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萧太后与韩德让的感情(耶律贤-耶律隆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评价萧太后与韩德让的感情(耶律贤-耶律隆绪)
作者戈大只彭小瓜子
主要观点
萧太后和韩德让,虽是私情,但不惧流言蜚语。
1
对于萧太后和韩德让的爱情,辽史为尊者讳,并未记载只言片语。
但在宋朝的很多书籍,如《契丹国志》、《乘轺录》、《龙川别志》、《宋会要辑稿》中,则是大肆渲染,活色生香。
想想也正常,宋辽是敌国,敌国首脑出了桃色新闻,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惊天大瓜岂有不吃之理。
而且敌国记录,更难免添油加醋之能事,比如《宋会要辑稿》中写道:“萧氏与韩私通,遣人缢杀其妻,乃入居帐中同卧起,如夫妻共案而食。
”
还有说景宗病重期间,这对男女早已有了私情。
诸如此类道听途说来的宫廷秘闻,堪比演义小说。
实际上,萧太后与韩德让有男女之情,这是毋庸置疑的。
需要注意的是,辽朝毕竟是游牧文明的底子,与汉族伦理仍有很大差别,这类事情,在中原叫失节,在辽朝则很正常。
萧太后一代女杰,韩德让文武双全,二人正值壮年,抛开道德批判,亦堪称一对佳偶。
他们经由男女之情,演至事业上的同事,相携相扶,共同缔造了辽朝最巅峰的盛世。
韩德让一生忠于辽朝,鞠躬尽瘁,也成为辽朝有史以来权位最高的汉人。
位极人臣之外,还赐名耶律隆运,谥号文忠。
统和二十七年底,皇太后萧绰病逝。
第二年,七十高龄的韩德让还追随辽圣宗出征高丽,班师回朝不
久后,也病逝了。
这对伉俪联手,叱咤天下二十多年,一年多的时间内相继去世。
所以萧绰和韩德让虽然确系私通,但他们携手奋进,一生不渝,何惧流言蜚语。
2
萧太后和顾命大臣们刚刚稳定了辽朝的局势,宋太宗赵光义看准了孤儿寡妇有机可乘,于是发动雍熙北伐。
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扑向燕云。
这次北伐,宋太宗调动了全国之力,一度攻陷固安、涿州,逼近燕京。
萧太后带着辽圣宗御驾亲征,坐镇燕京北郊的南口。
韩德让跟随太后左右,耶律休哥抵御曹彬的东路军,耶律斜轸抵御潘美、杨业的西路军。
这是辽宋两国的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战争,双方都是全力以赴。
由于本系列不关注于战争,我们就简略带过了。
最终是宋军大败,东路曹彬被耶律休哥击败,耶律斜轸在与西路军交战时,俘虏了大将杨业。
只有中路的田重进全军而返。
这场大战的获胜,也树立了萧太后、辽圣宗的权威,巩固了皇帝宝座。
雍熙北伐的失败,标志着宋对辽由战略进攻,全面转为战略防御。
之后的十余年间,宋辽之间多次交战,大多是辽军主动出击,而宋军防御。
这个时期位于甘肃的西夏崛起,李继迁的核心策略是向辽朝称臣,而不断骚扰攻击宋朝。
西夏是个在宋辽两强夹缝中求生存的割据政权,就在辽宋交兵的这个时期,李继迁基本奠基了西夏国。
统和二十二年,萧太后与辽圣宗御驾亲征,大举攻宋,意图收复
关南十县。
此时宋朝是宋真宗赵恒在位,赵恒表现怯懦,幸亏寇准力谏,几乎是裹挟着宋真宗御驾亲征。
萧太后母子,与宋真宗君臣同时到达了澶渊城,两军对峙。
这场战役辽朝也已无力攻击,萧太后的族弟萧挞凛侦察时被射死。
于是双方遣使往来,达成和议。
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交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岁贡”,维持原有疆界,双方班师,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奠定了辽宋两国长达百年的相对和平,而辽宋两国也分别进入最鼎盛的盛世。
澶渊之盟也是萧太后政治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年后,萧太后为耶律隆绪举行“柴册礼”,正式将权力交还给辽圣宗,结束了她四十余年的辅政、执政生涯。
一个多月后,一代女主萧绰病逝。
3
辽圣宗耶律隆绪,共在位四十九年,是辽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但他做皇帝的前二十七年,基本是母亲萧太后掌握大权,他更多的是跟着母亲学习和历练。
母亲终于去世,紧接着名臣韩德让也追随母亲而去,三十八岁的耶律隆绪,终于可以亲政。
这对政治强人,留给辽圣宗的,是一个强盛安定的帝国。
澶渊之盟已缔结,与宋开启百年和平,西夏也臣服于辽,辽朝南方边境安堵。
北方的女真人此时还是驯服的藩属,东西方向的高丽、乌古,虽时有叛服,但掀不起波澜。
辽圣宗在母亲死后,又使用了“开泰”、“太平”两个年号,从年号选择上就可以看出辽朝君臣充满自信。
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太平之治”,是辽朝国势巅峰。
辽圣宗亦是精通汉学的皇帝,佛道、诗词、音律、书法、绘画,
完全脱离了游牧民族的蛮荒气质。
这也说明契丹贵族的汉化,已经趋近于完成。
百年精进,终成正果。
有趣的是,除了追封祖宗或者一些小割据势力,以“圣”字作为庙号的大朝皇帝,史上只有两位。
一位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另一位是清圣祖玄烨,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皇帝。
这个“圣”字作为庙号,评价是极高的。
虽然仍不乏争议,但这两位都开启了本朝的盛世,也算是当之无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