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综合复习演练(部编版)专题22智取生辰纲-施耐庵(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2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知识梳理
1.作者与背景
(1)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世传其为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其生平事迹,旧籍记载很少,传说亦多不一。

《兴化县续志》载明代王道生撰写《施耐庵墓志》,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朝至顺年进士,卒于明朝洪武初年,时七十五岁。

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因无定论。

(2)本文的时代背景是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千万贯财宝送上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

梁中书前一年就曾送十万贯金珠宝物给蔡京,半路被人打劫去了。

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

刘唐把这个消息告知了晁盖,随后联络了吴用、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和白胜等人聚义举事,决定劫取这不义之财,并由吴用谋划了智取策略。

杨志是将门之后,切望做官而仕途坎坷。

后来丢了生辰纲,做官无望了,无奈只能到二龙山落草。

2.理解主旨
本文叙述了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全过程,刻画了杨志粗暴急躁、小心谨慎的性格,表现了晁盖、吴用等人的聪明才智,揭示了梁山好汉反抗贪官的斗争形式。

3.理清结构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趱.行(z ǎn ) 催.促(cu ī)恁.地(n èn )面面厮觑.
(q ù) B .挨.打(ái )朴.实(p ǔ)嗔.怒(ch ēn )絮絮聒.
聒(gu ā) C .朴.刀(p ō)禁.军(j ìn )兀.的(w ù)剜.
口割舌(w ān ) D .喘.气(chu ǎn )勾.当(g òu )执拗.(ni ù)诺.诺连声(nu ò) 杨志与众军汉 杨志与老都管 矛盾 1.赴京途中热 2.到达黄泥冈 一、押送(线索一) 1.贩枣 2.卖酒 3.麻倒 二、智取(线索二) 杨志与众军汉 杨志与“贩枣客人” 生辰纲被劫
因果 渴 矛盾 三、补充交代谜底
智取生辰纲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解答】ACD.正确;
B.错误,“絮絮聒聒”的“聒”应读“guō”;
故选:B。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妖娆.ráo阴晦.huì风骚.sāo恪.尽职守kè
B.睿.智ruì田圃.pǔ发窘.jiǒng 一抔.黄土pōu
C.陨.落yǔn嗤.笑chī抽噎.yē廓.然无累kuò
D.褴.褛lán煞.白shà栈.桥zhàn 强聒.不舍guō
【分析】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一抔黄土”的“抔”读作póu;
故选:B。

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眺望别墅恣睢前仆后继
B.瑟缩糟塌麾下根深蒂固
C.鸳鸯逞能压榨娇揉造作
D.制裁剪影骈进如雷惯耳
【分析】本题考查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解答】A.正确;
B.有误,“糟塌”应写作“糟蹋”;
C.有误,“娇揉造作”应写作“矫揉造作”;
D.有误,“如雷惯耳”应写作“如雷贯耳”。

故选:A。

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懂得)什么!”
B.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自我夸耀)。

C.这里黄泥冈上时常有赋打劫(抢夺财物)客商。

D.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评理,交涉)。


【分析】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吹嘘”指口出气。

故选:B。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_____的。

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_____是没有魅力的,_____ 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

_____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A.造就也许甚至当然
B.养就也许甚至虽然
C.养就因为所以即使
D.造就因为所以虽然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造就:是培养使有成就。

养就:培植成功。

第一空形容读书人的气质的培养,根据文意应选“养就”,可排除AD.第二三空是关联词语的选择,不是因果关系,故选“也许”和“甚至”,可排除C。

故选:B。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读准多音字
朴.刀pō
朴.素pǔ
姓朴.pǔ
监.狱jiān
国子监.jiàn
执拗.niù
拗.口ào
【分析】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读音。

首先注意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答案:



jiān
jiàn
niù
ào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7.请你根据读《水浒》的感受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

(不要求严格对仗)上联:《水浒传》诵梁山好汉杀富济贫除暴安良逼上梁山不归路。

下联:《西游记》记唐僧师徒辨忠分奸同甘共苦西下天竺雷音寺
【分析】此题考查对联知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基本要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其次要认真分析上联联意,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作答。

【解答】此题作答,可结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语意相关等思考,同时结合对名著的认识组织语言。

下联中从名著到主要人物而后讲到主要事迹,解答可依此为思路。

答案:
《水浒传》诵梁山好汉杀富济贫除暴安良逼上梁山不归路。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8.本文用的是元明期间的白话,还夹杂着一些方言。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词?
(1)端的
..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

真的,确实
(2)这里正是强人
..出没的去处。

强盗
(3)你这村人理会
..的甚么!明白,懂得
(4)那计较
..都是吴用主张。

计策
【分析】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解答】(1)真的,确实
(2)强盗
(3)明白,懂得
(4)计策
五.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9.下面是《水浒传》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的一首诗,阅读后回答问题。

太师符督下州来,晁盖逡巡受祸胎。

不是宋江潜往报,七人难免这场灾。

(1)请结合相关情节,概括“这场灾”产生的原因。

(2)简述晁盖等人是如何脱险的。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解答】(1)本题重点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

“太师符督下州来,晁盖逡巡受祸胎。

”两句指晁盖等人黄泥冈劫持生辰纲一事暴露,官府缉拿。

所以,“这场灾”产生的原因是:晁盖等人在黄泥岗上劫持了由杨志护送的生辰纲
(2)本题重点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

“不是宋江潜往报,七人难免这场灾。

”两句指作为公门中人的宋江在得知缉拿晁盖等人的消息后,偷偷的通风报信,不然那劫持生辰纲的七人将不一人漏网。

所以,答案是:宋江暗中报信,告诉晁盖等人官府要捉拿他们的消息;晁盖等人逃走时遇到治官兵,奋勇迎战;朱仝、雷横故意放走他们,晁盖等人顺利脱险。

答案:
(1)祸胎晁盖等人在黄泥冈劫走生辰纲一事败露,官府要捉拿他们。

(2)宋江暗中报信,告诉晁盖等人官府要捉拿他们的消息;晁盖等人逃走时遇到治官兵,奋勇迎战;朱仝、雷横故意放走他们,晁盖等人顺利脱险。

译文:太师付下公文到了济州府,官府要缉捕晁盖等七人。

宋江得知消息后,立即向晁
盖七人报信。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③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_____,温而知人之_____,逸而知人之_____.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①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作动词。

②陛:宫殿的台阶。

③婴:晏子名晏婴。

④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①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雨雪三日而.不霁水落而.石出者
B.婴闻古之.贤君辍耕之.垄上
C.公被.狐白之裘同舍生皆被.绮绣
D.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文中空缺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三个字,依次是A
A.饥寒劳
B.劳寒饥
C.寒饥劳
D.劳饥寒
(2)阅读短文后,你认为景公是个怎样的人?
【分析】译文:
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

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现在你不知道。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

【解答】(1)①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

而:表转折;/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而:
表承接
B、句意: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

之:的;/(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

之:到,去
C、句意: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

被:同“披”,穿着;/同屋住的同学,都
穿着华丽的衣服。

被:同“披”,穿着
D、句意:(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

与:给;/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与:欣赏
故选:C
②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解答这道题我们首先要从整体上读懂文章
大意,关注文章的前后文,第一个空前面是“饱”后面对应的是“饥”,第二个空“温”
对应的是“寒”,第三个空是“逸”对应的是应该是“劳”。

故选A
(2)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文中的景公在听到晏子的一番话之后立刻明白了晏子的意思,并听取了晏子的正确建议,发放粮食和衣物给百姓,作为君主他善于听取建议,对于百姓他有一颗爱民之心。

答案:
(1)①C②A
(2)①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②体恤关心百姓。

七.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智取生辰纲》中作者是如何巧用两个矛盾突出主题的?
【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

写作手法是指在写文章时所用的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智取生辰纲》中作者巧用两个矛盾来突出主题,一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不准喝酒与要喝酒的矛盾。

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

二是杨志押送生辰纲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生辰纲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是暗夺。

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押送失败。

据此分析可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互相勾连、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解答】答案:
作品先写次要矛盾——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不准喝酒与要喝酒的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杨志押送生辰纲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生辰纲的矛盾。

主要矛盾因次要矛盾而发生、发展、激化。

因此,前一部分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后一部分写主要矛盾服务的。

这些不同的矛盾互相勾连、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八.作文(共1小题)
12.请摘抄《水浒传》的一个精彩片段,写一则读书笔记。

【分析】【审题立意】审题可知,本题要求学生就《水浒传》的一个精彩片段写一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般包括对语言的赏析,对书中人物评价,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主旨思想的领悟等等。

创作本文时,需先从这一部名著中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最为写作冲动的一个片段,然后从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拟写读书笔记。

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感情真挚即可。

【文体选择】读书笔记。

【思路点拨】本文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名著的摘抄,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写作冲动的一个片段。

第二部分是对这一片段语言的赏析,人物的评价,主旨的剖析,情节的分析等等。

【表达方式】可以把本文看作一篇议论文。

所以对人物的评价,对主旨的剖析应主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解答】【例文】
《水浒传》读书笔记
林冲本来是个性格平和谦虚随和的人,本应生活舒适恬淡,但是一次意外改变了他的一生,最终成为一个最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

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应活得很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来到他的头上。

高衙内看上他的女人,紧接着便是拦路调戏,栽赃,发配充军、暗杀。

一连串的打击,都倾泻到他头上。

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

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

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

但是,林冲还有性格的另一面,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比如像小旋风柴进、花和尚鲁智深等,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加上他对统治者有一定的认识,吐
露出“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于小人之下,受这般腌攒气”的不满情绪。

林冲是一个自身充满矛盾的人,正义感和忍让在他身上同时表现得很强烈。

高俅不杀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会上梁山的。

他的性格是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火烧草料场,林冲的性格得到全面升华,发生质的飞跃。

他看透了,绝望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生路,就是上梁山。

这就是逼上梁山。

在梁山这支队伍中,林冲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不相信宋朝天子会真心招安,对招安提出反对意见。

他认为招安不过是蔡京、高俅等奸臣设下的陷阱,招安凶多吉少。

但,林冲的意见没为宋江所采纳。

他恼恨、痛苦、无奈,最后默默地死去。

林冲性格特征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他使我们认识到了宋代“乱自上作,乱自下生”的历史事实。

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

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遭到人民的反抗。

从郑屠户一类的地痞流氓到陆谦一类的恶吏,以及梁中书一类的贪官,还有蔡京、高俅这些朝中奸臣和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压迫阶级。

官逼民反,各个阶层的受压迫者都揭竿而起,走向造反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