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提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提问
平果县第七小学黄兰梅
课堂上激励学生发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特别到了小学高年级,我深深感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基础知识的训练,是激发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

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

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馅饼”,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此教育学生虚心努力学习,长期积累知识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教师的长期重要任务。

(二)师生关系的融洽,是激发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存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

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

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
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提倡研究讨论,是激发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关键。

开发学生的研究讨论能力,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

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斧”等寓言的多种理解。

学生往往把教师和学习好的同学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

“老师说的”、“书上写的”“同学说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少年闰土》时同学们对“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润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认为“我”的视角很小,只能看见一点点外面的世界。

而有些同学认为这句话讲了“我”的活动天地很小,看不到更广阔的天空,更多同学认为这句话是指“我”学不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表达作者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

通过讨论加深了同学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提问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

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如在教《冬阳·童年·骆
驼队》时,我说:“课文第十五自然段作者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而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写道:‘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前面作者说童年一去不还,后面又说童年重临心头,在此,作者的话是不是前后矛盾呢?这下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疑惑,有学生点头表示前后矛盾,更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有学生说前一个“童年”指童年时光,而后一个“童年”则指童年里的人物,经历的事物和看到的景物等,当作者再次看到骆驼队停在我家门前而想起童年旧事,怀念童年,留恋童年。

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2.合作探究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热情。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

营造课堂合作氛围,对提高学生兴趣很重要。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

如,我在教《枫桥夜泊》时,让学生讨论“是夜半钟声到客船还是夜半钟声客船到”;在教《秋天的怀念》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学生反应热烈,以上讨论都成了这些课的亮点所在。

可见,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其实,这样的思维交锋比结论本身更重要,讨论和争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提问的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今课堂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培
养创新精神应始于探究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广泛思考,我们的学生就会爱学而且会学,真正让课堂充满生机,成为教师愿教、学生乐学的圣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