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中写岩石架并不是很高,父亲 完全可以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可 他为什么没有上去救孩子呢?
参考:因为这位父亲深知, 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的能力就 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 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
2、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里? 如 果你是杰里会怎么做?
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 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 “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 所以杰里虽然“看起来很担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 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 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 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 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本文选自《心理学与成长》。
• 耸立 sǒng 峭壁 qiào
• 凸凹 tū 颤抖 chàn
• 嶙峋 lín xún 晕倒 yūn
• 迂回 yū 目眩 xuàn
• 啜泣 chuò 纳罕 nà hǎn
• 屡次lǚ
小心翼翼yì
灼(zhuó) 扒(bā) 趴(pā) 酷热(kùrè) 厌倦(yànjuàn) 附和(fùhè) 突兀(tūwù) 怦怦(pēngpēng) 嘲笑(cháoxiào)
第二部分(18-28):脱险。写“我 ”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 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 石架。
第三部分(29):感悟。写作者由 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
用两个字填空,概括故事情节: ( 冒 )险——( 脱 )险
局部品味
“我”遇险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一、犹豫不决 满头大汗 浑身发抖
训诫: 告诫、教导。 小心翼翼: 谨 慎 小 心 ,
丝毫不敢疏忽的样
嶙峋:形容人瘦削。
子。翼翼炫目:使眼睛昏花。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整体感知
你能一句话概述故事内容吗?
文章叙述了“我” 在悬崖上遇险,脱险 的经历,并由此悟出 了经验。
时间 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 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 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 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 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 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另一则材料。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 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 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 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 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 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参考观点:当我们贸然行事时,应该想想父 母的谆谆教诲,尽管他们的教导不一定千真 万确,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事仍 然是时有发生,“我”就是不顾母亲的“不要冒 险”的警告,才身临其境,所以凡事三思而行, 必定有益。
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险阻,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 小困难,一个一个认 真地解决,终将战胜 巨大的困难,赢得最 后的胜利。
晕眩(yūnxuàn)哭泣(kūqì) 呻吟(shēnyín)
恍惚(huǎnghū) 暮色(mùsè) 安慰(ānwèi) 凌乱(língluàn) 惊讶(jīngyà) 畏惧(wèijù)
参差(cēncī)不(bù)齐(qǐ) 哄堂大笑(hōngtángdàxiào) 惊慌失措(jīnghuāngshīcuò)
地点 美国费城的一个悬崖
复
人物 “我”,5个男孩,父亲 述
事件
故
事 (1-5)起因 游戏玩厌 去爬悬崖
(6-16)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17-28)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29) 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第一部分(1-17):冒险。写“我 ”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 块石架,上不得,又不敢下。
寒深 冬秋 再走 走一 一步 步是 便寒 是冬 春
走
一
再
步
走
一
步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
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 候作者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 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 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 了,可是要下去又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 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 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 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 一切艰难的法宝。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你 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参考观点: 四个孩子的做法不是很得当。 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 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 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 这种做法很不应该,是在拿别人的生命开 玩笑。
4、“我”体弱,因为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 且牢记母亲“不要冒险”的警告,结果,在伙伴 的怂恿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爬上悬崖而历险, 出现“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的两难境地。 怎样看待父母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莫顿·亨特(1927~1983) 走近作者: 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 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 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 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 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 《痛击》、《心理学的故事》、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 悬崖上的第一课》。
二、晕眩 哭泣
三、神情恍惚 害怕和疲劳
局部品味
“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1最初:毫无信心
我不行 我会掉下去 我会摔死的
2继而:信心萌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3随后:信心大增
再一次,我做到了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
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语言评析
文中冒险、脱险部分的一个“哭泣”、一 个“抽噎”(16段和28段中)是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