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联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蓝藻和酵母菌,都能观察到的结构是
A、细胞壁和叶绿体
B、线粒体和中心体
C、核糖体和拟核
D、核糖体和细胞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要求考生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相同点与不同的,明确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蓝藻属于原核细胞,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蓝藻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及拟核等结构,可观察到酵母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液泡等结构,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因此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蓝藻和酵母菌,都能观察到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综上分析,ABC错误,D正确。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
2。
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大肠杆菌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C、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吲哚乙酸
D、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
【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高中生物教材中相关的生物科学史,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科学家的贡献,掌握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
裂产生新细胞",A错误;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其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B错误;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吲哚乙酸,C错误;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D正确、3。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噬菌体、HIV和人体神经细胞共有的元素是C、H、0、N、P
B、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C。
常吸入汽车尾气,估计在体内积累Pb等元素,因此Pb是人体需要的
D。
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如Fe、Mn、Cu、Ca等含量尽管特别少,但不可缺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内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明确细胞鲜重和干重条件下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种类,掌握细胞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噬菌体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HIV的成分是蛋白质和RNA;人体神经细胞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还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质、无机物等多种化合物,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0、N、P,蛋白质共有的元素是C、H、0、N,因此噬菌体、HIV和人体神经细胞共有的元素是C、H、
0、N、P,A正确;正常人体细胞中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B错误;常吸入汽车尾气,估计在体内积累Pb等元素,但Pb不是人体需要的元素,C错误;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如Fe、Mn、Cu等含量尽管特别少,但不可缺少,而Ca是细胞内的大量元素,D错误、
【点睛】
(1)方法技巧——谐音巧记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
(2)易错易混—-走出元素与化合物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易混淆元素与化合物的干重和鲜重。
①在组成细胞的元素中,占鲜重百分比:O〉C>H>N;占干重百分比:C>O〉N>H。
②在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占鲜重百分比:水〉蛋白质>脂质〉糖类,但在占干重百分比中,蛋白质最多。
误区二:误以为生物体内大量元素重要,微量元素不重要、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是依照元素的含量划分的。
不管是大量元素依然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
误区三:易混淆“数量"和“含量"。
人体活细胞中氧的含量最多,但氢原子的数量最多。
4。
人体的Mx蛋白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上,可表达出一类由干扰素诱导宿主细胞所产生的Mx蛋白(包括MxA和MxB)。
其中MxA可阻止Tho病毒核酸进入细胞核,从而抑制该病毒的增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MxA抗Tho病毒机理与抗体的免疫机理不同
B、 Mx蛋白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 MxA和MxB蛋白估计在空间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D、 Mx蛋白是干扰素的一种
【答案】D
【解析】本题结合题给材料综合考查蛋白质结构多样性、遗传定律及人体免疫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题给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依照题意,MxA可阻止Tho病毒核酸进入细胞核,从而抑制该病毒的增殖,而抗体是通过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的,可见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A正确;依照题意,人体的Mx蛋白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随着第21号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B正确;依照题意可知,MxA和MxB是两种
不同的蛋白质,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取决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因此MxA和MxB两种不同的蛋白质估计在空间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C正确;干扰素由T细胞合成并分泌,其成分是糖蛋白,Mx蛋白不属于干扰素,D错误。
5、尿苷在细胞内能够转化为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用含有3H—尿苷的营养液处理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段时间后,下列结构中有几处含有放射性
①细胞核②线粒体③叶绿体④核糖体⑤内质网
A、 2处B。
3处 C、 4处 D。
5处
【答案】B
【解析】尿苷参与RNA的合成,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含RNA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选B。
6。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常用试剂显色的方法进行,下列鉴定方法正确的是
A、水浴条件下,酒精与重铬酸钾发生作用呈现灰绿色
B、观察染色体时能够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或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C。
常温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
D、抗体、抗原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的相关化合物的检测,要求考生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
、、、、。
、、。
、。
、。
、。
、。
、。
、、、、。
、、、、、、。
、、、、、。
、
7、脂质体是以磷脂等物质制备的中空膜泡状结构的人工膜。
转基因技术中的做法是将磷脂、胆固醇或其他脂质的乙醚溶液加入到DNA溶液中,经特别处理而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
的脂质体小泡,其可被受体细胞内吞而实现基因转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
B。
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起到了运载体的作用
C、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可提高转移效率
D、动物对导入的脂质体小泡会产生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结构、成分及功能,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题给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依照题意,经特别处理而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的脂质体小泡,可被受体细胞内吞而实现基因转移,细胞内吞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起到了运载体的作用,可将目的基因(DNA)携带进入受体细胞内,B正确;植物细胞工程中,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可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有利于原生质体的融合,因此利用经特别处理而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的脂质体小泡,将DNA携带入受体植物细胞内,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有利于脂质体小泡与植物细胞膜的融合,可提高转移效率,C正确;依照题意,该脂质体小泡的膜表面不含糖蛋白,因此动物对导入的脂质体小泡可不能产生免疫反应,D错误。
8。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信息传递等活动有关
B。
液泡是植物细胞重要的细胞器,内有无机盐、色素等,不含蛋白质
C、小肠黏膜属于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D。
活的动物细胞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活动有关,A正确;液泡是植物细胞重要的细胞器,内有无机盐、色素等,也含蛋白质,B错误;小肠黏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C错误;死亡的动物细胞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错误、
9、如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会影响图中②和③过程的速率
B、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C、呼吸抑制剂不影响①和②过程的速率
D。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后,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③
【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①是自由扩散、②是协助扩散,③是主动运输、④是胞吞,可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依照题意分析图形可知,图中①是物质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②是物质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③是物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④是物质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温度会影响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而酶的活性会影响细胞供能,因此温度会影响图中②和③过程的速率,A正确;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①和②过程均不消耗能量,因此呼吸抑制剂不影响①和②过程的速率,C正确;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后,钠离子和钾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③,D正确。
【点睛】
1)易错知识点拨-—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比较:
项目特点原因实例影响因素
结构特点一定的
流动性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
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
的,而是能够运动的
变形虫的变形运
动、细胞融合、
胞吞、胞吐
温度:在一定范围
内,细胞膜的流动性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功能选择植物对离子的选①内因:细胞膜上载
特性透过性择性吸收、神经
细胞对K+的吸收
和Na+的排出体的种类和数量;②外因:温度、pH、O2等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2)方法技巧——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
(1)依照分子大小与对载体、能量的需要进行判断:
(2)依照运输方向判断: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
10、下图表示某植物的一片叶子在条件改变前后吸收C02和释放02的有关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光照强度的变化也能够影响暗反应的速率
B、强光开始照射后,短时间内发生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叶绿体中C3和C5的含量分别是减少和增加
C、据实线AB段变化可推测,强光照射产生的ATP和[H]除满足还原C3需要外还有剩余
D、 B点以后该片叶子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答案】D
【解析】本题结合曲线考查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要求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实线表示暗反应速率,虚线表示光反应速率,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此题难度较大、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需要光照条件同时产生氧气,暗反应则消耗二氧化碳;分析图中曲线可知,由弱光变成强光,则光反应加速,氧气释放速率迅速升高;由强光变成弱光,则光反应减
弱,氧气释放速率迅速下降,故图中虚线表示释放02的速率曲线,实线则为C02的吸收速率曲线,因此从实线变化情况可知,光照强度的变化也能够影响暗反应的速率,A正确;图中曲线表明,
强光开始照射后,氧气释放速率急剧上升,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上升相对缓慢,即光反应为暗反
应提供的[H]和ATP迅速增多,还原C3生成C5速率也迅速升高,而固定C02(消耗C5)生成C3速率上升相对缓慢,故短时间内发生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叶绿体中C3和C5的含量分别是减少和增加,B正确;据实线AB段变化可推测,强光照射产生的ATP和[H]除满足还原C3需要外还有剩余,C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实线表示暗反应速率,虚线表示光反应速率,B点以后实线与虚线重合,说明此时段该片叶子的光反应速率等于暗反应速率,D错误。
【点睛】解题思路点拨——环境因素骤变对物质含量动态变化的判断:
(1)分析方法:
①需在绘制光合作用模式简图的基础上借助图形进行分析。
②需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面综合分析。
如CO2供应正常、光照停止时C3的含量变化:
(2)含量变化分析过程与结果:
11、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下图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a、d点在纵轴方向上均上移
B。
b点时植物才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
a点时叶肉细胞的生理活动只受温度的影响
D、c点时该植物的02产生量为N1一N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要求考生理解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b点为光补偿点,c点为光饱和点,d点出现光饱和现象,a点的纵坐标代表细胞呼吸强度,可据此分析答题、
依照题意,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若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则光合作用强度减弱,细胞呼吸强度增强,因此a点上移;d点对应的纵坐标代表净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因此d点在纵轴方向上也应该上移,A正确;由于b点时净光合作用强度为0,即实际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因此b点前植物差不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a点时叶肉细胞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进行光合作用,细胞呼吸除受温度影响外,还受环境中氧气浓度、植物含水量等其他因素影响,C错误;c点为光饱和点,c点时该植物的02产生量(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释放的02量+细胞呼吸吸收的02量=N1+N
,D错误、
2
【点睛】解题方法指导:
(1)光合作用曲线中补偿点和饱和点移动规律:
(1)补偿点的移动:
①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CO2(或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左移、
②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CO2(或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左移。
(2)饱和点的移动:相关条件的改变(如增大光照强度或增大CO2浓度)使光合速率增大时,饱和点应右移,反之左移。
(2)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
(1)绿色组织在黑暗条件下或非绿色组织测得的数值为呼吸速率(A点)。
(2)绿色组织在有光条件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同时进行,测得的数据为净光合速率。
(3)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4)植物生长速率取决于总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即“净光合速率”,切不可盲目地认为
总光合速率越高时,植物生长越快。
1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淀粉溶液作底物
B、在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C、分离叶绿体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过量,纸层析时色素带颜色将变浅
D、能够对菠菜叶片进行健那绿染色,观察线粒体的分布和形态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教材中的相关实验,要求考生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能熟练操作并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若选择淀粉溶液作底物,则应选择碘液进行检测,而碘液加入会改变反应液的pH值,故不能选择淀粉作为底物,A错误;在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实物,不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分离叶绿体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过量,色素提取液浓度降低,纸层析时色素带颜色将变浅,C正确;菠菜叶片呈绿色,会对观察健那绿染色后的线粒体颜色产生干扰,D错误。
13、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生长过程中,核糖体的数量增加,但物质运输效率降低
B、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且蛋白质的种类有变化
C、癌变的细胞中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代谢中有特别的蛋白质产生
D、细胞凋亡时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
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细胞生长过程中,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变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A正确;细胞分化时细胞内遗传物质不变,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内蛋白质
的种类有变化,B错误;癌变的细胞中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代谢中有特别的蛋白质产生,C正确;细胞凋亡时与凋亡相关的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D正确。
14。
如图表示某动物体细胞(含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的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d的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楚,最适于观察染色体
B。
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的是a、b、c、f、e
C、细胞周期的长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D。
秋水仙素对细胞a起作用,使染色体加倍
【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要求考生理解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a处于间期、b处于前期、c处于中期、d处于后期、e处于末期,f是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据此分析答题、
分析图形可知,c处于中期,d处于后期,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是中期,A错误;依照题意,该动物正常体细胞含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结束时染色体平分到两子细胞中去,因此图中含有4条染色体的细胞是a、b、c、f,B
错误;细胞周期的长短不是固定的,其时间长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C正确;在
细胞分裂前期,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因此秋水仙素会对细胞b起作用,使染色体加倍,D错误。
【点睛】解题思路点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以二倍体为例):
①数量变化:
②曲线变化模型:
15。
如图是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含量均不同
B、甲、乙和丙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不同但每个染色体组中均含2条染色体
C。
乙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极体
D。
丙细胞中基因A和a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图像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分辨出图中a基因出现的原因,进而判断各选项。
结合题意分析图像可知,甲图细胞的每一极均含有染色单体但不含同源染色体,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图细胞的每一极均不含有染色单体但含由同源染色体,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中含有2个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错误;甲、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4和8,核DNA含量均为8,A错误;甲、乙和丙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不同但每个染色体组中均含2条染色体,其中甲、丙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而乙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B正确;丙细胞中基因A和a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依照该动物体的基因型AA可知,a基因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D错误。
16。
“细胞核重编程”是指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干细胞状态,它们就有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细胞的估计,可应用于临床医学。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重编程和干细胞的再分化均与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相关
B。
干细胞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D。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分析细胞核重编程涉及到分化,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细胞的全能性只是最后得到完整个体,而“细胞核重编程"诱导体细胞回到肝细胞状态,B错误;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C正确;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D正确。
17、下图表示雄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
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图1的BC段某个细胞中估计含有1条或2条Y染色体
B、若两图均表示减数分裂,则基因重组发生在两图的CD段
C、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图2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CD段都发生着丝点分裂
D、若两图均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DE段一个细胞内含有2个或4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及核DNA含量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此题难度较大。
分析图形可知,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图1的BC段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全部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雄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一定含有1条Y染色体,雄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和中期细胞内估计不含Y染色体,也估计只含有1条Y染色体,而雄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后期细胞内估计不含有Y染色体,也估计含有2条Y染色体,A错误;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基因重组发生在图1的BC段;图2只能表示有丝分裂不能表示减数分裂,若图2表示减数分裂则只能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不能表示减数分裂全过程,此时基因重组可发生在BC段,B错误;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图2表示有丝分裂,则图1的CD段发生着丝点分裂,而图2的CD段为末期开始时发生的变化,即两极分别形成两个细胞核,C错误;若两图均表示有丝分裂,则图1的DE段为后期发生的着丝点分裂,导致一个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而图2的DE段为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此时一个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D正确。
【点睛】解题方法点拨:
1)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