 (共3题;共11分)
10-1、
11-1、
12-1、
六、写作 (共1题;共5分)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