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省教育学院附中七年级地理《人口与人种》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省教育学院附中七年级地理《人口与人种》教案
背景介绍
本节课讲授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人口与人种。

本节教材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的一场地理公开课,因此,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理念。

本次公开课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并且是借班上课。

课后,课上的一些教法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肯定。

在课前让同学们做好了预习工作。

情景描述
由于是借班上课,走进教室之初,我首先向同学做了一个自我介绍,并告诉大家本节课我和大家将要共同探讨的话题:人口与人种。

用“共同探讨”体现了师与生在本节课堂上的一种相互关系:关于某个课题的共同探讨者,而并非是讲授与接受者,同时,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紧接着,我引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个话题:世界人口的现状。

“大家都知道世界人口目前已经达到了多少?还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请同学们观看下面的一段视频,并注意思考:1、目前世界上约有多少亿人口?2、到2012年世界约有多少人口?3、到2050年世界约有多少人口?”通过播放有关德国对人口预测的视频,让同学们感性的认识目前世界人口的总体情况,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同时也间接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就提高了观看视频的有效性。

观看完视频后,学生很热烈、很轻松的回答出:目前世界上约有68亿人口,到2012年世界约有70亿人口,到2050年世界约有90亿人口。

借机我提问:“世界上是否原先就有这么多的人口呢?他们又有怎样的增长特点呢?科学家们通过对人口数据的统计绘制出了《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通过判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1750—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如何?(2)18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如何?(3)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又是怎样变化的?”学生通过对课件播放出的《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的判读,进行了回答。

在此基础之上,我将我将难度提升,要求同学们在上面三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思考:活动1,从时间角度看,世界人口的增长有怎样的特点?这就体现了在问题的设置上的层次性。

学生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答案的杂糅,很快的出了结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人口增长缓慢;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极快。

接着,我又让学生对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未来人口增长会缓慢下来。

问其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而人们未来对人口的增长会做出一些限制,人口增长会变缓慢。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人口增长的特点,我又向学生展示了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年限,通过这组数据,让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

“人口的增长速度的慢与快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呢?”学生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可以找到现成的答案: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自然引出三个概念: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依旧让学生从书上找答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阅读书本,寻找信息的能力。

解释了什么是出生率,什么是死亡率,以及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后,我用天平的一端表示出生率,另一端表示死亡率,向学生展示了三种不同情况:当表示出生率的一端往下沉的时候表示什么意思?答: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增加。

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增加的越多,即人口增加的速度
越快。

当表示死亡率的一端往下沉的时候表示什么意思?答: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减少。

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减少的越多,即人口减少的速度越快。

当表示出生率的一端和表示死亡率的一端持平的时候表示什么意思?答: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于0,人口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我把这个理论运用于实践,向学生展示了英国、巴西、意大利、尼日利亚四个国家各自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当中的任意两个数据,要求学生求出第三个。

当学生计算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回答从这个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意大利的自然增长率是一个负数,这说明了意大利的人口数出现了负增长,而尼日利亚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比较高,由于这四个国家都分属不同的大洲,我们可以知道,各大洲的自然增长率是不同的,从而引导学生看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让学生得出结论:非洲的自然增长率是各大洲当中最高。

那么非洲人口具体是如何增长的?让学生看书上第66页活动题第三题,并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折线柱状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折线柱状图,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折线柱状图也可以表示人口的增长。

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

最终在课件上展现出正确的画法,并带领大家了解一下非洲人口的增长情况,紧接着设问:是否地球上这么多的人口都是均匀分布的呢?很明显不是,地球上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

那么人多和人少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知道:通过人口密度来衡量的,自然引出什么是人口密度。

学生通过继续阅读课本知道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它的公式是:人口密度=某地区的人口数/该区域的面积。

将这个概念运用到实际当中,向学生展示甲、乙两个地区的面积和人口数,要求学生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并衡量甲、乙两地谁的人口密度比较大。

通过这种比较纠正学生潜意识里一个错误观念,即认为人口多的地方一定人口密度也比较大。

在比较完之后让学生来计算扬州的人口密度。

这是乡土地理在课堂上的引用,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下面关于四大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讲解,我主要是设计了一个游戏:假设学生都是电影《2012》里面世界末日中的幸存者,在灾难过后大家拥有了新的繁衍和发展的机会,此时需要找一块栖息地,那么如果此时你的手中拥有的是一份世界气温分布图、一份世界降水分布图和一份世界地形图,你将选择哪些地方作为你的生存地?你是对哪些因素进行考虑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需要哪些优越的条件。

学生在进行过讨论之后,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地方作为他们的栖息地,并且给出了不同的理由,但他们大多都是从该地的气候、降水、气温、地形、经济等方面进行考虑的。

这就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接着我顺着学生的想法向他们展示了由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从而人类比较稠密的四个地区和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所以人口比较稀疏的四个地区。

最后,我通过让大家分析扬州的人口情况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个收尾。

最后的收尾工作既让大家对本节课的所有内容进行了运用,同时也是一个乡土地理的体现,让大家切切实实的感受扬州的魅力,让大家更加爱惜自己的家乡,为生长在扬州而骄傲,更加要让扬州为我们而自豪。

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有内容的讲解都是为后面人口问题的讲解做铺垫的。

本节课的最大的特色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整个过程由老师设置五个活动和一个探究,将每个环节串联起来,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然后让学生来围绕老师的问题自己寻找答案,用这样的方
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将乡土地理融入其中,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情怀。

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了,比如:在讲解《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的时候,没有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去读图,使学生出现了一种茫然的神情,对于老师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其实可以将《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根据第一次的三个问题分为三个部分,这样可以让学生解读得更清楚点。

根据对《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的判读,我们知道在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但对于其原因,课堂上却没有进行分析,其实可以在讲述完特点后可以顺便探究一下原因,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存在疑惑。

在进行世界人口稠密分布区的活动时,没有能够将前面的气候知识迁移进来,从而是整个活动显得不严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