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一中2023年高一下半期开学检测语文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

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

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

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

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

小才,微善,真性情。

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

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

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

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

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

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

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

“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

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

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

”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

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在封建道
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

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

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

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

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

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

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

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

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

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

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
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

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

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

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

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

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

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

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

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

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

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答案】
【1】B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

一般说来分两步走: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二步,比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

必须掌握设置干扰项的方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
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

本题B项,“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第四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故选B。

【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

本题A项,原文材料二的第二段“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
十分世故”,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观点。

第三段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

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四段。

故选A。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

本题C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原文第三段是说“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故选C。

筛选井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执着者
张丽
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

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

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

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

书记介绍,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

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下的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毛笔。

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

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5个年
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20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

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⑥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相遇。

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

我把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

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

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

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

”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

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

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

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

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

“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⑧“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

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
上初中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

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

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兑:“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

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

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

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⑨王新的话让我无语。

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

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

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14个。

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⑩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

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
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

B.“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建成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③段中写“我”第一次到笔架村时所看到的环境,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地突显了笔架村的贫穷、闭塞。

B.“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像悬挂的毛笔”,使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再现了王新上课的具体情景。

C.小说第⑦⑧段主要写人物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待了与王新有关的背后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情节。

D.小说以“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结尾,能引起读者对王新人生故事深入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C
【3】①“我”作为故事的叙述人,起到了串连情节的作用;②“我” 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了人物、事件的真实感,易于感染
读者;③“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因,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B.“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误。

不是“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C项,“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待了……”错误,根据文本内容,正面写王新的语言,是直接写相关内容,并非侧面交待。

故选C。

【3】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是线索人物,串联情节;“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 “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
挪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可知“我”推动了情节发展。

“我”从前采访,给山村带来巨大变化,“我”这次前去采访,是调查他被举报的原因,前后两次的采访都推动了情节发展,并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

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

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可知“我”作为第一人称,两次采访符合记者身份,让故事更真实可信。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

好学,明经,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

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缘,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岁余,宣坐免。

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

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

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
后,上书谏阻。

上以宣名儒,优容之。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请曹黄门郎数十人。

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拜宣为司隶,时,哀帝改司隶校尉但芫司隶,官比司直。

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缘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博土弟子济南王成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

”诸生会者千余人。

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

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宣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逐家于长子。

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慕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

B.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者,汉朝选拔人才的科目,常合为一科,也指被推选者。

C.三公,文中指西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称。

D.田牧,指打猎与放牧,又指农业和牧业,后泛指从事农牧生产,在文中即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的功曹,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鲍宣数次上书论政,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

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

D.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面后快,后以牵连院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4】文中“王成举幡太学下,太学生遮丞相车”这一场景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
【2】A
【3】B
【4】①从情节来看,直接促使皇帝减轻了对鲍宣的处罚,保全了鲍宣的性命;②侧面表现了鲍宣不惧权贵的正直操守;③间接表现鲍宣在士林中官声好、声望高。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讹言行筹”作“民”的谓语,而后句“明年”则是下句的时间状语,“明年”之前必须断开,排除AD;
“免”的宾语是“孙宠”“息夫躬”;接下来“罢”则是另一个谓语,主语仍是“上”而非“息夫躬”,应在“罢”前面断开,排除C。

句子大意是:正在这时,郡国发生了地震,民间谣言四起,纷纷占卜求签。

第二年正月初一发生日蚀,皇上于是征召孔光,罢免了孙宠、息夫躬,又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故选B。

【2】
此题考核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错。

“明经”,文中意为“精通经义”。

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