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摘要:劳动教育是党的新时代对现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本文从新时代开始从
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的必要性、工科实践课程建设情况、文科实践课程建设情况三个方
面提出了系统的劳动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路径牢牢把握劳动教育这一重要教育工作者线索,积极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劳动育人
目前,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专业化导致的学科价值破绽越来越
严重。
同时,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例如,当前教育脱离生产、生活,课
程整合不够,知识强能力弱,缺乏国际视野,忽视实践教育等。
跨学科尤其是科技、工程学
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可能是解决当今世界和教育界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劳动
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认知不足,目前很多应
用型大学对劳动教育仍然没有十分重视的态度,在实际课程的开展中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
能教育,使学生难以建构系统的劳动价值观。
另外,在一些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中,劳动教育
课程的比例相对较低[1]。
当前社会综合性强,人的形成需要全面发展,这是高校发展的困境。
本文旨在探索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必要性、工科实践课程建设情况和
文科实践课程建设。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索的必要性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进行专业教育,培养专业劳动技能,努力做到与实践相结合。
但目前高校办学理念需要转变,学生劳动认知存在较大偏差[2],高校对劳动教育者价
值重视不足,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也不够丰富,导致学生较难构建完整的劳动价值体系观念,因此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
(一)探索新时代工程教育的需要。
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式之一。
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经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高,因此高等工学院的深层次改革迫在眉睫。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为中国制造和智能制造培根铸魂。
(二)劳动教育课程群的构建。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互通技术,是一门重点建设形式多样、主题明确、
内容丰富的课程。
努力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和思政教育课。
实现途径可以采用个性化
的方案,建设公共化的平台以及运用先进的设备等。
(三)发挥劳动实践作用。
使劳动制度真正得到高校师生的认同,构建劳动教育制度权威,促进劳动教育发挥实际
效果[3]。
在研学实践、创新实践、工程实践和劳动实践这四个实践维度中强化实践作用,
覆盖所有学科和学生,全面提高自我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工科实践课程建设情况
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探索当今工业文明时代所蕴含的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文化内涵,是
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的必经之路。
工程是工业文明的重要体现。
当今时代,工程学作为科技
成果的重要载体,更是工业文明的重要体现。
工程的核心是实践思维。
路径探索有多种类型:大工程实践平台、工训大数据平台、大工程仿真平台、工程实践文化园、重大竞争平台、基
础实践平台等。
(一)基础实践平台可以实现工种项目的改进和升级。
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基础工程能力,增强工程文化认知,培养符合各产业需要的复合型
人才。
构建“产业级”项目实践装备,推动“项目”为职业生涯创新实践实现路径。
平台是
学校实验教学、实训和实习的承载机构,是体现“工学并举”特色,开展人才培养、社会服
务和工程创新的综合创新实践基地。
(二)提升竞争创新平台辅助功能,共享空间。
提升竞争创新平台功能的目标是培养工程思维与合作的工程人才,培养自由探索与发现
的创新人才。
通过赛事促进学、赛事促进教、赛事促进建设,构建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竞争
平台。
以学生为主体,完善比赛课结合模板,挑战挑战杯赛、互联网+大赛、工程训练能力
大赛等。
(三)搭建大工程平台力争创新突破。
采用前沿学科技术,注重学科交叉融合。
企业共建智能制造项目库、微电子项目库等,
实现大项目实践。
注重整合资源和创新,将工程训练向综合训练转变。
同时可以建立虚拟实
训平台,利用最新的专业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从以实为主向虚实结合转变。
这是一种打
破了场地限制、时间限制和装备限制的形式,开发出慕课资源,线上学习知识点,线下实际
操作,探索出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四)校内校外相结合。
校内采用工程体验和训练、工坊实践、开设相关公选课等措施,完善学分制度,增加实
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课时中的占比,与时俱进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观;校外推进创新实践和研
学实践,积极参与制造相关技能培训,鼓励参加见习实习等。
三、文科实践课程建设情况
文科学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比工科学生而言更加侧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多以感
受为主,容易忽略文化创造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文科学习劳动工程类课程是为了了
解工程的演进和实现过程,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性,融合批判性思维和工程思维,从而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合作精神。
可以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的顺利实施,高质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让学生更好融入大工程背景的浪潮,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创新精神。
(一)多角度课程结构优化。
推动新文科教学模式改革,设置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课程,推行理论与文化实践教学相
结合的模式。
开展劳动实践,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工程观
念和意识,强化职业规范和道德。
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
系统强化劳动理论[4],
使多平台上线(智能树、学堂上线等),选择不同学校的课程体系,实现多平台互动。
(二)建构认知模块。
创新实践培养人才,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实践过程,突出质量导向,强化创新思维。
开
设劳动实践课,推动知识拓展和艺术赏析,如生活技能篇、生活应用篇、工程制作篇、艺术
创作篇等系统构建体系,劳动训练支援五育。
依托实验技能竞赛开展文化活动,数字化资源
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文化教育平台。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工学并举,设置文化传承模块,创办各个学校特有的办学特色。
(三)进行劳动教育评估。
建立劳动教育考核体系。
设立“劳动教育类实践单位”,增加实践环节考核,设计实践
登记表和实践报告等,并在校内设立劳动奖等,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
同时鼓励学生
搭建开放式实践创新平台,创新实验室和孵化空间等,以工程技术驱动创新,让文科学生在
劳动实践和工程认知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工程造物过程中创造出富有新时代特色的劳动成果来。
四、结束语
为了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贯彻劳动教育新理念和新目标,高校要利用自身资源,结合江苏高校资源完善劳动实践项目数据库,师生共育,同向而行,劳训一体。
乘势而上,主动行动,全面实施工程认知训练,根据工科和文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增添风采。
参考文献:
[1]陈豫岚.地方应用型大学劳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2):21-23。
[2]叶超·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方案设计、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2022(18):11-14。
[3]王中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困境与路径.高教探索,2022(3):125-128。
[4]吕俊玲.“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2):8-10.
作者简介:宋秉文,女,硕士,就职于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