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间礼貌称呼(大全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朋友间礼貌称呼(大全5篇)
第一篇:朋友间礼貌称呼
朋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学生称:门生、受业。
同学称:同窗。
第二篇:求职信称呼要有礼貌
称呼要得体
称呼要准确,要有礼貌。
一般来说,收信人应该是单位里有实权录用你的人。
要特别注意此人的姓名和职务,书写要准确,万万马虎不得。
因为他们第一眼从信件中接触到的就是称呼。
最初的印象如何,对于这份求职信件的最终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而要慎重为之。
因为求职信往往是首次交往,未必对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姓名熟悉,所以在求职信件中可以直接称职务头衔等,如“上海煤气总公司负责人”、“国发公司经理”、“北京配件厂长”。
求职信的目的在于求职,带有“私”事公办的意味,因而称呼要求严肃谨慎,不可过分亲见,以免给人以“套近乎”
或者阿谀、唐突之嫌。
当然礼貌性的致辞还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称呼之后一般还要加提称语,即用来提高称谓的词语,如对尊长用“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对平辈用“台鉴”。
“大鉴”、“惠鉴”;对女士用“芳鉴”、“淑鉴”、“懿鉴”(对年高者);对方是夫妇用“俪鉴”、“同鉴”、“均鉴”等。
书信中的这种请察阅敬语要注意与称呼相配合。
问候要真诚
抬头之后的应酬语(承启语)起开场白的作用。
无论是经常通信的还是素昧平生的,信的开头应有问候语。
向对方问候一声,是必不可少的礼仪。
问候语可长可短,即使短到“您好”两字,也体现出写信人的一片真诚,而不是“应景文章”。
问候要切合双方关系,交浅不宜言深,以简捷、自然为宜。
内容须清楚、准确正文是书信的主体,即写信人要说的事。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格。
书信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写法也多种多样,但都要以内容清楚、叙事准确、文辞通畅、字迹工整为原则,此外还要谦恭有利,即根据收信人的特点及写信人与收信人的特定关系进行措词(包括敬语谦词的选择,语调的掌握等)。
第三篇:亲戚间的称呼
亲戚间的呼称
旁系血亲
父系
伯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父、大爷伯妈:伯伯的妻子
叔叔:父亲的弟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婶:叔叔的妻子
姑姑:父亲的妹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也称姑爷
父亲哥弟的子女: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父亲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父亲姑姑的子女:表伯、表叔、表姑父亲伯父的子女:堂伯父、堂伯父亲叔叔的子女:堂叔、堂姑父亲的姑姑:姑奶、姑婆父亲姑姑的丈夫:姑公、姑公公父亲的舅舅:舅父、舅公父亲的姨姨:姨奶、姨婆
父亲舅舅、姨姨的子女:表大爷、表伯父、表伯、表叔、表姑
母系
舅舅:母亲的兄弟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
母亲哥弟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亲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亲伯父、叔叔的子女:堂舅、堂姨、堂姨妈、堂阿姨母亲姑姑的子女:表舅、表姨、表姨妈、表阿姨母亲的外祖父: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老外爷母亲的外祖母:太姥、老太、太外婆、老外婆、老外奶母亲的舅舅:舅姥爷、舅外公、舅外爷母亲的姨姨:姨姥、姨外婆、姨外奶
母亲舅舅、姨姨的子女:表舅、表姨、表姨妈、表阿姨
姻亲
嫂子:兄长的妻子弟妹、弟媳:弟弟的妻子姐夫:姐姐的丈夫妹夫:妹妹的丈夫妯娌:兄弟妻子间的称呼
连襟:姐妹丈夫之间的称呼,也称襟兄弟大姑子:丈夫的姐姐小姑子:丈夫的妹妹大舅子:妻子的哥哥小舅子:妻子的弟弟祖父的哥哥:伯祖父(伯公)祖父的嫂子:伯祖母(姆婆)祖父的弟弟:叔祖父(叔公)祖父的弟妇:叔祖母(婶婆)祖父的姐姐、妹妹:姑祖母(姑婆)祖父的姐夫、妹夫:姑祖父(姑公)祖母的哥哥、弟弟:舅祖父(舅公)祖母的嫂嫂、弟妇:舅祖母(妗婆)祖母的姐姐、妹妹:姨祖母(姨婆)祖母的姐夫、妹夫:姨祖父(姨公)其他
什么是舅表、姨表、姑表:
你管表姐的爸爸叫舅舅,她就是你的舅表;你管表姐的妈妈叫姨姨,她就是你的姨表;你管表姐的妈妈叫姑姑,她就是你的姑表称呼舅表、姨表、姑表的家人:
随表哥姐弟妹叫,他们怎么称呼,你就怎么称呼称呼伯母、婶婶的家人:
随堂哥姐弟妹叫,他们怎么称呼,你就怎么称呼
第四篇:如何礼貌的称呼-残疾人-
如何礼貌的称呼“残疾人”
我们在有一篇文章中讲到公车上面关于“老弱病残孕专座”的表达,其中对残疾人的英文表达尤其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探讨。
首先要说的是“crippled”。
这个词对应中文的“残废”,相信如果你的朋友腿受伤了,一瘸一瘸地走进来,听到你用“残废”来形容他,估计当时会暴跳起来。
残而不废的例子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前几年,最让人感慨和震撼的,便是千手观音的舞蹈,特别佩服她们,失明的人即使看不到世界是什么样子,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感知,而失聪的聋哑人,只能通过看着老师的手势来排练舞蹈,用心里的意念控制步伐节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才能达到统一,最关键的是她们根本无法明了音乐是什么,或者对音乐的美妙只存留在那存封的记忆里,而她们在舞台上,还要表现出那样的沉醉,在表演完如此完美的舞蹈时,主持人告诉大家,她们是聋哑人,全场顿时爆发出持续几分钟的雷鸣掌声。
相信没有人会用残废这两个字眼来形容任何一位像她们这样的人。
从小学到大的一个词就是“disabled”,当然,它也不完全表达“无能的人”,但总给人感觉不爽,和中文对应起来就是“残疾”。
从医学角度上讲,残也许是疾病,但是从美学的角度讲,则不一定让人感到病态的感觉。
最著名的自然是维纳斯,安上两只手虽然不残了,也可以一手拿个手机,一手拿个MP4,嘴里还用英文说“hell moto”或者“I chocolate you?”,事实上破坏了它原有的美感。
让我真正感受到残缺之美的真实例子当然是两个残疾人,一人少了一只腿,一人少了一只手,当她们用唯美的舞蹈演绎自己的人生和梦想时,那种震撼和感动也许是任何一个健全人都无法给予我们的。
下面一个自然是高级一点的词汇,叫做handicapped,这个词对应的中文可以是“残障”,似乎这个“障”已经把委婉程度提到了一定高度,但是这个“残”字总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残”左边是个“歹”,表示不好,右边是“贱人”的“贱”的一半,自然充满了贬义,而且残本身表示缺少,但有的时候,我们对那些多出一个手指或者脚趾的人,我们也说“残疾”,蛮怪异的。
西方书面比较主流的说法自然是“physically challenged”,这
个词语的独到之处这里就不用详述了,只不过在翻译的时候不能直译成“他在挑战身体极限”,而要说“腿脚不灵便”。
当然,这让我想起一个经历,我的一位好朋友——个老外从宾馆推着自己的太太出来,看到她坐在轮椅上,我自然不会傻到去问“what's wrong with her?”老外沉默片刻,便介绍说“Amy, this is my angel, but without wings。
”一下子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太太无比的爱,因为天使没有翅膀,绝对不影响她的任何美,何况天使的翅膀也是我们人为想象,帮他们设计出来往返天界人界的交通工具。
其实大家都知道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还可能是鸟人,如同头上有光环的也不一定是天使,还有可能是浪味仙。
所以这样的句子应该已经到了极致,毕竟我们不能说this is my angel, but without legs.
第五篇:同袍之间请注意礼貌的称呼
同袍之间请注意礼貌的称呼
同袍之间的称呼,请不要在姓氏前冠以小字,汉服汉礼同等重要;
按照传统礼仪规范,人们之间的称呼,是不能直称姓名,只能称表字的;
按照现行与国际接轨的礼仪规范,也应该称先生、女士、小姐。
当然,我们有时也会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这种正规的称呼,各地民俗称谓各异。
那么,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怎样才能让礼仪与我们的生活相统一呢?
这里,我想评价一下一种有违华夏传统礼仪规范的称呼:在姓前冠小字来称呼别人。
汉族通常由以百家姓为代号的各家族组成了,我们常称大汉不称小汉,同理姓是汉族的组成,也不能以小称。
当然,对于人名前可以冠小字,比如:小军,小青等,在关系叫近的平辈同袍之间可以各有所好。
比如一个人叫刘红,我们可以称小红,但绝不能称小刘,称小刘不知道称刘红还是称他的祖先。
假如,刘红和他的爷爷、爸爸都在场,称小刘,会让人觉得不礼
貌
比如一个人叫刘汉民,我们最好也不要叫他:小汉,呵呵,叫大汉好听。
虽然,古时对皇帝名字要避讳我们觉得有违平等原则;
但是,对我们汉民族的族名避讳,我想,应该能成为所有热爱汉民族的同袍的共识。
对于我们的族名:包括族名组成分支百家姓,我觉得应该给予尊称。
按照我们的传统和礼仪规范,对我们的族名及百家姓避讳或者说给予必要的尊重,是应该的。
民国时代很少有在姓前冠小字的,就是TG的官僚在反传统中,在交际礼貌方面也不忌讳了。
我们可以从港台电视剧和大陆电视剧中的剧情称谓得知,哪里的文明程度更高。
姓名字号在我们的传统中,人们常称表字表示礼貌。
家谱上的名字:通常由姓+辈名+名组成。
但是,现代少有人取字,所以,我们可以承认:在平辈之间直呼名讳是礼貌的(没有字,可以以名代字称)
可是不能承认在姓氏前冠小字是高雅和礼貌的。
因为姓氏是我们无数代祖先共有的,在姓前冠小字就是对祖先或祖宗的不敬。
在民间,虽然很多人没有表字,但在交往中,多在名前冠阿字或在名后冠老字,表示尊称和礼貌
北方人多在姓前冠老字表示尊称,这是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小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