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滑胎的临床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滑胎的临床经验
【摘要】滑胎西医称习惯性流产,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且让病人非常痛心的
一种现象。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妇女生育的推迟,普遍服用避
孕药,导致患有不孕不育症的人逐年增加。

接受人工授精治疗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习惯性流产的发生率升趋势。

临床证实中医药可以有效的,成功地预防习惯性流产。

本文根据临产经验分析讨论胎漏、胎动不安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以及
随证加减。

将其分为六大类型:脾肾两虚,冲任不固;肾气虚弱,胞脉受阻;气
血两虚,胎失所养;阴虚血热,胎固;湿热内蕴胞宫和外伤。

【关键词】反复滑胎;习惯性流产;传统中医药;
习惯性流产为反复自然流产连续3次以上者,每次流产往往发生在同一妊娠
月份。

中医称为“滑胎”。

西医将自然流产分为三个阶段:先兆流产,不完全流产,和完全流产,他们对流产预防没有太多的办法。

但中医已经有数千年的治疗
流产的历史,不仅可以预防,而且还可以有效的保持孕期的健康,将妊娠维持到
足月,提高胎儿的出生率。

1.西医的病因习惯性流产的原因大多为孕妇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发育异常、宫腔粘连、子宫肌瘤、染色体异常,自身免疫等。

习惯性晚期流产常为子宫颈内口松弛所致。

多由于刮宫或扩张宫颈所引起的
子宫颈口损伤,少数可能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

此类病人在中期妊娠之后,由于
羊水增长,胎儿长大,宫腔内压力增高,胎囊可自宫颈内口突出,当宫腔内压力
增高至一定程度,就会破膜而流产,故流产前常常没有自觉症状。

2.中医病因病机
据传统的中医理论,关键知道导致发病的病因,病机,因此本人根据临床经验,结合所读的中医文献,总结如下四种病因病机。

2.1脾肾两虚,冲任不固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冲为学海,任主胞胎。

若脾肾亏虚,则精血不足,冲任不固,胎失所养,致胎动不安或滑胎。

2.2肾气虚弱,胞脉受阻
先天肾气不或多次堕胎小产,损伤肾气,或屡次人工受精等疗法,多种大量的性腺激素类药物的实用,导致肾虚精亏,胞脉受阻,血不养胎,则引起胎儿发育迟缓而导致死胎小产。

2.3气血两虚,胎失所养
脾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

脾胃将受纳之水谷转化成精微气血,运行全身,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若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导致气血亏虚,气虚不足以载胎,血虚不足以养胎,则出现坠胎,胎漏或滑胎。

2.4湿热内蕴胞宫
孕期感染病毒,或者尿道感染,或真菌性阴道炎或素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导致孕期湿热内蕴,瘀阻于胞宫,胎失所养,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胎死宫中或滑胎。

2.5阴虚血热,胎元不固
素体阴虚,孕后阴血下聚血海以养胎。

或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胆怯害怕,或忧郁悲伤,致肝气不舒,郁久化热,热邪内侵胞宫,下扰血海,致胎元不固,形成胎漏或滑胎。

2.6外伤
妊娠受伤,跌扑闪挫,或劳力过渡,均可损伤气血,致冲任不固,不能养胎载胎,而出现胎动不安或滑胎。

3辨证论治
3.1脾肾两虚,冲任不固
此型多见于患有黄体功能不全的患者,不仅导致不孕,一旦怀孕又可导致早
期流产。

症状和体征:腰痛,小腹坠胀,阴道流血,头晕,小便频数,畏寒肢冷,舌
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原则:健脾补肾,暖宫安胎。

针灸取穴:百会,脾兪,肾俞,足三里,太溪,三阴交。

中药:笔者运用刘氏固胎汤(1)加减,党参,炒白术,炒扁豆,山药,熟地,山茱萸,炒杜仲,续断,桑寄生,炒白芍,炙甘草,枸杞子,艾叶,桂枝。

加减
运用:胎动下血加阿胶,旱莲草,棕榈炭以固冲任;小腹掣痛加白芍,甘草以缓
急止痛;胸闷纳差加砂仁,陈皮以芳香和胃;呕恶加竹茹,陈皮,生姜以和胃止呕。

3.2肾气虚弱,胞脉受阻
此型多发于患有免疫系统紊乱,抗磷脂抗体阳性者。

流产可能发生在怀孕的
任何阶段。

症状和体征:腰酸腹痛,疲倦乏力,阴道少量出血,色暗,胎儿发育迟缓,
舌质红,有瘀点,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肾养胎,活血祛瘀。

针灸取穴:百会,膈兪,肾俞,肝兪,血海,府溜。

中药:寿胎丸配桂枝茯苓丸加减,菟丝子,桑寄生,续断,杜仲,黄芪,丹参,川芎,鸡血藤,桂枝,牡丹皮,赤芍等。

加减运用:小腹疼痛,加白芍,甘
草以缓急止痛;气虚加党参,升麻,柴胡以健脾益气,精神紧张,焦虑失眠加柴胡,五味子,酸枣仁,白芍,龙眼肉以疏肝解郁,养血安神。

3.3气血两虚
此型多见于早期妊娠伴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或黄体功能不全者。

症状和体征:
妊娠初期,身体虚弱,气短乏力,小腹坠胀不适,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面色
苍白,舌淡,脉细滑。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针灸取穴:百会,内关,足三里,印堂,肝兪,膈腧,脾兪。

中药:胎元饮加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党参,炒白术,熟地,白芍,黄芪,
当归,杜仲,升麻,砂仁,炙甘草。

加减运用:腰痛,少腹坠痛者加桑寄生,续断,砂仁,固肾安胎;血色淡红,加黄芩,阿胶,出血见多,去当归,加旱莲血藤,以温肾补阴血。

3.4湿热内蕴
此型多见妊娠第二期,第三期合并感染者。

症状和体征:腹痛腹胀,发热,
烦躁不安,皮肤瘙痒,便秘,胎儿发育迟缓,色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凉血活血安胎。

针灸取穴:印堂,内关,血海,曲池,阴陵泉,膈兪,脾兪,胃兪。

中药: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赤芍,生地,丹皮,丹参,柏子仁,茵陈,茯苓等。

加减运用:血热阴道出血,加旱莲草,丹皮加量,荆芥炭,黄芩以凉血,滋阴,止血;血寒阴道出血,加艾叶,阿胶,温阳止血。

3.5阴虚血热
此型常见于患有精子抗体和抗透明带抗体阳性,巨噬细胞增高者。

症状和体征:妊娠初期阴道流血,色鲜红,腹痛,胎动不安,烦躁易怒,焦虑失眠,手心
发热,潮热盗汗,大便秘结,舌苔红,或少苔,脉弦滑数。

治疗原则:滋阴养血,清热安胎。

针灸取穴:曲池,内关,神门,太溪,太冲,血海,膈兪,肝兪。

中药:保阴煎和养血安神丸加减生地,黄芩,白芍,旱莲草,麦冬,山药,
续断,丹参,酸枣仁,茯苓,甘草等。

3.6外伤
症状和体征:小腹疼痛下坠,腰酸痛,胎动不安,严重者阴道出血,面色萎黄,疲倦乏力,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养气血,固肾安胎,镇静安神。

针灸取穴:百会,四神聪,内关,神门,足三里,血海。

中药:归脾丸合寿胎丸加减人参,黄芪,白芍,甘草,熟地,阿胶,炒白术,龙眼肉,茯神,菟丝子,桑寄生,杜仲,续断等。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源,胎元系于脾肾,肾精足则胎元
得固,脾气旺则胎有所载,脾肾功能正常,胎孕自然安然无恙。

若禀赋不足,或
房事过多,劳倦内伤,或情志失调等,则可往往导致肾气亏损,不能固胎。

脾气
虚弱,不能承载而滑胎。

中医药治疗一定本着,调补脾肾为基本,确保孕育正常,笔者根据多年经验,运用中医药,针灸等治疗方法结合西医的诊断病因分析,在
治疗习惯性流产方面疗效得以肯定。

参考文献:
[1]首批国家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今日中国出版
社,304(10)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