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浙江卷地理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高考浙江卷地理试题(高清、重绘、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
古代越瓷贸易船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向,一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
下图为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
完成1、2题。
图例
城市
河流
航线
07001400㎞
第1、2题图
1.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
①缩短路程②增加运量③减少货物破损④增强贸易灵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
A.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
B.乙处借船右后方来风作动力
C.丙处见到河水的暴涨
D.丁处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
1.C
2.B
1.读图,与陆陆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部地区,增强贸易灵活性,④对;轮船运量比车马运量大,可增加运量,②对;海运的路程长,①错;海上风浪大,不能减少货物破损,③错。
C对。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甲处临近赤道,北极星高度太低,不易被看到,不能利用北极星定向,A错;乙处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可借助船后方风作动力,B对;丙处为热带沙漠气候,很难见到河水的暴涨,C错;丁处半岛受离岸风及季风影响,沿岸多沙漠分布,看不到大片的草地,D错。
考点: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大气环流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差异。
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
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
完成3、4题。
甲 乙
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
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30
20100-10-20
300
24018012060
降水量(mm )
气温(℃))
)
)
①
②
③
④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③ 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 3.D 4.D
第3题,甲处的自然景观是远处寸草不生,说明该地降水稀少;靠近水源的地方(湖边) 则生长着热带植被,热量条件较好,对应的应是④地的气候统计图。
乙地植被以草原为主,但矮小稀疏,说明此地水分条件和热量条件较差,③地的气候统计图比较适合。
故D 项正确。
第4题,甲、乙两地同处于北纬30°附近,无论冬季还是夏季,两者气温差异明显,只有海拔高度的不同才能造成这么大的差异。
另外,北纬30°附近的①、②、③、④四地中只有④地气温明显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因此可推知④地海拔高。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5、6题。
⑧
⑦
⑥
⑤
④③②
①
②
③
④
⑤丙
乙甲
第5、6题图
5.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6.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5.C
6.A
第5题,材料中说明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知,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乙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根据地貌特征知,甲处为山、乙处成谷。
甲处为向斜可排除 A 项,乙处为背斜可排除 D 项,甲处为山可排除 B 项,答案为 C 。
第6题,丙处山峰为飞来峰,比周围岩层较晚,没有侵入或切断的痕迹,存在层理结构,是由表层沉积形成的,因此属于沉积岩,B 项中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 项中的大理岩属于变质岩、D 项中的玄武岩属于岩浆岩,排除 B 、C 、D 三项,答案为 A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7、8题。
图 例
城 市
观察点河 流耕 地
湿 地林 地国界线
第7、8
题图48°
46°
20
世纪五十年代48°
46°
21世纪初期
7.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8.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B 8.B
第7题,对比两图,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甲地有林地变成湿地,可能是海拔低,A 项错。
丙地耕地出现的比乙地早,证明耕地开发条件丙比乙地好,B 项正确。
丁地位于河流的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一直以林地为主,说明这里地势较高,不宜开辟为耕地,耕地开发条件不如甲地好,据此排除 C 、D 两项,答案为 B 。
第8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增多,把农民从耕地中解放出来,有利于该地农业机械化,大规模经营,①对;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再扩大耕地面积,②错;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有利于大规模经营,③对;耕作制度一般而言是不容易改变的,并且改变耕作制度与大规模经营无关,④错。
所以答案为 B 。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右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9、10题。
)
逆温层上界
强逆温层上界(每上升10米气温升高1℃)
第9、10题图
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9.A 10.C
第9题,仔细读图,根据逆温上界和强逆温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A 项正确。
图中显示日出前后逆温强度最大,B项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消失,C项错;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有段时间仍是增速,日出后快速下降,D 项排除。
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
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
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
A、B、D错。
考点:逆温现象及特征,影响逆温层上界峰值时间的因素。
11.右图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
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乙
甲
地面
第11题图
A.47°
B.43°
C.23.5°
D.21.5°
11.D
读图可知,乙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大于0°,甲、乙两个位置太阳高度之和为90°,推知甲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小于90°。
据此可判断此地既无直射,也无极昼、夜现象,位于温带。
根据温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
年中变化规律可知,甲、乙两个位置太阳高度之差为47°,甲、乙两个位置太阳高度之和为90°,可计算出甲为68.5,乙为21.5°,D 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36.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30分)
材料一 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图2为图1中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
图3为图1中乙地的气候统计图。
图1中丙地广泛栽植可作为优良造纸原料的辐射松,生产纸浆出口。
))
气温(℃)
降水量(mm)气温(℃)降水量(mm)050100150200250甲乙(海拔130m)(海拔704m)
第36题图2第36题图311(月)11(月)气温(℃)30050100150200250降水量(mm)30050100150200250(海拔130m)(海拔704m)第36题图2第36题图311(月)11(月)300降水量(mm)
30050100150200250(海拔130m)(海拔704m)
第36题图2第36题图3
材料二 我国新疆吐鲁番出产的甜瓜深受市场欢迎。
某企业欲在乙地开辟海外甜瓜生产基地,开拓国
际市场。
(1)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12分)
(2)简析乙地种植甜瓜有利的自然条件。
(8分)
(3)简述丙地栽植辐射松和发展纸浆出口的自然优势。
(10分) 36.
(1)全年水位高(全年水位在3m 以上);高水位在冬季(6-7月),低水位在夏季(12月-次年1月);水位年内变化较为和缓。
降水量丰富;河流的上游有大面积沼泽,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调节径流使水位变化和缓。
(2)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冬季温度低,农作物病虫害少;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光照充足;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源稳定。
(3)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辐射松生长;宜林山地广;人口较少,土地资源充裕。
水资源丰富;距海较近,出口便利。
解析:
(1)读图2,甲地河流全年水位在3m以上,全年水位高。
该地在南半球,根据图中月份,高水位在冬季,图中6-7月,低水位在夏季,图中12月-次年1月。
水位年内变化较为和缓,降水量丰富。
根据图1,河流的上游有大面积沼泽,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
沼泽湿地调节径流,使水位变化和缓。
(2)读图1,乙地位于河流源头附近,说明海拔较高。
位于山脉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
乙地纬度较高,冬季温度低,农作物病虫害少。
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光照充足。
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源稳定。
有利于甜瓜种植业发展。
(3)读图1,根据纬度,丙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有利于辐射松生长。
丙地的宜林山地广,人口较少,土地资源充裕。
水资源丰富,距海较近,出口便利。
所以有利于林产品发展。
考点:区域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37.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26分)
材料一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
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
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城市运河淡水河湖河流引排工程
02040km
245.6km112.5km
84.7km
227.2km
(20%)
(22%)
北岸
南岸
第37题图1第37题图2材料二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8分)
(2)长江江苏段______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8分)
(3)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
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10分)
37.
(1)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2)北。
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
(3)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
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
(1)江苏省是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所以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
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旱涝灾害多发。
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需要众多引排工程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
(2)根据图2,长江江苏段北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
读图2,北岸一级、二级岸线里程长,三级岸线较少。
说明江苏段北岸环境容量较大,所以适宜布局在北岸。
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
该类工业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
(3)如迁移到安徽,则劳动力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降低。
但迁入地区配套不完善,距市场远,运输成本上升。
如不迁移,则应采取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考点:区域引排工程建设的原因,区域工业布局区位及原因,产业转移的条件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