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走投无路下的自刎,却被吹成了神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江亭走投无路下的自刎,却被吹成了神话
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五十)
首先做点答疑,最近很多读者朋友咨询,在没有马镫的楚汉时代,项羽、灌婴、靳歙等骑兵大将是怎么指挥骑兵作战的?关于这个话题,泪痕和我的好友,著名天涯大V“黑色斯芬克斯”最近写了篇关于楚汉骑兵作战猜想的大作,我们有可能会在未来转发。

我这里稍微抛砖引玉一下:高桥马鞍和马镫是骑兵进阶的关键性发明。

楚汉时期,现有出土文物显示这些发明尚没有在我国出现,因此此时骑手对马匹的掌控度远不能和后世比。

此时骑兵确实很难在小范围内自如的驾驭马匹腾挪、转身,自然很难像后世一样组织起有纪律的反复冲锋。

因此当时的骑兵在战场的作用相比后世要小很多,除侦察轻骑兵外,战斗骑兵大致有以下几种使用方式:第一种是骑射,利用骑兵机动性快速逼近发射箭矢然后掠过敌阵,一般是游牧民族才能熟练掌握;第二种就是有朋友提到的下马步战,骑兵主要用于赶路和机动,作战时骑手下马成为步兵。

第三种则是用于敌军侧背的一次性冲锋,我国较少这方面记载,但西方早期对于这种骑兵作战方式记载较多。

大体上骑兵会手持长枪,枪头斜向下,这样冲锋时一方面可以击打、冲散敌人,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缓冲。

此外在敌军崩溃或者撤退时,骑兵还可以用于快速追击或者驱赶敌军。

楚汉时期中原作战没有骑射方面的记载,当时骑兵作战当以后几种方式使用较多。

灌婴、项羽、靳歙等将领都有率骑兵大范围奔袭的记录。

我们猜测他们所率部队当有很多善于骑术的步兵。

当然会战时也会有马上作战为主的纯骑兵,他们多用于从侧背冲散敌人或者敌军溃散时追击敌军。

好了,言归正传,垓下之战楚军遭遇歼灭性打击,此时大约只余数千残兵困守垓下山坡之上。

因此在汉帝国的视角里,此后的进程非常简明: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

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

灌婴追斩羽东城。

无外乎项羽所部士气崩溃,项羽率少量亲随逃走,灌婴部追击,最后于东城斩杀项羽。

不过项羽一系流传下了很多项羽最后时刻的事迹与传说。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用他的生花妙笔整理了这些事迹和传说,塑造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壮场景,深深打动了读者。

也正因为这些文学上成就很高的渲染,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典故,也留下很多逐渐偏离史实的争议与感慨。

首先留下来的传奇典故是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的故事。

四面楚歌说的是项羽这一夜突然听到四面八方传来楚歌声音,据此认为西楚各地都已投降,悲不自胜。

我们猜测这应当是垓下会战后联军要求项羽投降,但项羽可能觉得还会有援军到来,因此拒绝投降。

于是联军用请人唱楚歌的方式告诉项羽,他不可能等到任何援军了。

得知援军无望后,项羽慷慨悲歌,怆然涕下,吟唱出著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根据《楚汉春秋》的记载,诗里的虞姬还和歌一曲: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后世据此进一步衍生出虞姬和项羽一唱一和后拔剑自刎的戏剧故事。

流传下来的项羽和虞姬最后诀别的故事细节在艺术上很有感染力。

不过我们透过故事也可以看出来,此时项羽已决意南逃江南。

他既然认定西楚地盘已全部丢失,那长江以北自然无处可去,唯有越过长江才能稍微有点安全感。

毕竟长江中下游普遍宽度十里以上,短时间内汉军还没能力越江作战。

项羽的这次逃跑将和以往的所有撤退完全不一样。

这轮南逃是在联军重重围困下的突围逃窜,身边只可能带精锐战斗人员。

于是类似虞姬这样的非战斗人员就只能抛弃了,怪不得项羽要悲风伤秋,高呼“虞兮虞兮奈若何”了。

诗也吟完了,歌也唱完了,接下来就该正式逃窜了:于是羽遂上马,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夜直溃围南出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

羽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

项羽带了八百多骑兵深夜悄悄南逃,汉军直到清晨天明才发现项羽逃走,派灌婴率五千骑兵紧追。

可惜项羽渡过淮河后就只剩下了100多骑兵。

原因很简单,淮河是宽阔的大河,没有船只根本渡不了,项羽半夜到哪去找船呢?项羽
深夜要渡淮基本只能走钟离渡口,毕竟这里作为官方渡口日常会有些官方“公船”停靠。

只是公船数量肯定不会太多,而且根据出土《秦律》,一艘标准公船长三丈三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7.4米,一次载两骑都非常勉强。

因此项羽所部经过一晚上苦渡也只有100多骑被送到淮南,等到拂晓时分,项羽不敢久留,只能带着渡河的100多人继续南逃。

羽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羽所部虽然渡淮河花了一整夜时间,不过毕竟汉军从发现到组织部队到大部渡过淮河也要好几个时辰,总的来说项羽仍然领先不少时间。

接下来项羽部大体沿着官道南下,直到进入阴陵境内,大麻烦来了。

项羽的目标是要渡过比淮河还宽阔很多的长江,因此必须要逃往最近的长江渡口。

长江下游最适合渡江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扬州渡江到镇江,一个是和县渡江到采石矶,这里因为千多年后南宋时的一场大战而声名大噪。

当时的东城县乌江亭就在今天的和县境内,正是离项羽部最近的长江渡口。

项羽从钟离渡淮后几十里都是平原,因此方向比较好找,一路南逃就是。

可是接下来就进入了莫耶山区,人马没法直接穿过,必须要绕道前行,方向一下就没法辨认了。

无奈之下,项羽只好到路边田地里找了一个农夫问路。

也不知道是农夫讨厌项羽故意指错道;还是不认识道路瞎指;还是彼此语言不通以致沟通出了问题,反正农夫指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项羽沿着农夫指的路逃窜,进入了阴陵大泽,一片大约方圆数十里的沼泽。

等到项羽从茫茫沼泽之中走出来回到正确道路时,趁夜逃走的优势已经消失,汉军先锋已经追了上来。

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追者数千,羽自度不得脱…于是引其骑因四隤山而为圜陈外向,汉骑围之数重。

我们不清楚项羽具体在东城县境哪里被追上的,只知道当他逃到四隤山时只剩28人且被汉军重重围困。

四隤山离乌江亭还有大约30里路,看上去项羽已经在劫难逃。

接下来的事迹《史记》用非常生动的笔触做了描绘,感兴趣的朋
好友可以去看看原文,这里就不多引用了。

总之项羽把28骑分成四队成圆阵往外冲,一路上斩将拔旗,率部突出重围,只损失了两骑。

这样项羽还剩26骑顺利赶到了乌江亭,迎来一线生机。

由于这次精彩的突围,史书还留下了一句项羽的豪言“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赶到乌江渡口后,乌江亭长在长江边泊船相待,信誓旦旦表示现在只有我有船,大王渡江后汉军肯定没办法。

但是一路历尽千辛万苦逃到乌江的项羽却突然表示自己“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于是决意不再乘船南逃,带着26个骑兵下马与上千追兵步战,结局可想而知。

而项羽在被杀之前自刎身亡,结束了其辉煌又短暂的一生。

上图是项羽逃亡到自刎的大致历程,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的地方。

这段失败的绝命逃亡首先能告诉我们,原来技术兵种是如此重要。

人们常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来形容前锋部队的职责,对此我们多半没有深刻理解。

而项羽这次逃亡经历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开路搭桥在古代军事上有多么关键。

项羽的南逃事出仓促,无法充分准备,缺少了前锋部队开路这一环节,其后果之严重远超预料。

由于没船渡河,损失了超过八成的部队,由于迷路,直接导致半天以上的领先优势全部丢失。

现在我们再回顾当初汉军从汉中入三秦的战斗,是不是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呢?(见链接:《暗度陈仓》)现在是不是就能理解为什么扁舟说所谓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类花样其实无足轻重,管理能力、部队的技术能力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另一方面,由于项羽最后关头突然决定不再渡江,在后世引发了文人骚客持久的热议与争论。

比如说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就曾经写诗讨论这件事: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项羽不能包修忍耻,错失了带领多才俊的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机会。

但是有人有不同看法: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不过口气比男的还要大,又是人杰、又是鬼雄的,开篇就气魄非凡。

结尾更是把项羽不肯过江东抬高到英雄主义的人格高度大家赞赏。

此后项羽不肯过江东似乎成了项羽宁为
玉碎、不肯瓦全的人格魅力的象征,甚至有人喊出项羽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贵族的口号。

我们只能感叹文学对历史的影响实在太大,以至于可以完全扭转史实。

项羽真的不想过江东吗?不想过江东他折腾这么久,折腾掉800多骑兵跑乌江亭来干嘛?项羽这轮南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从乌江亭渡江到起家的老巢会稽郡去。

如果按照原计划有800多精锐骑兵逃到老家,项羽没准还真有苟延残喘的机会。

毕竟800多久经沙场的精锐骑兵,在会稽郡绝对可以横着走了,号令当地没人敢不服。

到时候征一下兵,几千部队肯定是能拉得起来的。

而汉军要渡江怎么也得准备一两个月,而且长江这么宽,后勤没法保障,能渡河的部队必然非常有限。

项羽多撑个一年半载的似乎也大有可能,就算撑不下去了他还可以继续南逃到闽越的地盘。

没准项羽真能博得个像赵佗称霸南越那样在当时还是蛮荒的南方安享晚年荣华的机会。

可问题是项羽真逃到乌江亭时身边不是800铁骑,而是26个伤痕累累的残兵败将,而且实际上26个人都没有。

乌江亭长说只有他有船,那就是说眼下只有公船,一个亭能有几艘公船呢?我们前面介绍了,秦制公船最多载两个骑兵。

追兵就在眼前,项羽既来不及到处去找民船,也没能力来回渡人,这一把能渡几个算几个。

所以项羽真逃往江东,很可能只有十来人甚至只有三五个人!就凭这几个人想到会稽郡搞事情?开玩笑呢?
项羽乌江自刎,不过是走投无路下的必然选择罢了。

只是后人把政治当童话讲得多了,项羽的逃亡之旅反而变成了神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