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庖丁解牛》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庖丁解⽜》赏析
庖丁解⽜
《庄⼦·养⽣主》
【原⽂】
庖丁为⽂惠君解⽜。

⼿之所触,肩之所倚,⾜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騞然,莫不中⾳。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之会。

⽂惠君⽈:“嘻,善哉!技盖⾄此乎?”
庖丁释⼑对⽈:“⾂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之解⽜之时,所见⽆⾮⽜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也。

⽅今之时,⾂以神遇⽽不以⽬视,官知⽌⽽神欲⾏。

依乎天理,批⼤郤,导⼤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况⼤軱乎!良庖岁更⼑,割也;族庖⽉更⼑,折也。

今⾂之⼑⼗九年矣,所解数千⽜矣,⽽⼑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刃者⽆厚;以⽆厚⼊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九年⽽⼑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为迟。

动⼑甚微,謋然已解,如⼟委地。

提⼑⽽⽴,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藏之。


⽂惠君⽈:“善哉!吾闻庖丁之⾔,得养⽣焉。


【注释】
庖丁:名丁的厨⼯。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名前。

⽂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宰⽜,这⾥指把整个⽜体开剥分剖。

所触:接触的地⽅。

倚:靠。

履:践踏。

踦(yǐ):⽀撑,接触。

这⾥指⽤⼀条腿的膝盖顶⽜。

砉(huā)然:⽪⾻相离的声⾳。

砉,⼜读xū,象声词。

向:通“响”。

奏⼑:进⼑。

騞(huō)然:象声词,形容⽐砉然更⼤的进⼑解⽜声。

中⾳:合乎⾳乐节拍。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经⾸: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章。

会:指节奏。

以上两句互⽂,即“乃合于桑林、经⾸之舞之会”之意。

嘻:赞叹声。

盖(hé):通“盍”,何,怎样。

释:放下。

好:喜好,爱好。

进:超过。

⽆⾮⽜:⽆⾮是⼀头完整的⽜。

未尝见全⽜:不曾看见完整的⽜。

⽅今之时:如今。

⽅,当。

神遇:⽤⼼神和⽜体接触。

神:精神,指思维活动。

遇:合,接触。

官知:这⾥指视觉。

神欲:指精神活动。

天理:指⽜的⽣理上的天然结构。

批⼤郤:击⼊⼤的缝隙。

批,击。

郤,空隙。

导⼤窾:顺着(⾻节间的)空处进⼑。

因:依。

固然:指⽜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犹⾔经络。

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脉。

经,经脉。

肯:紧附在⾻上的⾁。

綮:筋⾁聚结处。

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軱:股部的⼤⾻。

良庖:好厨师。

岁:年。

更:更换。

割:这⾥指⽣割硬砍。

族:众,指⼀般的。

折:⽤⼑折⾻。

发:出。

硎(xíng):磨⼑⽯。

节:⾻节。

间:间隙。

⽆厚:没有厚度,⾮常薄。

恢恢乎:宽绰的样⼦。

游刃:
游动⼑刃,指⼑在⽜体内运转。

余:宽裕。

族:指筋⾻交错聚结处。

怵然:警惧的样⼦。

为戒:为之戒,因为它的缘故⽽警惕起来。

⽌:集中在某⼀点上。

迟:缓。

微:轻。

謋(huò):象声词。

⾻⾁离开的声⾳。

委地:散落在地上。

踌躇:从容⾃得,⼗分得意的样⼦。

满志:⼼满意⾜。

善:通“缮”,修治。

这⾥是拭擦的意思。

养⽣:指养⽣之道。

【赏析】
《庖丁解⽜》这则寓⾔故事出⾃《庄⼦·养⽣主》,原意是⽤它来说明养⽣之道的。

庄⼦认为社会上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盾,⼈⽣活在⽭盾⽃争中,很易受损害。

要想保全⾃⼰,就得像庖丁解⽜那样,避开“技经肯綮”与“⼤辄”,只找空隙处下⼑,意即避开⽭盾,⽤逃避现实的办法以求得个⼈的⽣存。

这种消极的⼈⽣哲学,⾃应予以批判。

但就庖丁解⽜这个故事本⾝说,它在客观上阐明了⼀切事物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通过长期实践,⼜善于思考,就能认识和掌握规律,从⽽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动的⾃由。

庄⼦散⽂善于运⽤形象化说理的⼿段。

这则寓⾔采⽤夸张、对⽐、映衬、描摹等多种⼿法,以浓重的笔墨,⽂采斐然地表现庖丁解⽜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的潇洒。

具体说来,此⽂在写作⽅⾯的主要特点是:
⼀、结构严密。

全⽂分两⼤部分,先讲述故事(第⼀、⼆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

就故事说,⼜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

先描述庖丁解⽜的⾼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之道。

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惠君的赞叹加以⼩结,并转⼊庖丁的谈道。

对道的阐述⼜分为三个⽅⾯:⾸先,从纵的⽅⾯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

这是从⼀般写到特殊。

这三个⽅⾯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阐述。

庖丁答⽂惠君的第⼀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然地联系起来。

⽂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获得养⽣之道的话,⼜起到统摄全⽂、揭⽰主题的作⽤。

全⽂围绕解⽜的事件,阐述⼀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语⾔⽣动简练。

如写庖丁解⽜时⼿、肩、⾜、膝的动作,只⽤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的特⾊。

⽤“嘻!善哉,技盖⾄此乎”这么⼋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惠君看到庖丁⾼超的解⽜技术⽽产⽣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

“怵然为戒,视为⽌,⾏为迟,动⼑甚微”⼏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致志、⼩⼼谨慎⽽⼜充满信⼼的内⼼活动、⽬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与后⾯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悠然⾃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为什么能⼀⼑下去,⼑⼑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

⽜与⽜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它们的肌理都是⼀致的;每个⼈的⽣活也各有各的⾯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庖丁因为熟悉了⽜的肌理,⾃然懂得何处下⼑。

⽣活也⼀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样,做到⽬中有⽜⼜⽆⽜,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应处处⼩⼼,还要保持着⼀种谨慎⼩⼼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矣”⼀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盾,⼈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那样避开⽭盾,做到顺应⾃然,才能保⾝、全⽣、养⼼、尽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